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峰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31400)
现代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和文献数量呈几何指数增长,中小学图书馆由于受规模和经费的限制,图书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师生阅读、教学和教研的需要。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关于教学、教研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满足本校师生学习、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可以为区域内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中小学师生提供文献资料支持。此外,计算机的普及,“农远工程”的实施,互联网的应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发展,为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本文就此展开一些探索与尝试。
为了解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状,我们深入到桐城市部分中小学,通过现场查看、个别访问、小型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了大量事实和数据,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桐城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具体状况为:农村基层学校基本都配备了图书馆(室),中学图书阅览室平均面积为125.4平方米,生均面积0.30平方米,平均藏书量1.85万册,生均藏书27.2册;小学图书阅览室平均面积为72.5平方米,生均面积0.21平方米,平均藏书量0.55万册,生均藏书17.6册;图书种类主要包括文学类、科技类、工具书、综合性图书等;大部分农村学校图书馆每周对师生开放2-3次;图书室管理人员基本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或教务人员兼任,仅有少数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图书管理员;绝大多数学校无专项购书经费,一般从办公经费中挤出少量资金用于购书,部分来源于公益捐赠;其文献资源以纸质图书为主,兼有少量的数字资源,图书数量少,内容陈旧,涉及面窄,图书馆藏书体系单一陈旧。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绝大多数中小学都配备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的备课、教学、教研、试卷命题、论文撰写等都逐步向数字化发展。
师范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而充足的文献资源和强大的服务功能。以桐城师专图书馆为例:该馆拥有纸质藏书26万册,超星电子图书38万册,中外文期刊428种,并订购有同方、万方、龙源、读秀等多种电子资源。这些文献资源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同时,该图书馆也是“桐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文献中心”和“安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图书资料中心”,拥有一支具有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各学历层次的图书管理员队伍。
一方面,中小学图书馆(室)缺乏文献资源,缺少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师范院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馆藏资源,有着专业的管理团队。随着中小学“农远工程”建设的完善,如果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和“农远工程”的设备,建立一个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文献互动访问机制,将各图书馆(室)联合起来,加以整合,互利互补,形成一个统一系统,通过虚拟收藏、共同合作、共同建设,就能有效缓解中小学图书馆藏不足与读者需要之间的矛盾。
个全新的计算平台;终端工作站:网络中能进入文件服务器存取数据的PC机称为“工作站”,通常一网络中所连接的工作站可达数台至几十台之多,每一台工作站都需安装一块网络卡,该网络卡必须符合网络的标准,另外,每台工作站必须载有入网软件,借助它们,工作站与文件服务器之间才能连通。(2)系统软件平台建设。系统软件平台主要是由网络操作系统及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组成。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主要用来屏蔽本地网络资料的差异性,为用户提供各种基本网络服务功能,完成网络资源管理,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服务。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应为当前的主流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 NT/2000/2003,Unix 或 Linux 等[1]。网络环境以 Internet为基础进行设计,要能够支持多种网络协议。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不必另起炉灶重新建设,只需在师范院校图书馆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即可。
2.2.2共享系统建构策略
共享系统的建立,应采用先选取试点,后全面展开的形式。可先选定若干所高中、初中、小学为首批共建共享学校,开展共建共享实验,初步形成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文献资源共享的机制与体制,获得数据与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广。
在具体业务方面,共享系统的运行主要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资金,依托师范院校图书馆的数字系统和中小学农远工程设备,将师范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功能进行拓展与延伸,其运行和维护主要依靠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以师范院校图书馆为圆心,以网络为半径,以各个中小学为点,构成一个轮幅式文献共享网络。
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点和优势:(1)以师范院校现有的数字资源为基础,作为系统的启动和主导资源;(2)整合共享系统内各个中小学图书馆(室)现有的数字资源;(3)借助相关的技术设备和软件,将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图书馆(室)中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4)鼓励与引导系统用户上传资料,增强系统自身的造血功能;(5)争取政府资金扶持,集中采购与添置数字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组建一个学科分类齐全的电子文献数据库。
在读者服务方面,由师范院校图书馆负责开发与建设一个“虚拟联合目录系统”与“图书检索系统”,建立公共目录检索中心。把系统主页界面划
建立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文献资源共享,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是前提。首先,需要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指导与督促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共建共享文献资源;其次,需要政府在资金和设备上给予支持,如为中小学师生提供进行电子阅览的场所、电脑及网络等设施条件,技术支持方面,提供统一的信息检索入口和网络运行软件;再次,进行人员培训,指导各个学校应用与管理这一共享资源为教学、教研服务;第四,制定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文献资源共享的原则、制度和规范,指导这一共享系统的运行。
师范院校具备设备与人才优势,同时还肩负着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任务,应成为共享系统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2.2.1共享系统建构内容
共享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系统硬件平台建设。系统硬件平台建设是指支持客户应用运行的基础环境,主要包括服务器和终端工作站。服务器:必须是面向海量处理的服务器,在海量计算、海量存储、海量通信和海量通道上构筑一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便用户浏览、查询、搜索。用户可借助网络,利用电脑或手机远程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访问,或者通过校园网进行IP登陆,任意浏览、查询、下载系统内数据库中的数字资源。同时,用户也可上传资料,经过管理员审核后,进入系统的数据库,成为系统内的新增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参考咨询、网上预约、新书通报、网上留言等业务[2],尽可能将更多的信息整合到共享系统中。
中小学是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协建单位。首先,必须与共享系统主导图书馆签订相关文献共享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成为共享系统内的成员;其次,必须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场所、电脑和网络设备及管理人员,以便师生能够利用这些设备进行阅读、查询、下载、编辑等,从而使资源共享系统能为师生教学、教研、学习发挥作用;再次,适当地分担系统运行、维护及图书添置的费用。
中小学及师范院校师生是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应用的主体。他们可以利用这一系统查阅、下载相关的教学、科研文献资料,以满足自己学习、科研、教学的需要;可以把自己的备课、教案、课件、试卷、教学案例、论文等资料上传至系统中,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共享。这样,既丰富了系统中的图书资源,又有利于同城内的教师同行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引导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区域内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相对缺少理论知识;师范院校教师拥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相对的缺乏实践经验。借助这一系统,他们可以各取所需。师范院校教师、专家可以对中小学教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研究与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出、快出科研成果;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最新的教育理念、科研成果通过系统向中小学师生进行推广与传授,通过中小学师生在第一时间内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中小学师生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就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作为今日的学生,明天的教师的师范院校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一系统,及时了解和熟悉中小学教学的现状和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与研究,以便今后学以致用,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以上是笔者对这一领域进行的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很多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围绕这一理念,不懈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能更好地为我们师范院校的发展服务,为学校区域内的中小学服务,为区域内的中小学师生服务,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1]周秀英,陈 瑛.校园数字图书馆构建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2]李 斌.建设书香校园,促进中小学图书馆内涵发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