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兰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谜语是以某物或词语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供人猜射的文字游戏(刘岩,李海燕2009)。其中修辞格的使用是谜语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出谜者示意、猜谜者推理的桥梁。猜谜是人类从语言到思维的一种转化过程,也是语言交际的过程。猜谜就是寻找谜面与谜底相互关联的过程。本文用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分析出谜者如何用修辞格设谜,猜谜者又如何通过修辞格推导出谜面与语境之间建立的联系而获得谜底的认知过程:了解谜面一语境参与一寻求关联一推理一解谜。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由Sperber和Wilson(1995)于1986年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一种新的语用理论。从人类认知角度出发,它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和交际相结合的过程。语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的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对说话人来说,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其意图又包括“明说”和“隐含”iN个方面,目的是达到交际双方的互显(mutual manifestness)。站在听话人的角度,交际又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听话人通过明示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百科知识(认知语境)和逻辑推理能力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何兆熊2000)。
谜语的设谜和猜谜这两个过程正是一种语言交际过程:设谜者给出信息,让猜谜者猜谜,而猜谜者通过设谜者给出的信息进行推理,获得谜底,这正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谜语作为一种言语类型,语言精练、简洁、鲜明、准确。谜语中比喻、双关、拟人等一些修辞方式的运用使其显得格外生动形象。谜语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两部分构成,两者是相对独立的整体,但是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修辞格的使用正好将这独立的两者联系在一起。如“火车上开晚会”(打一词)谜底:载歌载舞,谜面作为猜的对象物是巧妙地隐含着本体的短语、韵词或字词,谜底是实际所指的事物,因此猜者善于通过谜面的暗示.找出它所指的实际事物,完成交际过程。此外,谜目(藏在谜面之后的所要猜射事物的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是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媒介及纽带,也为谜底的获得提供一种明示信息。如:谜面“伴奏”(打一成语)(谜底为:助人为乐)。括号中打一成语的“成语”便是谜目,它决定了该谜底的类型即成语而不是某一词或物品之类的。在猜谜过程中,谜面和谜目都为猜谜者提供了一种 “明示信息”。猜谜者通过这种明示信息,借助修辞这座桥梁,推导出谜面与谜底之间的联系,获得谜底。由此可见,猜谜是寻找谜面与谜底的一种关联过程,也就是设谜者与猜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猜者依靠谜面的明示信息和谜目的提示,找出“语境关联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得到谜面与谜底的最佳关联,完成解谜过程。
下面将用语用学关联原则具体分析出谜者是如何选用一定的修辞格引导猜谜者在谜面、谜目、语境、认知推理之间建立联系,找到关联假设,进行推理,获得最佳关联,完成破谜的交际过程。
谜语的谜面是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本体的短谣、韵语或字词,而谜底则是实际所指的事物。为了构成谜语,人们往往积极地运用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法,使谜面含蓄委婉而又不致晦涩难猜。而修辞正是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充分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构成谜语的有力工具。谜语利用这种修辞建立语言与客观实际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猜者通过这种修辞关联得出谜底。虽谜语涉及到的修辞格较多,但比喻、拟人、双关则是其最常用的三类修辞格。下面分别阐述这三类修辞格在谜语中的运用。
比喻是谜语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谜语中整个谜面是一个喻体,通过想象,它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外部形态或功能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以彼写此,以彼代此。如:
(1)“小珍珠,真可爱,只能看,不能踩,清晨长在绿草丛,太阳一出无影踪。”(打一自然物)(谜底:露水)
(2)“红门楼,白门槛,锁不住,关不严。 ”(打一人体器官)(谜底:嘴)
(3)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谜底 “下雨”)
谜语(1)把“露水”比喻成“小珍珠”,谜语(2)把“嘴”和“牙”分别比喻成“红门楼”和“白门槛”,谜语(3)把“雨”比喻成“线”。出谜者利用比喻这一修辞将要表达的信息明示出来,即利用两种物体形状的相似在谜面和谜底中建立了一种关联。如谜语(1)小珍珠和露珠的相似点在于他们都是圆的,晶莹剔透的。出谜者完成了设谜。猜谜者也利用谜面中比喻进行认知推理,提出一种假设:谜底一定是和小珍珠有关的东西。最后结合谜目的指示信息和谜面所提供的语境信息“只能看,不能踩,清晨长在绿草丛,太阳一出无影踪”再进一步推理,得出谜底是露水。英语谜语也利用隐喻在谜面和谜底建立一种关联。如:
(4)A box without hinges,key or lid,yet golden treasure inside hide.(an egg)
谜语(4)用隐喻在谜面“box”和 “golden treasure”和谜底中建立了一种关联。“Box”被比喻为蛋壳,而金黄的珍宝被喻为蛋黄。谜语正是利用两种物质的外形和内部特点的相似之处作为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重叠部分。结合整个谜语的语境,猜谜者通过认知推理得出假设谜底和谜面是相关联的:谜底应是具有像盒子一样且里面藏有金黄色的东西这样特征的物品。由此可见,猜谜者选择与自己的认知语境有关联的理解,分辨出关联的信息和不关联的信息。与出谜者的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地方构成了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猜谜者在谜面和谜底之间找到了最佳关联的事物,解谜成功。
在用拟人格的谜语中,谜底是无生命的事物而谜面却把它写成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人。谜语正是利用拟人格的这种修辞特征在谜面与谜底建立了一种最佳关联。如:
(5)“老师不说话,肚里学问大,有字不认识,都要请教他。”(打一学习用具)(谜底:字典)
(6)各进一道门,哪个进错了,出來笑死人。(猜一日常用品)(谜底是“纽扣”)
上述谜语都利用拟人格手法分别将“字典”比作“老师”,“钮扣”比作“人”,“tomorrow”比作“I”。如何利用拟人格手法在谜面和谜底之间建立关联的呢?那就是谜语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是双方都了解拟人格的特征以及其用法。如谜语(5)中,谜面提供的明示信息包括这个物品具有老师的特征如“学问,认识很多字”,但是他却“不说话”。猜谜者从谜语提供的明示信息(包括谜面和谜目)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认知推理,得出假设:这个物品一定具有上述提及到的特征,最终在谜面和谜底之间找到一种最佳关联即“字典”和“老师”有相同之处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解难的作用。最终破谜成功。
谜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格是双关(pun)。出谜者如何利用双关手法设谜面,猜谜者又如何利用关联理论解开谜面?交际双方需要有共同的认知环境:双关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多义的关系,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双关能使语言活泼有趣,或者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夏征农,陈至立 2009)(《辞海》)”;双关可以分为语音双关/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1)语音双关又叫谐音双关。语音双关或谐音双关是利用语言的相同语音构成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也就是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指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
(7)“远看是点心,近看是点心,虽然是点心,充饥却不行。”(打一物)(谜底:蜡烛)
(8)低头思故乡(打一中草药名)谜底为“当归”。
(9)What part of a watch do we use when we greet someone?
(10)What nut is found beside the sea? (Beechnut)
上述谜语都是利用同音双关建立谜面与谜底之间的联系。如在谜语⑺中的“心”是“芯”的谐音,“点心”是点燃芯子之义;在英语谜语(9)和(10)中 “hour”与“our”和 “beech”与“beach”分别构成同音双关。 如例⑼猜谜者与出谜者拥有的共同语言知识是“hour”和“our”同音的。谜面“when we greet someone”提供了这样的语境就是人类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还可用非言语手段表示如“挥手表达问候”。此外,“hand”既可指时钟的针也可指人的手。猜者利用谐音双关和一词多义将看似无关联的两种东西相结合,推出谜底。利用最大的语境效果和付出最小的努力,产生了最佳关联。又如,汉语谜语例(8)中交际者双方的共有认知语境是“低头思故乡”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一句,表达思乡之情— “当归”。此外,双方还必须知道(从谜目中谜底是中药名称)“当归”是一种中药的名称。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假设谜底一定是与思乡之情相关的,猜者再利用同音双关进行推理,得出谜面与谜底之间的关联,猜出答案。
2)语义双关。同语音双关一样,语义双关是指利用一词多义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谜语正是利用谜面或谜底一词多义这种特征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同时构成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如:
(11)“一宅两院隔层墙,五男二女把家当,有事打女把家当,有事打得滴答响,打到清明才收场。”(打一生活用品)(谜底:算盘)
(12)What is the smallest bridge in the world?( the bridge of your nose)
上述谜语都是利用一词多义构成语义双关。如谜语(11)利用“清明”一词多义,表面上似乎是指清明节,实际上是清楚明白无误的意思。交际双方从认知的角度,利用“清明”一字多义的语义双关,构成了共同的认知语境,加上谜目的提示(打一生活用品),谜面与谜底构成了最佳关联。又如(12)中英文 “bridge”既可指桥梁,也可指“鼻梁”。交际双方利用“bridge”一词多义构建了共同语境知识。交际双方达成一致“The bridge of your nose”is“the smallest one in the world。”由此可见,谜面和谜底通过语义双关构成语境效果。双关程度越明显,也就是明示意义越凸显,猜谜者付出的努力越小。反之亦然。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谜语中使用的修辞格是出谜者示意、猜谜者推理的桥梁。谜语修辞的使用反映了出谜者对猜谜者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的推测和判断。通过选用某种修辞,出谜者告诉猜谜者,他所选用的修辞与语境最为接近,猜谜者也以此寻找最佳关联性,调用合适的语境,正确地推导出修辞所传达的语境效果,完成分析理解谜面——(谜目和谜面)语境效果——寻求关联——推理——破谜的五个认知过程。
Sperber,D.&Wilson,D.(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何兆熊(2000).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夏征农,陈至立 (2009).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刘岩,李海燕(2009).英汉谜语比较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