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济
评《宋代乡村组织研究》
王育济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宋代乡村组织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这虽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增加了开拓新议题的难度。谭景玉的《宋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深入把握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找准了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最终确定了以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创见,具体表现在:
第一,确定了辨别乡村行政组织的标准,厘清了宋代乡村的行政管理体系。学术界以往多是以地方志和金石文献中关于宋代乡村区划的记载为基本史料来探讨宋代名目繁多的乡村基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而不注意从性质上对这些基层组织加以区分,即哪些是行政组织,哪些只是地域性的区划单位或聚落名称,故而对于宋代乡村行政管理体系的论述歧见颇多。该书借鉴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以是否具备一定的人员配置和职权及是否被纳入国家行政运作的体系之中作为辨别乡村行政组织的基本条件,从而认定宋代的乡、耆、管、都(保)是乡村行政组织,而里、村、社等只是作为地域单位或聚落名称存在,由此基本厘清了宋代乡村的行政管理体系。在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的名称往往是“据土俗之所呼以书”,其体系十分复杂,随着时代变易,许多问题在今天已不易讲清。该书通过区分基层组织的性质来厘清乡村行政管理体系的思路颇有值得借鉴之处,不仅有助于揭示宋代乡村的行政管理体系,对研究其他朝代的乡村行政管理体系也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注意从动态的视角讨论乡村行政组织的运作,揭示了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及宋代基层社会的运作实态。学术界以往对乡村行政组织的研究大多只是注重制度规定,仅仅静态地讨论其设置、职能和其头目,而不注意讨论其实际运作。该书针对这一缺憾,注意从动态的视角讨论宋代乡村行政组织的运作:一是将乡村行政组织放在赋税征收、刑事诉讼和灾荒救助等乡村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来考察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广泛地参与了乡村社会生活,是国家政权深入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二是将乡村行政组织放在宋代国家整个行政体系的运作链条中,通过探讨乡村行政组织与县及乡村民众间的信息沟通来讨论其如何作为中介实现国家与乡民的联系及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指出乡、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正是通过对上下的行政联系和沟通,使自身行政组织的性质得以凸显,发挥着国家行政体系“神经末梢”的作用,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就在这种联系和沟通中得以实现。这些论述既为我们展示了宋代乡村社会的运作实态,也使我们对宋代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三,分析乡村行政组织与民间组织及各种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宋代的乡村社会控制体制。以往对宋代宗族、经济互助组织、民间宗教组织和自保武装等的研究往往是独立的、割裂的,罕见分析各种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使偶有涉及,也往往是很少引证具体史料的泛泛之论。该书以详实的史料论述了乡村行政组织与民间组织及各民间组织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出宋代的众多民间组织并不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而是大都与包括乡村行政组织在内的国家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民间组织的目标与国家利益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在功能上是对乡村行政组织的重要支持与补充;各种民间组织与乡村行政组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维系着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宋代乡村社会控制的二元组织系统。作者还从分析乡村组织的相互关系引出了对中国民间组织“官民二重性”的讨论及对乡村社会“自治”论的质疑等问题,对此,书中也作了较具说服力的论述。
从总体上看,作者能在充分尊重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较为丰富的史料对宋代乡村组织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论证较为充分,论断严谨可信,其中不乏创见。该书的出版,无疑会推动宋史和中国社会史相关研究的进展,对此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但对年轻学者来说,指出其研究的不足或其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无疑更有利于其成长和进步。具体来说,作者至少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将相关研究置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当前学界关注的“唐宋变革”论或“宋元明过渡”之说,都强调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那么宋代乡村社会的行政组织和民间组织在中国古代乡村组织的发展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后世有何影响,需要突破朝代界线,通盘考察古代甚至近现代乡村组织的变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二是将宋代乡村组织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的变迁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探讨其发展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此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宋代国家深入乡村社会的原因或动力是什么,其表现是否仅仅在于乡村行政组织的完备?宋代乡村组织的发展在北宋和南宋及其中的不同历史阶段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究竟有多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宋代民间组织蓬勃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加强的推动力在哪里,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文化的变迁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宋代政治的文明化、理性化特征是否与之有内在联系?对这些问题,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加以探讨,进一步深化相关议题的研究,为宋史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