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

2012-04-02 12:05陈国鹏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辅导辅导员

● 戚 昕 陈国鹏

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

● 戚 昕 陈国鹏

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模式,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具有角色优势、年龄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专业能力薄弱、针对性减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的弊端。对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素养培训,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促成家校辅导合力,同时辅导员也要协调“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双重角色,使高校心理辅导事业能够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优势;弊端;对策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心理咨询的后备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优势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对大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各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薄弱力量的矛盾局面,高校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工作,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难题,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在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辅导员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是与学生打交道,有近距离接触学生的优势。从教室到宿舍到运动场,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接触是全方面、全天候、立体式的,有的辅导员可以将一届届学生从入学带到毕业,他们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二)辅导员的年龄优势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从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就从事这项工作,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大学生接近,有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这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得辅导员在学生中更加具有亲和力,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辅导员倾诉,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换位思考,便于顺利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员的资源优势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他们对上可以求助于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对下可以调动学生党员、干部等群众力量,对外还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二、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弊端

尽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暂时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一)专业知识薄弱,咨询经验缺乏,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辅导员虽然对学生有很强的爱心,对心理咨询工作有很高的热情,但大多数缺少系统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更缺少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对参加中国地质大学辅导员培训基地的辅导员的调查表明,辅导员中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只占2.0%[1]。有的是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的,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还尚未明了,因此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有的辅导员将心理问题敏感化和扩大化,将学生的一般成长性问题都泛化成心理问题,搞得草木皆兵;有的辅导员在经过初步培训后就自视过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驾驭的,也揽在手里,不能及时转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辅导员带有比较明显的思政工作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用简单的谈心甚至训斥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背道而驰;有的辅导员急于求成缺乏耐心,一两次辅导不见起色就感到沮丧挫折,丧失信心;还有的辅导员在心理辅导中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背离了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宗旨。以上种种都减弱了心理辅导的效果,甚至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辅导员工作繁杂学生多,心理辅导针对性减弱

辅导员工作过于繁杂与琐碎,可以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的工作状况,使辅导员陷入了“有限能力,无限责任”的尴尬境地。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奖、贷、助、勤、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还要处理频繁出现的突发政治事件,协调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此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评聘职称等方面的压力。据清华大学学生处的调查,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占到95%,这势必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效果[2]。尤其是高校扩招后,辅导员队伍配备严重不足,所带学生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学习,也没有精力来发觉或者处理学生中潜在心理问题或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促使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降低,在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上有所减弱。

(三)角色定位模糊,陷于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两难选择

价值中立是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特别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咨询原则。所谓价值中立,是指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来访者个人及其思想行为做出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而应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个体及其思想行为不评价、不指责、不干涉。

之所以要在心理咨询中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价值中立原则充分尊重了来访者的权利和尊严。咨询者中立的态度和立场,可以给来访者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探讨,培养和发展了来访者自我帮助、自我负责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来访者的成长,同时价值中立还有利于避免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价值误导[3]。

然而,许多一线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包括笔者,在咨询实践中却发现,价值中立的主观愿望虽然美好,但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完全保持价值中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辅导员由于自身的教育者身份,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谈话中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将学校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大学生由于年龄阶段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进行自我同一性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困惑,这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此时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给予价值观的引导。再次,虽然在咨访关系建立的最初就会强调保密原则,但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咨访关系,还有很多牵涉到评优、入党等的利益关系,所以实际上来访学生往往会担心自己的情况被辅导员知道不利,很难信任辅导员。另外,辅导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受到对来访学生“负面印象”的影响,也确有个别辅导员在辅导实践中对一些“问题较多”的学生透露出人性的不信任,比如存在厌恶情绪,采取某些防范措施,内心里根本不抱希望等等。所以说辅导员因为兼有教育者和咨询者的双重身份很难在价值中立或价值干预两者中寻求平衡。

(四)目前管理模式限制了家庭结构治疗的实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家庭,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按照心理学观点,人格的形成是伴随个体成长的过程,到了大学已经基本定型,很难进行改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很多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是植根于他的童年或者青少年阶段,那是在学业压力下被压抑或者忽视了,而到了大学才暴露了出来。

另外,很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家庭背景和影响,有些家长缺乏心理健康常识,其错误的思想意识或者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造成了伤害,这样的情况在咨询实践中也是经常遇到的。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仅对学生本人进行辅导,只能是事倍功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还可以尝试进行家庭系统治疗。但是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将学生成长的责任压在学校一方,再加上大学生大都是离家住校,从地域上也是远离家庭,使得这项工作很难开展。

三、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工作的策略

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工作有利有弊,从长远来看,要从专业素养、培养方式、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加强指导,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和作用。

(一)加强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心理督导机制

大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仅凭热情是不够的。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咨询工作经验和技能,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部分。针对辅导员心理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培训与辅导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以输送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开展危机干预、新生适应、生涯探索等专题的辅导培训。针对辅导员心理辅导实践经验薄弱的情况,可以将志愿从事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加入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值班队伍,在实践中迅速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在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成长道路上,一定离不开心理督导员的帮助与指导。为了提高效率,除了一对一的督导之外,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案例小组分享与讨论活动,及时解除他们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障碍,促进辅导能力的提升。

(二)结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实行分层培养重点打造

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使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时间上分身乏术,辅导员队伍编制的短缺,更让心理辅导队伍在人员配备上捉襟见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将辅导员队伍进行纵向分层管理,对工作内容进行横向领域划分,从中选拔出能力强、业务精的辅导员进行重点培养,给予其外出专业培训机会,将心理辅导工作量折算成课时,保证其从事心理咨询实践的时间,使其能尽快补充到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缓解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困难局面,同时也为开展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形成家校辅导合力

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看,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仅仅是对大学生在学期间进行辅导与干预,经常会陷于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境地。所以对于这类学生,要加强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寻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家庭系统治疗,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事半功倍,必将极大地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增强效果的稳定性。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稳定,意义更加深远。

(四)协调“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双重角色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是辅导员老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要面对的两难选择,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需要协调扮演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双重角色。前者的角色定位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强调集体利益原则;后者的角色定位侧重于学生个性的辅导培养,强调个体感受,有时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需要谨慎处理。

其实这两个角色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教育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咨询过程中尽可能侧重价值的功能性干预,避免价值内容上的干预,这是一个相当现实而又明智的处置办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前面的分析中发现的困境,既有效地避免了直接干预当事人的价值选择权利,又满足了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之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要求[4]。在咨询过程中,辅导员要与来访学生建立平等的咨访关系,应避免任何价值说教,而是真诚地与来访学生共同探讨,使其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1]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3]江娥.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化方向发展之探究[J].才智,2008,(17).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2001,(3).

戚 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讲师,硕士,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陈国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辅导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