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楷
语文教学漫谈(三)
■梁世楷
(三)语文教学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建国以来,断断续续差不多争论了三十年。建国初,政治运动一个紧接着一个,为追求“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当“政治课”来教。1956年至1958年,中学语文分为《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文,以高中为例,第一至五册的《文学》,选自我国从《诗经》到元明清的文学作品,第六册选用的全是外国文学作品。于是,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文课教成了“文学课”。改革开放以后,有人撰文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一时间,中语界又出现了把语言作为“工具课”来教的倾向。凡此种种,究其原因,除去历史的和政治的因素外,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弄清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
建国前,中学把语文学科的教本叫《国文》,小学叫《国语》。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的中小学课本始称《语文》。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从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来看,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先说工具性。把“国语”和“国文”改称“语文”,就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为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合称的语文,以及由它组成的学科,其工具性又是由语言的本质属性——即“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性质决定的。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外表语言来说,它是交流的工具;就内容语言来说,它是思维的工具。这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性,自然就成了它的本质属性。曾经出现过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错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就是还不十分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再说思想性。众所周知,不包含任何思想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中学语文学科是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的学科。试看中学语文教材,虽选自古今中外,题材、体裁、风格、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正所谓“文以载道”。其思想内容,绝大多数都关系到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等等。它们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梁力,有的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能对学生思想、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上说明,中学语文学科既有明显的工具性,又有强烈的思想性。工具性是思想性的载体,思想性是工具性的灵魂。
此外,语文学科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等性质。中学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因而语文学科具有“知识性”的性质。文学作品、文学知识和有关文学理论,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这就决定了“文学性”也是中学语文学科的属性。至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则体现在语文教材的广泛性,语文教材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语文在社会方面的多重性等诸多方面。
根据上述课文学科的主要性质,结合个人四十年教学实践之体验,我以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西方的经济、科技、管理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崇尚斗殴、迷恋色情等一些东西也趁机而入,对我国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大影响。有鉴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使这门学科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阵地。回顾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多少学子就是在阅读和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中端正思想、修养道德、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成为学富五车的仁人志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为国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名垂千古。
强调“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并非可以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经验证明: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得越透,则思想上受到的启发和教育就越深;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越高,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二者相辅相成。提出要“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除去针对当前中学生思想素质普遍滑坡的现状外,还鉴于现在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存在对语文的思想性不够重视的倾向。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十分用心地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诗文,那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将有多大的裨益!
由于语文学科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和综合性等性质,语文学科还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然而,只要我们抓紧、牵住前面所提出的“主要目的”这个牛鼻子,其他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