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义春
每个人一生要填写的表格可谓花样众多,“婚否”就是众多表格中较为常见的一项。但仔细推敲,这一高频词的表述却是失当的。
副词“否”(上古汉语同“不”)可用于句尾,与其他词类或结构搭配表示是非选择问。该用法古今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否(不)。该结构形式具体包含以下三种:
(1)情态动词+动词+否(不)。例如:
①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 肃不忍,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2)情态动词+否(不)。例如:
③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 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搜神记》卷十九)
(3)行为动词+否(不)。例如:
⑤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⑥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世说新语·方正》)
2.形容词+否(不)。例如:
⑦ 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战国策·齐策一》)
⑧ 刘既知张衔命,问:“谢安、王文度并佳不?”(《世说新语·任诞》)
⑨ 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敦煌变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该用法“否”所表达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即指某一动作行为的实施与否。上述各例中的“能饭否”、“可成功否”、“可否”、“得否”、“存否”、“在不”、“吉否”、“佳不”、“多否”的意义分别为“能吃饭不能吃饭”、“能成功不能成功”、“可以不可以”、“能不能”、“活着不活着”、“在家不在家”、“吉利不吉利”、“好不好”、“多不多”,其表达式为动词/形容词+不+动词/形容词。
比“否”后起,同样可用于句尾表示是非选择问的还有副词“未”,主要体现为“行为动词+未”这一结构。该用法多见于近代汉语时期和部分方言。例如:
⑩ 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⑪ 黄花开未,白衣到否,篱落荒凉处。(宋廖行之《青玉案》)
⑫ 中一人曰:“不知陈四已睡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陈泽平(1998:63-70)在《福州话的否定词与反复疑问句》一文中说,“‘未’所询问的是事件的‘已然’还是‘未然’,其否定回答可以是简单的一个‘未’,也可以是‘(名词)+未 +动词’”,并列举了“铃响未?门开咯未?宕雨未?”等用例加以证明。
与“否”不同,“未”用于句尾表示是非选择问时,其表达式为“动词+没+动词”。以上诸例中的“尽未”、“开未”、“睡未”、“响未”、“雨未”的意义分别为“完没完”、“开没开”、“睡没睡”、“响没响”、“下雨没下雨”。
此后,在南宋时期产生了“没”,后来又出现了“没有”,口语色彩渐浓。
关于“婚否”,据现有语料,有两点值得注意:
如何解决传统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构建更加高效、更有质量的安全监督工作模式,不只是单纯管理变革的问题,也不是单纯应用某项新科技或新技术的问题,应该从管理体系构建、企业应用场景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三位一体构建新的工作模式。
1.“婚否”所表达的语义有二:一是“动词+不+动词”,也就是“结婚不结婚”。它表示问询者想了解被问询者主观上愿意不愿意实施“结婚”这一行为,这是最为常用的语义表达。二是“是否+动词”,即“是否结婚”。它表示问询者想知道被问询者客观上有没有完成“结婚”这一行为。
2.针对“否”的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其答语可归结为以下两种:
(1)情态动词+(动词)+否,其答语为:“情态动词”(肯定)或“不+情态动词”(否定)。上述例①-④的答语依次为:“能饭”、“可成功”、“可”、“得”(以上为肯定式)或“不能饭”、“不可成功”、“不可”、“不能”(以上为否定式)。
(2)行为动词(形容词)+否,其答语为:“行为动词(形容词)”(肯定)或“不 +行为动词(形容词)”(否定)。上述例⑤-⑨的答语依次为:“存”、“在”、“吉”、“佳”、“多”(以上为肯定式)或“不存”、“不在”、“不吉”、“不佳”、“不多”(以上为否定式)。
据此可推知,“婚否”的答语亦有两种形式:
(1)情态动词+婚否,其答语为:“情态动词”(肯定)或“不 +情态动词”(否定)。例如《通典·君父乖离不知死亡服议》中“魏刘德问田琼曰:‘失君父终身不得者,其臣子当得婚否?’”一句的答语即为“当婚”或“不当婚”。
(2)婚(动词)+否,其答语为:“结婚”(肯定)或“不结婚”(否定)。
与“婚否”相比,“婚未”有以下特点:
1.使用频率很低,且未发现“情态动词+婚未”的用例。
2.“婚未”的答语为“已婚”(肯定)或“未婚”(否定)。
前者例如:
① 妙香询生婚未。生曰:“要已獉四年,昨岁悼亡。孤琴不弹,幺弦独张,正坐无才容并擅如卿者耳。”[清王滔《淞隐漫录》(6)]
后者例如:
② 又问李君婚未,李云:“未獉婚獉。有一姨母在家。”(《太平广记·冯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由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选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所列的表格(第一行内容如下)中,婚姻状况一栏恰恰用的就是“婚未”。
据以上例证可推知:“婚未”的意义表达式应为“动词+没+动词”,亦即“结婚没结婚”,表示问询者想知道被问询者“结婚”这一行为是否已于过去某一时间完成。
尽管是非选择问常用否定词“否/不”,但在询问事情是否已经发生时又要求用“未/没/没有”。如:询问对方是否已经吃饭,就应该说“吃未/吃没/吃了没有”,当然,“吃否/吃不”这类句子也能成立,但它询问的是施事者主观上愿不愿意实施某一动作行为,而不是客观上是否已经实施。
此外,虽然“婚没”这样的说法也能成立,但与“婚未”相比,其口语色彩过浓;“婚没有”则不成立,应作“结婚了没有”,而“结婚了没有”的说法既不简洁,也不适用于书面表达。
由此,为使表述更恰当、更简练且更适合于书面语境,笔者认为宜将常用的“婚否”改为“婚未”。
1.陈泽平.福州话的否定词与反复疑问句.方言,1998(1).
2.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张永言.世说新语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6.周生亚.说“否”.中国语文,2004(2):15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