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现状和信息化程度调研分析(续)

2012-04-02 05:15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楚强
成才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题计算机研究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楚强

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现状和信息化程度调研分析(续)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楚强

(接上期)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对当前我市区、校(园)科研机构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状况,尤其是信息化程度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的基本结论如下:

(一)具备了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科研素养

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干部和研究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创新愿望和问题意识较强,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动学习和运用教育新观点、新成果、新技术,认识到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目的是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并服从于教育教学实践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坚持辩证唯物认识论、方法论,理解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能用联系的、发展的观以来看待和分析教育现象、矛盾,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等规律。在研究内容上,不限于学校课程、教学、管理等内部问题,能直面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能多角度分析教育现象、过程及本质,提出独特见解。教师们以学校现实场景中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以解决自身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比较多地采用质性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通过研究,教师们学习了新理论、掌握了新技术,转变了思想观念,改进和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本职工作中观察、反思、探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发现和完善教育教学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

但是,我市基层科研管理干部和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研究水平差强人意,有关人员的科研素质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武汉经济社会新形势、新变化对教育发展所提出新要求;对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不够敏锐,不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项目研究过程被动、盲动,不能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有用的数据,高质量的成果较少;如何选择有价值或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学校的干部、教师;科研方法,包括获取有用资料数据和提炼成果等很薄弱,总希望在别人的帮扶下进行研究;功利色彩仍然浓厚,为评先评职称而做课题的大有人在。

(二)具备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信息素养

我市科研机构、管理干部和研究人员积极运用计算机支持科研工作,利用互联网开展科研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专题培训和问题探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科研信息传输、资料储存、数据处理及成果推广等工作。面对知识爆炸、海量信息时能独立识别并获取有用、有效、有价值的信息。关注教育科学新动向,主动从互联网上获取教育科学新理论、新成果;主动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新技术并运用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去,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研究能力和成果质量。

应该说计算机和网络在科研资料信息的储存、呈现、传输和数据的简单处理上发挥了作用,但在规划管理、评审鉴定、研究设计等工作中的作用不明显。一些科研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效用认识不足,部分干部思维定势,习惯于传统的做法,如开会布置工作、传递纸质文档资料、到学校去结题等,部分科研人员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也不主动在科研中引进和应用信息技术,仅把计算机看作打字机、存储器,只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发邮件、聊天,至于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开题论证、过程检查、成果鉴定、咨询培训、远程指导和互动研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方案、建立研究模型和处理大规模数据信息是闻所未闻。当然,这也反映出我市教育科研的基本模式仍是描述现象(或过程、事实)、定性分析、解释结果的粗放式、浅层次研究。这一模式过程简单、操作简便,但科学性、可靠性差。而现代科学研究是提出假设、获取大量数据、大样本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这种研究触及到问题的深层次、本质性,必须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三)基本形成了市、区、校(园)三级科研网络系统

1.有组织、有人员、有设备、有活动。市级科研机构健全,管理干部及研究人员充裕、素质高,工作条件、设备配置好,运行正常。区级科研机构基本具备,26.7%的教科所独立办公,多数区的科研与教研机构合署办公;各区都配了专(兼)职管理干部;部分区教科所有2~3名专职科研员,但多数区只有1~2名专(兼)职科研员。校级科研机构初步建立,中心城区中小学都有相关职能部门,基础好的学校单设教科室并配备了科研主任(兼课),一般中小学教导处统管教务和科研两项业务(个别学校由校办代管),有副主任分管。多数幼儿园和部分农村小学、个别初中没有相关职能部门,一般由对科研感兴趣的干部代管。中小学幼儿园一般没有专职科研员,大多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有项目的教师兼职。项目研究的条件基本具备,市、区科研机构和多数学校(园)为科研人员配备了计算机、网络等设施设备,各项研究、研讨与交流活动正常开展。

2.科研方式和管理手段总体陈旧。一是管理理念滞后。我市科研管理模式是传统的“塔式”管理:信息传输由市到区,区到校,校到课题组;反之,基层的想法、要求须经层层筛选后上传。这种管理是点对点、环扣环,通过相互配合、支持、理解实现信息传输通畅。如果某环节缺失,那么整个管理链就断了,上下不通;而且层级过多,信息衰减、误差大增。这种管理模式依靠个体而非机制,可能因某个人让科研工作得到大的提升,也可能因他而蒙受严重损失,这一现象在本次调查中一再被印证。二是运行成本高。例如一次立项评审,市规划办收到的资料纸张有3吨,算上过程用纸超过10吨。在一个五年规划里,市规划办有三次立项、三次成果评选和两次先进单位及个人评选,还有各区规划办、省规划办、各级学会等课题立项、评审、评选等活动,一个五年规划全市教育科研的用纸费用高达百万,再加上人工费、交通费、打印费等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耗费了本就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三是工作效率低。信息的发布基本上口口相传,有时信息不畅;科研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传递全赖人工进行,慢、不准确、不及时现象时常发生;科研培训、咨询、指导须面授;历年的科研项目和当前的科研动态、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难点等无处查询,造成项目重复申报;课题承担单位与科研管理部门平时不联系、不接触,不能有效监控与跟踪指导,以致项目做完了,才知道不合乎要求。四是资源利用率低,交流合作少。一些有形和无形的因素阻隔了科研交流合作、信息共享,基层单位基本上“单打独干”“关起门来做课题”,你不知我研究什么、研究得怎样,我也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常常想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调查、犯同样的错。

3.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区、校(园)普遍存在科研人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研究和指导能力不强,致使一些有价值的立项课题流失,一些热难点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实效。二是经费问题严重影响课题研究工作,部分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列支科研专项经费,不能给予本区立项课题应有的资助,部分项目因经费不足而无法落实研究合同,不少项目负责人说“文件规定:市、区、校各承担项目经费的三分之一,实际上只有市规划办划拨了经费,区和学校一分没给”。三是在领导重视程度、组织机构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方面,中心城区与农村地区差别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部分基础好的城区学校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而另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课题经费匮乏、人手短缺,研究工作难以为继。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本次调查的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逐步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经合组织于2000~2009年每三年举办一次对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测验(PISA),芬兰学生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项评比中连续称雄,前三届名列第一,2009年排第二。芬兰人在总结芬兰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三十年前主导教改的教委会前任主委ErkkiAho说:如果不是教师们大力支持与配合师资改革决策,芬兰教育绝不会有今天的成果。1993年芬兰全国教委会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我国上海市、南京市、成都市等先后出台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的规定。我市历经九五规划以来的三个五年积累,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已完成了学历基本达标,现在是对新进教师学历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了。如,每年中小学新进教师学历达到硕士学位的不少于10%或20%,用一个或二个五年时间使新进教师全部达到硕士学位。又如,利用在汉高校,举办在职教师硕士学位培训班,逐年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孕育出高质量的教育,应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需要研究型教师。

(二)积极创新信息化教育科研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市教育科研成果质量和研究水平。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处理、样本分析的高效能,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研究模式转变,促进从单纯的质性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科研模式。二要利用互联网广泛覆盖的优势,积极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市教育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小专题、个人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教管和科研方式方法,让信息化的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推手。三要积极建立健全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基础的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科研培训、互动研讨等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做中学”“行动研究”“课/案例研究”,努力促进广大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研究员”。四要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互联网建立跨区、校的研究团队,攻坚克难,解决教育热重难点问题,同时在研究中培植和壮大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科研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积极创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努力提高全市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设备,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培训,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科研中的广泛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二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和科研管理的整合,积极开展网上科研信息发布、咨询答疑、培训和成果推介等网上服务;积极推行网上课题申报、评审评选、过程检查、开题论证、结题鉴定等网上管理;积极推动网上科研指导、交流研讨、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资料查询等网上研究;积极整合分散在市、区、校各地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全市基层学校课题研究之用。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利用高校资源方面的优势,参与研究活动,培训、培养我市基层学校的课题成员,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总之,站在武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登高望远,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文档资料传输的便捷性、信息传递的高速率、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性和信息数据处理的科学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科研现代化。

责任编辑 向保秀

人文绿地

岁月咏叹(选一)

刘晓鸣

君言来江城,

至今不见君。

历历风中发,

依稀远行影。

二O一二年春

猜你喜欢
课题计算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第一次写课题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