教学科研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2012-04-02 14:25李冲锋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名称课题事物

● 李冲锋

教学科研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 李冲锋

教师教学科研的选题可从发现问题入手,经由真问题的筛选,最后准确表述课题名称,确立研究课题。发现问题需要树立问题意识,把握问题的来源;问题筛选主要是辨析问题与问题域、真问题与假问题;要准确表达课题名称中的概念、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把握规范的课题名称结构。

教学科研;科研选题;真问题;课题研究

怎样才能很好地选择研究课题呢?教师教学科研的选题可从发现问题入手,经由真问题的筛选,最后准确表述课题名称,确立研究课题。

一、多方发现研究问题

选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没有真问题,就没有真研究。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发现问题。

(一)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关注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追究的心理品质。它表现为人对问题的关注及其敏感度。

1.对问题的关注

对问题的关注是指头脑中几乎时刻有留意问题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准备表现为,遇到事情时会有“这里可能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的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上。对问题的关注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对问题的模糊关注,即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但能够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第二种是对问题的明确关注,这种状态下,人对某一问题已经清晰明确,能够带着这一问题去看待其他相关的事物或材料。

2.对问题的敏感

对问题的敏感是指一旦出现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迅速地感知到它的存在。对问题的敏感,又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迅速地感知问题的存在,二是迅速地判断问题的价值。

对问题的关注和对问题的敏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有对问题的关注,所以才能够敏感的捕捉到问题;正是因为有对问题的敏感,所以才能够关注到问题。

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研究中所需要的理性程度较高的问题意识,更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与锻炼。要对进入头脑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和追问,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追问其所以然。经过持之以恒的“每事问”的锻炼,问题意识会逐渐增强并形成。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时刻存有问题意识,便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形成课题。

(二)把握问题来源

问题的来源,即问题源,是指问题产生的地方。把握问题的来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就可以确立课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源有不同的来路。

1.从教育教学领域发现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研究题目就在身边,选题的来源应该聚焦课堂、聚焦教学、聚焦学生,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延伸领域。[1]

(1)问题在教材使用中

教材是教师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教学工具之一,对教材的研究和使用是必做的工作,因此也应该最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教材编纂上存在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可以指瑕指正;教材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多元理解,自圆其说;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提出策略以改进之,等等。

(2)问题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学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等等,都值得不断探讨。

(3)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课题研究中最贴近教师日常工作的,也应该是最值得教师关注的。这块阵地利用好了,教育教学也就有了保障。问题就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比如,课堂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之间总会有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如何改变它?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预防或应对?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4)问题在学生教育中

这里的学生教育是广义上的,不仅指学生学科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指对学生学科教学之外的教育改变和管理。比如如何改变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如何管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如何教育屡教不改的学生,如何树立良好的班风,如何搞好班级管理活动,等等。

(5)问题在教学反思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的来源。教师在教育教学之后的反思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值得总结提炼的经验,对问题的反思和对经验的提升同样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成为研究的题目。

2.从问题产生方式发现问题

问题的产生有不同的方式,把握这些方式也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1)思维转向出问题

常规思维往往不太容易看出问题,因为习以为常了,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调整思维的方向,才可能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原来看不到的问题。在选择课题时,多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等思维方式,有助于发现问题。

(2)视角转换出问题

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事物,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转换视角就是把事物放到一个更大的或新的参照系中进行思考。转换视角就是更换参照系统,进行换位思维。比如,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的技能发展、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等。在这些研究中,教师一般是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出现的,现在转换一下视角,把教师看作是课程资源,研究“作为课题资源的教师”,“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题,这就与以往的研究有些不同了。

(3)学科交叉出问题

今天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而且需要多学科的合力解决。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思考看待事物,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就为寻找和发现新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学科交叉型问题在两个学科的交叉处,需要同时兼顾两个学科的内容才能够寻找到。因此,需要教师在本学科之外,要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于在学科交叉中发现问题。

(4)两相比较出问题

对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在比较中,往往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传统教材内容与当前教材内容的比较,从比较中可以发现编辑思想、教材内容选择、教材编排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传统教材与当前教材,从而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实施。比较有异同比较、纵横比较等不同的方式,可以运用这些比较方式提出问题。通过异同比较、纵横比较等,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5)专题聚焦出问题

当把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归为一类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很多共同之处,这时就可以从中提炼概括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问题就隐藏其中,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把它们提炼出来呢?当然,事物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为什么在具有共同性质的同时,还具有这些差异呢?问题就产生了。

(6)理论运用出问题

当把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时,会产生理论运用上的问题。比如,该理论是否能够运用到教学中?适切性怎样?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问题就这样伴随着理论运用而产生。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需要迫切解决的,就可以生成课题了。

二、寻找研究的真问题

在发现问题之后,还要对问题进行筛选。问题筛选主要是辨析问题与问题域、真问题与假问题。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的应该是问题,而不是问题域,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一)问题与问题域

教师教学科研中,除了存在对“问题”缺乏认识之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区分“问题”与“问题域”,往往把“问题域”当作“问题”来看待。

“问题域”是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研究范围越大,问题域越宽;研究范围越小,问题域越窄。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把问题域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聚焦于具体的研究问题。问题域是一个研究范围,这个范围内会有很多的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换言之,问题是在问题域之内的。

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具体矛盾,而问题域不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只表现事物存在的范围。当然,问题也揭示事物矛盾的范围,但这些范围相对而言是具体的,可把握的,而问题域所涉及的范围往往因其广泛而难以具体把握。当把问题域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时,往往会出现研究指向不明、研究范围宽泛、研究无法完成的情况。因此,需要区分问题与问题域,把问题域中的具体问题作为选题的对象,作为研究的对象。

下面哪些是问题域,哪些是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2.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

3.小学语文教材图文配合研究

4.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错误研究

5.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6.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只是“研究材料”,而不是“研究对象”,构不成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因果关系,因此前两个不是问题,是问题域。“小学语文教材图文配合研究”关注的是图片与文字是否相配的关系问题,它可以简单回答为配合得好或不好,是一个问题,而不是问题域。后面的三个也是问题,而非问题域。

可见,判断一个题目是问题还是问题域,可以简单地看它是否可以转化为问句的形式,看它能否给予简单的回答;如果可以转化为疑问句的形式,而且可以给予简单的回答(真正的回答要等研究之后才能给出),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是一个问题。

(二)真问题与假问题

在选择问题时,需要辨别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教学科研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如何来判断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呢?我们提供几条判断真假问题的标准,供选题时参考。

1.是否客观真实的存在。真问题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不是虚无的、主观臆想出来的。真问题是符合事实的问题,能够揭示事物真相的问题;假问题则可能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缺乏存在的根据。

2.是否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判断一个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不在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人研究过,或者是否从某个角度研究过,关键要看它是否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真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假问题则不能。真问题涉及多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变量;假问题则不是。

3.是否具有可探讨的答案。可探讨的答案是指根据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而不是一个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结果。真问题一般具有一个可探讨的答案,但目前尚没有得出这个答案,需要探讨;假问题没有可探讨的答案,也无法探讨。

4.是否具有可解决性。可解决性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可以获得问题的答案。具有可探讨的答案,指向问题研究的结果;可解决性,指向问题研究的过程。真问题必须具有利用相关手段和资料解决的可能性,假问题则没有解决的可能性。可解决性,不是说它一定解决,不解决就没有价值。很多重大的问题是猜想,自己解决不了,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这个猜想本身对于科学进步有重大意义,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5.是否存在提法上的问题。问题的提法不当也会导致假问题的产生。例如,教师教育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就是一个在现实中存在,但在逻辑上不存在的“真实的假问题”。

三、准确表述课题名称

选择了研究的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研究的课题。还需要对课题名称作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才能确定研究课题。在选择问题时,可以先对问题进行粗略的陈述,然后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加以限制,最后完成一个课题名称的表述。

(一)准确表达课题名称中的概念

要使课题成为一个有确定涵义的具体问题,就要对课题名称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限定。否则,研究过程中就会出现目标的变更或研究方向的偏移、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甚至概念的混淆。为了准确的表达课题名称,使用一些术语或特定概念是必要的。有的课题名称中用一些特定的概念和术语对研究内容进行限定。例如,《TOM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图式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的“TOM”、“图式理论”都是特定概念。通过这些特定概念对研究内容进行限定,可以使课题研究具体而明确,便于操作。

(二)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作,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变量,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改革措施。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研究对象在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方面相应变化的变量。它是研究的结果,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在表述有关研究问题和整体研究方向的具体信息时,课题名称中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一定要表述清楚。这类课题名称的表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表明研究手段,是自变量;一部分表明研究目的,是因变量,即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什么目的,或通过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之类。[2]例如:《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发展》,前半部分表现手段,是自变量,后半部分是目的,是因变量。

(三)课题名称的结构模式

一个合理的课题名称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研究背景等。当然,一个名称里要反映出所有这些信息不太现实,但应该侧重最想突出、最应该突出的内容。因此,上述信息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由此形成课题名称表述的不同模式。一般情况下,课题名称表明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例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初中代数教学,研究内容: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再如“农村地区小学生就近入学情况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农村地区小学生,研究内容:就近入学情况,研究方法:调查研究。

还有一些其他模式,比如“理论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具体手段+研究目的”、“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具体做法+研究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根据课题研究想突出或侧重的方面来确定。

选定课题也就意味着选定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条件。在选定课题前,要对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经过论证,证明条件合适,就可以最终选定课题了。

[1]李冲锋.教师教学科研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耿申、周春红.课题研究方案设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李冲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双凤)

猜你喜欢
名称课题事物
美好的事物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奇妙事物用心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