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亮
(新疆大学团委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1]微博每天发布和转发信息超过1.5亿条。[2]“上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微博平台在不断地扩展与丰富,也因此蕴含了巨大的社会力量。高校学生也是微博用户中的一个巨大群体,面对高校在校学生使用微博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积极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融入青年、融入社会,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目标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新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截止2011年底,新疆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40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5.87万人,[3]这是一个非常大,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群体。这个群体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端知识群体,虽然只是新疆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却也是网络运用最多元、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微博等新媒体也日益成为影响他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微博提供了高效的交互平台,极大地拓宽了新疆高校在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青年学生更为便利地接触到多种思想、思潮和观点。在过去,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传统的渠道如书本、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单向度”获得知识,而“自媒体”时代的微博使得“人”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他们更多地去关注别人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对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新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在推进自身工作创新、实现工作效果优化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对微博平台的关注与建设,积极将微博平台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范畴中,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现实诉求,使得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影响和覆盖更多的青年学生,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据初步统计,为适应微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学校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联系、服务、引导青少年的新途径、新载体,截止2012年8月31日,在新浪、腾讯两个主要微博平台上,新疆各级共青团组织官方微博和团干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总数为339个,[4]新疆各高校团委官方微博已于2011年11月30日前全部开通,新疆大学团委与所属的23个学院团委以及827个团支部的微博形成了微博群,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原创发布、转发点评、微直播和微访谈等多种形式,与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直接、平等的交流沟通。这就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部门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作载体,能够使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和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深层次心理上的;人类对任何传播媒介使用所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5],这个观点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团中央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青少年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获取资讯,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网上联络和交友,参与网上讨论、娱乐、购物活动等。”[6]可见,青年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表达想法、讨论观点已经成为这一群体重要的交流沟通方式。而伴随着微博的兴起与发展,青年学生也越来越倾向基于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交流。这一现状的产生,对新疆高校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变革传统的思想与沟通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在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各项事务进行指导、规范和教育,更要承担起沟通者和服务者的责任,与各族青年学生平等交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利益诉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青年思潮变化,实现“零距离”沟通,更高效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对微博平台这一新的青年“聚集方式”予以足够重视,只有这样,方可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逐步构建“和谐互动、双向沟通”的良性交流模式。例如新疆大学团委在微博群中就设有学校新闻、工作部署、成果展示、学生活动发布与召集、精彩活动展示、优秀社团、个人事迹展示、校园趣事、日常生活、各地同学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景观等,及在此的活动照片、游记,参与团中央学校部,省学校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每天进行信息的发布,团委微博群逐渐发展成为全校各族青年学生最大的交流平台,其微群力量“博”至全校各个角落,在微博这一全新的平台上,开拓出属于全校各族青年学生的交流思想的新空间。
由于客观条件与思想认识的制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采用固有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忽视新方法、新模式的应用,进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这种“代代传习,墨守成规”的工作模式表面上降低了学生工作的成本与负担,有利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开展,也不会立即引起学生工作效果的“外在显示”。但从长远来看,固守传统学生工作方式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工作的最新发展趋势,导致工作水准长期“低位徘徊”;还会使学生工作干部因无法“知识同构,动态同步”而引起青年学生在感情和心理上的疏远甚至反感。以新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发布工作为例: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会往往采用“实体宣传栏”作为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对众多需要学生广泛了解的公示公告事项采取“一贴了之,看者有份”的简单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正式性,但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表达权利的弊端。尽管近年来不少高校院系已经开始关注门户网站的建设;但囿于传统思维,线上交流的信息匮乏和中规中矩,依然成为影响和谐沟通关系构建的重要阻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是: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对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热衷;这些新媒体平台凭借自身独特的信息传播机制,逐步成为青年学生赖以进行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这种管理(服务)方与管理(服务)对象之间“话语体系”和沟通平台的层次差异,不仅妨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导致新疆高校院系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与广大青年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顺利实现带来了严峻考验。
与青年学生交流机制创新的滞后性,往往使得部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被青年学生置于“高高在上”的境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脱离青年学生的“行政面孔”。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会进一步加剧部分思政工作干部在组织开展学生工作中“以我为主”的错误观念,并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判别信息发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决定公示公告的程序与环节。而面对微博等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与青年聚集效应,部分基层院系思政工作干部采取了“选择性”忽视的态度,对微博上青年学生热议的话题往往不能直面以对、及时回应,而是实施“冷”处理;对于青年学生中存在的误解、猜测以及其他异动情况,则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差,导致反应滞后、应对迟缓,从而错过了第一时间处理危机、开展工作的最佳时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的通道,多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交锋、激荡,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等幌子散布错误、有害、反动思想言论,对新疆高校产生了一定的潜在的、负面的影响,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现实区情,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客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网络谣言的困扰,快速增长的在校生规模等,这些特殊的情况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不同的路径对新疆高校学生进行传播并产生相应影响。微博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参与性以及“节点性”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便步入快捷与丰富的“信息丛林”,使得大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年学生媒体素养的局限,他们对于信息的选择与接受能力有限,无形中给大学生思想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尽管微博具有自动辟谣的功能,但不良分子一旦利用到部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与极端化表达的特点,短时期内制造谣言,并利用了其“粉丝”对谣言进行波浪传播,短时期内要终止和消除谣言的影响几乎不可能,至少也要耗费更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上的不稳定和对校园安全的潜在威胁。
新疆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微博强大的互动性功能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特点,构建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与广大青年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扩大高校思政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逐步建立完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班级(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三级联动的高校学生工作微博体系,将高校微博打造成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动员、答疑解惑、工作创新、工作交流平台、思想碰撞平台、特色服务平台、活动组织平台,提升微博集群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微博每天浏览上级有关部门的微博主页和自身官方微博的私信和邮箱,并对兄弟单位的微博加关注,确保及时了解到有关工作信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在微博上将本部门基本情况、最新通知、品牌工程、工作动态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以这些微博为窗口,及时传达项目和活动信息,听取学生对这些活动的意见,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并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宣传活动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注重收集、监测大学生网上评论和思想动态,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声,释疑解惑。善于使用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语言发微博,避免发言风格太官样,发言姿态居高临下,语言不得体,就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甚至反感。建立“值班主席团成员——值班部长——服务站督办人员——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对接顾问”的微博诉求处理渠道,对学生通过团学组织微博反映的各类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迅速组织开展调研,为学校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及时解决问题,这才能使学生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微博的关注度远远高于通知、公示和海报,方便他们公开便捷地参与评论并给出建议。当青年学生发现这不是一个“说官话、惹人厌”的微博,而能给自己带来便利时,自然会“聚敛”人气,粉丝数连连飙升。
高校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广泛开展微话题、微访谈、微调查、微直播、微活动、微服务、微协会、微论坛、微文化等活动,可以使微博成为实体工作阵地的有益补充,与更多青年学生“面对面”。这些阵地,能让学生、团学组织更明白新媒体时代议事、生存的规则,在实践中锻炼出他们应有的担当。
创建学生工作微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增强微博的吸引力,关键是后期的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有一支微博维护的骨干队伍。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微博建设专项培训,对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进行微博应用技术、学生工作微博体系运行规则、班级团支部微博信息发布、运用微博开展主题活动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干部利用微博与青年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探索并总结利用微博进一步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微博“意见领袖”的选拔和培养,当学生工作部门拥有了自己的微博“意见领袖”后,就可以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建立相应的微博群。充分发挥微博在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航向、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207/t20120719_32230.html,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http://media.sohu.com/20111222/n329873840.shtml,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3]http://www.xjedu.gov.cn/wjgg/wj/2012/49440.htm,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新疆共青团网站http://www.xjgqt.org/htm/gongzuobushu/20120929/39343.html
[5][加]埃里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9.
[6]汪鸿雁.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