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俊兰
大学贫困生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其应急管理探析
● 丁俊兰
大学贫困生对社会稳定有着较大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大学贫困生的应急管理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首先,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物质和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高校贫困生的消极行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后,针对高校贫困生对社会稳定影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
贫困生;社会稳定;应急管理
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比例日益上升。2011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大约有20%,其中特困生的比例约为9%。2011年我国高校的贫困生的数量高达400多万。贫困生属于一类特殊的群体,这类群体除了在经济上比较困难,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贫困生通常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差以及学习成绩比较差,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比如,离家出走、逃课、盗窃以及斗殴等。在高校中,退学以及肄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比较高。贫困生的不良行为主要原因在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总是认为社会不公平、性格比较偏激,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其家庭收入是密切相关的。对于高校的贫困生来说,这类群体同样需要家庭来支付相应的上学和生活上的费用。高校贫困生的消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上学所需要支付的学费以及平时就餐、购买日用品等所需要的生活费。目前,高等教育正在向着产业化的趋势发展,大学生的学费不断提高,此外,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大学生的生活费有明显增加,由于学生宿舍条件的不断完善,住宿费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对于贫困生的家庭来说,其收入水平却没有明显地改善,因此,面对上大学所需要的费用,贫困生在物质上陷入了比较困难地状态。目前,贫困生每个月的基本消费大约为200元,这笔费用的分配形式如下:大约有60%的费用用于平时的就餐,大约有28%的费用于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12%的费用用于日用品和学习用品的开销。有大约30%的贫困生存在学习资料不足的情况,有82%的贫困生没有新衣服,有85%的贫困生没有买零食的费用。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学费数额巨大,成为了贫困生以及家庭最大的负担,有48%的贫困生需要向亲友借钱来支付学费,有32%的贫困生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支付学费,有25%的贫困生接受过社会上的资助。此外,还有一部分贫困生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来支付学费。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些经济上的压力将导致其心理上负担。
目前,高等教育的费用消耗不断增加,社会上贫困家庭的困难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一些高校的贫困生由于各种负担形成了心理上的缺陷,通常表现为焦躁、不自信、过于敏感、疑心重重等心理特征,这样就容易导致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做出过激行为。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将在思想、行为、生活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带来不良的影响。高校贫困生表现出许多消极行为,比如,整日沉迷于游戏、不愿意学习、人际关系紧张、整天上网、不思进取等。一些贫困生经常逃课,长时间的在社会上游荡,甚至出现一些盗窃、抢劫、打架的现象;还有些贫困生和社会人员勾结,买卖各种考试作弊设备,这些行为都给高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使高校的声誉下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贫困生的管理日新月异,传统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理念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坚持以贫困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为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形象,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贫困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贫困生的管理应该从传统的教导型转变为现代服务型。高校应该积极地为贫困生提供施展自身才能的机会,通过各种奖励手段来满足贫困生多层次的实际需求,从而使贫困生能够坦然地面对贫穷,能够自信、自强和自立,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贫困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行为,进而使高校和社会更加稳定。
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为贫困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能够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贫困生的认知,有效地调整贫困生的心理波动,同时让贫困生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高校应该鼓励贫困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讲座,在校内或校外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不断地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使贫困生学会如何自我调整心理情绪,避免心理缺陷的产生,进而不会发生极端的不良行为。高校可以依据贫困生的特点,由专业教师进行合理地策划,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对于一些已经出现偏激行为的贫困生,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心理咨询专家为其进行心理干预,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助,最终能够有利于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完善贫困生的人格,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集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高校贫困生的自信心将不断提高,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可以在活动中弱化贫困生和其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使贫困生能够融入到群体中,从而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管理,避免由于贫困生过于封闭而导致的不良行为,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贫困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能够减少由于贫困生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现象。目前,高校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的扶贫济困等社会问题息息相关。高校已经积极地和政府、企业进行沟通和协作,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从而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国家应该对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为高校贫困生就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高校应该不断地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使贫困生获得就业信息。此外,高校可以向企业积极地推荐贫困生。在高校、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将贫困生的就业得以圆满地解决,从而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1]秦永超.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2]屈柳玲.论高校贫困学生新的资助政策体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蓝媛慧.高校贫困生心理分析及政府管理对策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王勇.浅析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创新[J].求索,2011,(2).
丁俊兰/硕士,滨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