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飞,刘斯敏,郭 涛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即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好与坏。在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底怎么样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属于校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工作。
建立属于符合自己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园标识和品牌。校园文化场所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其独有的教育价值观。完善的、具有自身学院特色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并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进而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标识主要体现为校旗、校徽、校标、校歌、校训等。这些校园文化标志不仅能装饰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承载了学校历史传统、特色和被全体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学校的本质、特色、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个性习惯定型的青少年时期,学校精神渗入学生骨子里,根植于他们思维生长的土壤中,无可替代,相伴终生。
积极的校园氛围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它能激励并鼓舞在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全体师生员工,并感染来这里参观、考察的每一个人。
学生在校园里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院系管理人员、学院领导相处,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眼中老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老师做人的和做事的方法。学校老师为人处事的风格、工作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日后的行为习惯。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必然受到学校各种关系的影响,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关系、教师之间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学生与学生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正己。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三育人中,干部职工要在管理过程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树立起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职能部门在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服务周到、细心耐心、主动热情的工作作风。“三育人”中的良好的工作作风、教风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千年来滋养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在地球缩变为一个“村落”的今天,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身在校园,年轻的学子们在海量信息袭来的瞬间,他们常常太过轻率的将传统优良文化弃置一边,用功利的心态和浮浅的眼光打量世界,掂量人生。
身在校园的年轻人历练少,难以体会传统优良文化的精髓,眼中只有时尚和潮流,殊不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经典的永远流行的道理。
为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坚守住优良传统文化这块阵地,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有效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不能简单以说教来进行,参观敬老院、看望特殊学校的孩子、做义工、宣讲时代民族榜样等这样的实践教育会是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好途径。
校园,理应是驳杂的社会中最沉静,最明丽的一方净土,不为功利所动,不为浮夸所摇。校园坚守住传统优良文化这块阵地不仅利于人才的培养,也同时利于校园文化的沉淀,此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但是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导和指导,努力学习到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现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加之网络的助推,各种思潮扑面而来,不断冲击校园内的学子们。而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涉世尚浅,往往会因缺乏正确的判断而盲目追逐所谓的潮流,学所谓的时髦,特别是在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呼声中,不知不觉中了错误价值观的荼毒,甚至被诱入道德的沙漠。
对于争夺土地的战争,对于掠夺财富的战争,抑或是对于经济金融的商战,我们都司空见惯,警惕性颇高。但是,对于文化渗透,文化侵略,颠覆意识形态的战争,我们往往掉以轻心,不以为然。殊不知,文化才是凝聚族群的灵魂,才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种。
当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外来文化大举入境,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渗透,特别是近几年来把矛头指向了在校的青年学生时,作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要求的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把外来文化和新生文化进行过滤并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待和追求,为学生撑起蔚蓝的思想天空。
对于外来文化,育人之人或者学院相关部门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待外来文化积极、精华的部分我们要宣传并组织学生学习吸收,反之则作为反面教材,作为案例和学生一道分析,并一针见血的指出境外敌对势力的动机,粉碎他们的不良企图。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教导让学生慢慢形成自己对文化的判断和认识,能正确地赶“潮流”,能主动地放弃所谓的“时尚”。
校园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积极、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不仅能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符合社会的价值核心体系,更能凝聚学生扛起中华民族大旗,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也能为走在成熟路上的莘莘学子提供取用之不竭的精神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