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丹 [攀枝花学院 攀枝花 617000]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理想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蒙 丹 [攀枝花学院 攀枝花 617000]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理想问题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理想问题研究经过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全面展开阶段、系统建设阶段四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基本上适应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研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视角多元,对象广泛,方式方法综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内容分歧多创新少;对策与宣传类多理论建构类与实证研究类少;研究的对象大学生多其他对象少。今后理想问题研究应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
理想问题; 研究; 回顾; 展望
理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理想问题研究一直是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历来就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与理想研究相关的著作就有65本以上。我们在CNKI期刊库、硕博论文库以发表时间为1949年到2011年11月时间段里,以“理想”为主题检索相关文章在3580篇之上,以“理想教育”为篇名检索,搜到国内期刊以及硕博士论文483条,其中与“理想教育”相关的硕博士论文有27篇左右。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想问题探索与研究的历程;总结和评析理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理想问题的研究趋向,供大家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将我国学术界理想问题研究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时期(1949~1977)、深入探索时期(1978~1990)、全面展开时期(1991~2003)、系统建设阶段(2004至今)。
这一阶段虽历时较长,但理想问题研究却较少,处在蹒跚学步阶段。新中国刚建立时,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如何发挥理想的作用,这些问题,人们还不太清楚。这一时期文章大部分侧重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宣传,尤其是重视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崇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宣传却达到盲目狂热和崇拜的程度,真正的研究趋于中断。
这一时期,理想问题研究总的态势是在曲折中逐步前进。这一阶段在CNKI上搜到相关文章19篇,其中大部分都在《前线》杂志上刊登。主要是这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大部分倾向于介绍、大力宣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任务》、《理想在我们两只手上》、《驯服的工具和伟大的理想》、《理想的旗帜》、《我们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现实 斗争》。第二,有专门针对特定对象的理想教育文章,如:《加强对学生的革命理想教育》、《共青团员要有远大的理想》等。第三,还有关于理想融入文化宣传的文章,如:《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从政途径》、《让工农兵新英雄形象放射理想光辉——华北区话剧歌剧观摩演出会学习札记》、《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学习札记》、《努力展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革命样板戏学习札记》等。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虽不丰硕,但却奠定了尔后研究的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 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崇高理想宣传由此大力铺开。1983年我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使一些人放弃了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为此,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既是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决议》明确指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决议》精神的指导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轰轰烈烈,号召人们追求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理想问题研究开始进入深入探索时期,研究程度虽还比较粗浅,但规模和深度大大增加。除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宣传外,出现了系统论述理想问题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和文章对理想理论问题中的概念、内涵、内部结构、层次性、地位、作用、模式、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界定;还有学者从伦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理想问题。但实证研究较少,调查研究不多。最早进行实证研究的是心理学领域的调查研究,然后出现针对大学生、中学生、青少年、特区与内地理想、职业理想等的调查研究。这是一个大的进步。这个阶段的研究特点是:
大部分的著作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方面。如:陶铸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余心言的《论理想和纪律教育》和《科学·信仰·道德》、杨宗佑的《人生·理想·信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的《理想教育萃编》、《理想· 纪律· 形势教育问答》、《人生·理想·品格》和《人生理想二十讲》、卢之超的《理想纪律二十讲》、张庆远的《和青年朋友谈理想》、肖子辉的《和青年同学谈理想》、景蔚的《共产党员的理想情操》;也有针对学生理想和道德教育的,如汪幼芳的《理想与道德教育》;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如何洪楚的《中外名人谈理想》等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比较系统论述理想问题的专著,如张志国的《理想论》、马蒿山的《理想论》、王喜荣的《理想教育概论》、宋长生的《职业理想导论》等;还有研究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如振海的《理想与实践》、胡潇的《理想与现实的沉思》、周中之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值得一提的是周中之教授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该书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抓住理想思考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从伦理学、哲学、美学、中西文化比较方面多视角多侧面地进行阐发,理论深度和可读性都比较强。
这一时期理想问题研究的期刊论文大概有385篇左右,其研究重点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理想的概念、内涵、内部结构、层次性、地位、作用、模式等基本问题,这方面文章占50%以上;二是研究理想问题的教育对策,这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多;三是从多种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在发表的论文中,有从伦理学角度研究理想的,如唐凯麟的《理想和道德关系的伦理思考》;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理想的,如范有祥的《青少年儿童理想形成的追踪研究》,尹继佐的《理想教育与心理引导》,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的《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李永鹏的《我国心理学对青少年理想的研究》等。这些论文,重点研究理想呈现的水平、学习动机与理想之间相关性、青少年儿童理想形成过程和趋势、人们理想形成的心理机制、理想构成的因素等问题,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这个阶段,国际国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89年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苏联发生剧变;国内在政治风波后出现“蔑视理想”、“躲避崇高”的文化逆流,使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又一次受到巨大的冲击。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2000年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照本宣科,空喊口号。”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也面临着挑战,促使学者们对理想信念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想问题的研究掀起了高潮,论文和著作大量涌现。
这一阶段,理想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四有新人培养”等展开,强调理想教育注意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理想问题研究更加系统深入,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如从哲学、文化学、人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理想;调查研究的对象更广泛,如大学生、农民、党员等;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出现了专门研究共产主义信仰、共同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消费理想、人格理想、职业理想、理想形成规律、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的专著或论文。在伟人理想思想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研究方法方面,虽然大部分文章是经验性或理论性研究,但实证研究的文章开始增多。其特点是:
这一时期除了宣传性的著作之外,如周大仁的《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曹阳和张冰的《新世纪共产党员理想教育》等,理想教育的研究更加系统,如彭定光的《理想论》、冯天策的《信仰导论》等等。有的著作对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理想的科学性、重要性以及内在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叶泽雄教授的《社会理想论》,从清理社会理想观的种种误区入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准确界定社会理想,提出研究社会理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视角探究社会理想生成的本质基础,进而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考察社会理想形态的历史演变,透析社会理想的冲突和认同,概括社会理想的特点,提出社会理想的合理性及其建构原则,建构了一个有关社会理想论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刘建军博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对共产主义的理论以及实践证明、理想与宗教的区别、信仰者及其组织以及信仰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并提出加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议与对策。姚亚平博士后的《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论析了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形成条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功能,分析了当代中国构筑共同理想的现实必要性,探讨共同理想在形成过程中的领导权威和权力运作问题,分析了行政权力弱化形势下对社会共同理想形成的意义与阻力,强调了构筑共同理想过程中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理想与利益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社会共同理想的构筑是一个社会理想与民众社会参与的互动过程。
关于理想问题的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侧重于研究现实问题中的道德理想的,如周中之的《道德理想与现时代》;有理想教育的学理性研究和规律探索的,如王南方博士的博士论文《理想教育研究》;檀传宝博士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对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理想信念和“三观”研究,有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罗国杰的《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王玉樑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观》、陈立思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的从哲学与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理想或信仰问题,如李少军的《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荆学民的《人类信仰论》、张锡金的《人生哲语:信仰说》。总之,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这个阶段,在448篇论文中,关于理想信仰问题对策研究居多,如邓洁琼的《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郝德新的《关于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杜菊辉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黄爱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张澍军的《论哲学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等。深入探讨的研究成果增多,使研究内容更加专业化。出现不少专门研究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人格理想以及专门研究伟人理想思想等的论文。关于研究道德理想的,如顾丹丹的《论道德信仰与重建》、王宏维的《论道德理想与道德典范》;关注生活理想的形成发展规律研究的,如陈迹的《青少年生活理想的形成与教育研究》;研究人格理想的,如侯阿冰的《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专门研究伟人理想,其中大部分是研究邓小平和毛泽东理想思想的,也有其他一些伟人,如王成光的《论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潘一禾的《从<理想国>到柏拉图的理想教育观》等。调查研究的文章有所增加,调查研究的对象更加广泛,有大学生、农民、党员等;调查研究的内容更丰富,有关于理想现状、生活理想、消费理想、人格理想、职业理想、理想信念教育、信仰教育等的调查研究,为深入探讨做了更好的铺垫。
这个阶段研究论文的视角更加开阔。有从人学的视角研究理想问题的,如徐志坚的《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点》,对理想与人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的冲突与整合,理想的重构思路进行了理论的耙梳和现实的考察;还有理想与网络、宗教观念、心理学、金钱、创新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如张永红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初探》,张存库的《大学生的宗教观念与理想教育》、朱喜坤的《论理想教育中的心理引导问题》、高全仁的《试论理想与金钱的关系》、巩洁群的《理想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这些论文视角新颖、思路开阔、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深刻论断,针对由于国际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冲击,市场经济趋利性造成人们理想信仰缺失的倾向,重点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引向积极健康的轨道。
这一时期,理想问题研究与共同理想、理想与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和谐社会、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市场经济相联系。理想及理想教育体系构建基本完成,理想教育更加细化和深入,开始重视个人理想研究;研究的内容大部分侧重于大学生的理想现状对策,出现了专门研究理想功能、方法、规律、载体、个人理想等方面内容的论著,总结了邓小平、江泽民以及其他名家的理想思想。理想教育研究与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创业教育交叉研究展开,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
在这一时期,理想问题的系统深入论述继续展开,如荆品娥的《科学理想通论》介绍了科学理论,多角度地说明了理想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及系统优化以及理想价值构建等内容;张清明的《理想教育与理想实践》以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线索,以理想、理想价值、理想教育、理想实践为逻辑联系,立足理想教育体系的构建,侧重理论层次上的思考,是理想教育体系比较完善的一本著作;同时,关于总结邓小平理想思想和江泽民理想思想的著作出现,如叶泽雄的《邓小平社会理想思想研究》、张昌文的《邓小平江泽民理想思想研究》;此外,还有比较系统的对当代大学生理想问题进行分析的著作,如李琦的《青年的理想与信仰》和朱炎的《当代大学生理想论》。
这一时期关于理想研究的论文很多,大概有483篇左右,其中关于 “理想”的硕博论文大致有25篇,关于“理想教育”的硕博论文也有7篇,大部分硕博论文侧重于理想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理想研究对象,最多的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大概有35篇,占硕博论文总数的70%;此外还有研究青年知识分子、军校学员、高中学生以及共产党员、技校生、优秀运动员、医学生、农村独生子女、中小学儿童等等的论文。这类论文,实证研究较以前大幅度增加。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理想问题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入,出现了专门研究理想方法、功能、规律、载体、个人理想等方面的论著,研究伟人名家的也很多,还出现了关于理想教育具体操作层面的案例库研究。关于理想教育的方法研究,如刘月岭的《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和甘泉的《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路径》等;理想教育研究趋向个人理想研究,如李晓林的《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探析》;理想功能、载体、规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全俊卿的《试论通过理想教育促进学习动力》、王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功能》、廖桂芳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才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调查分析》、郭根荣的《谈谈理想教育的经济价值》、罗侦兰的《探索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载体》、王前军的《从社会理想个体化到个体理想社会化——理想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路向》、王南方的《理想教育规律研究》;研究伟人名家的也更加广泛,除了关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理想思想研究的之外,还有儒家、苏东坡、张闻天等的理想思想研究,如杨涛《论张闻天的青年理想观》、孟云梅的《苏东坡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宋广文,陈霞的《儒家“立德立功”观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关于理想教育操作层面的案例库研究,如廖明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创新性案例库研究》等。
这个阶段,理想教育研究与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创业教育等的交叉研究进一步展开。如吕毅的《柔性管理与中学理想教育》,彭继华的《论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领域》,郭俊汝的《青少年理想心理问题研究》等。这些进步,令人欣慰。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理想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视角多元,对象广泛,方式方法综合。这些成果,基本上适应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60年来我国关于理想问题研究的路径大致是:从政治宣传到理论探讨,从问题研究到理论体系的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群体到个体;从单一研究到综合研究,从现象描述到规律探求;从单学科论述到多学科研究,从平面证明到立体研究;从说教层面到操作层面,从重在宣传性到强调实效性。一步一个脚印,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但是,关于理想问题的研究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看来,主要是:
一是研究内容方面分歧多创新少。关于理想和理想教育系统基本内容各家存在分歧,不够统一和严谨;理想概念提法众多,分类也各不相同,比较杂乱;同时研究内容重复严重,创新较少,且理想教育的可操作性还不强。
二是研究类型方面,对策与宣传类多理论建构类与实证研究类较少。对策类和理想宣传类的研究是必要的,但理想以及理想教育的理论建构类的论著数量不足,论证也比较浅显,少有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实证研究类还比较欠缺,有的只注重理想教育纯理论的演绎式论证,有的研究局限于纯经验的评说研究,只有部分学者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方法。
三是研究的对象方面,研究大学生的多其他对象少。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研究大学生理想的,关于中小学生等其他的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需求。
四是研究力量分散,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力的指导。因此,我们的研究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通过上述的回顾,我们总结了经验,增强了信心,也看到了希望。今后关于理想问题研究,一定会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我们应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注重规律性研究,进一步提升理论深度;注重完善理想及理想教育相关系统和体系的构建,在加强社会理想教育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个人理想教育研究,在加强远大理想教育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现实理想的教育研究;研究方法应更加注重实证性和科学性。建议集中力量,统一规划;专业分工,协同作战;注重实效,探索规律。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增强说服力和征服力,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1]大台公社党委会. 我们的理想[J]. 前线, 1959, (1):20.
[2]陆任功.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J]. 前线, 1960, (13):21-24.
[3]安捷. 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任务[J]. 前线, 1961,(5): 13-14.
[4]吴南星. 理想在我们两只手上[J]. 前线, 1962: (23):16.
[5]闻起. 驯服的工具和伟大的理想[J]. 前线, 1963, (23):15.
[6]张炯. 理想的旗帜[J]. 前线, 1963, (5): 15-16.
[7]文平. 我们的理想是共产主义[J]. 前线, 1964, (9):24.
[8]姚凌艺. 理想·现实·斗争[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75, (3): 49-50.
[9]张主民. 共青团员要有远大的理想[J]. 前线, 1963,(9): 18-19.
[10]陈贻焮. 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从政途径[J].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1, (3): 27-36.
[11]康式昭. 让工农兵新英雄形象放射理想光辉——华北区话剧歌剧观摩演出会学习札记[J]. 前线, 1965, (6):18-21.
[12]贾锦福. 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学习札记[J]. 文史哲, 1975, (3): 82-85.
[13]任耀云. 努力展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革命样板戏学习札记[J]. 破与立, 1975, (2): 89-91.
[14]陶铸. 理想·情操·精神生活[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66.
[15]余心言. 论理想和纪律教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5.
[16]余心言. 科学·信仰·道德[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17]杨宗佑.人生·理想·信仰[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18]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理想教育萃编[M].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5.
[19]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理想·纪律·形势教育问答[M]. 北京: 北京日报出版社, 1985.
[20]卢之超. 理想纪律二十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
[21]张庆远. 和青年朋友谈理想[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22]肖子辉. 和青年同学谈理想[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23]景蔚. 共产党员的理想情操[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4]汪幼芳. 理想与道德教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5.
[25]何洪楚. 中外名人谈理想[M]. 北京: 红旗出版社,1986.
[26]张志国. 理想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7]马蒿山. 理想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8]王喜荣. 理想教育概论[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9]宋长生. 职业理想导论[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8.
[30]齐振海. 理想与实践[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1]胡潇. 理想与现实的沉思[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32]周中之.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33]唐凯麟. 理想和道德关系的伦理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8, (6): 38-42.
[34]范有祥. 青少年儿童理想形成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4): 7-12.
[35]尹继佐. 理想教育与心理引导[J]. 社会科学, 1986,(10): 8-9.
[36]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 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J]. 心理学报, 1982, (2):199-210.
[37]李永鹏. 我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理想的研究[J]. 阴山学刊, 1989, (2): 83-91.
[38]周大仁.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39]曹阳, 张冰. 新世纪共产党员理想教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1.
[40]彭定光. 理想论[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1]冯天策. 信仰导论[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2]叶泽雄. 社会理想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3]刘建军. 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4]姚亚平. 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5]周中之. 道德理想与现时代[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
[46]王南方. 理想教育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2.
[47]檀传宝.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9]罗国杰. 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50]王玉樑. 理想、信仰与价值观[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51]陈立思.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52]李少军. 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53]荆学民. 人类信仰论[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54]张锡金. 人生哲语:信仰说[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55]邓洁琼. 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D].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55]郝德新. 关于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56]杜菊辉.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57]黄爱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69-72.
[58]张澍军. 论哲学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J]. 教育研究,2000, (9): 20-25.
[59]顾丹丹. 论道德信仰与重建[D]. 扬州: 扬州大学,2003.
[60]王宏维. 论道德理想与道德典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 118-124.
[61]陈迹. 青少年生活理想的形成与教育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1.
[62]侯阿冰.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D].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63]王成光. 论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5): 82-84.
[64]潘一禾. 从《理想国》到柏拉图的理想教育观[J].浙江学刊, 1996, (6): 66-70.
[65]徐志坚.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0.
[66]张永红. 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初探[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67]张存库. 大学生的宗教观念与理想教育[J]. 吉林教育科学, 2001, (4): 66-67.
[68]朱喜坤. 论理想教育中的心理引导问题[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85-88.
[69]高全仁. 试论理想与金钱的关系[J]. 理论导刊,1998, (10): 33-35.
[70]巩洁群. 理想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S1): 115.
[71]张清明. 理想教育与理想实践[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72]叶泽雄. 邓小平社会理想思想研究[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73]李琦. 青年的理想与信仰[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74]朱炎. 当代大学生理想论[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75]刘月岭.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D].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2005.
[76]甘泉. 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07, (3): 35-37.
[77]李晓林. 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探析[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78]全俊卿. 试论通过理想教育促进学习动力[J]. 科技信息, 2008, (10): 235.
[79]王强.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功能[J]. 扬州大学学报, 2006, (6): 22-25.
[80]廖桂芳. 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才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调查分析[J]. 科学咨询, 2006, (4):53-54.
[81]郭根荣. 谈谈理想教育的经济价值[J]. 经济论坛,2002, (16): 67.
[82]罗侦兰. 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载体[J]. 高教探索, 2006, (5): 96.
[83]王前军. 从社会理想个体化到个体理想社会化——理想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路向[J]. 求实, 2008, (1):85-87.
[84]王南方. 理想教育规律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5-18.
[85]杨涛. 论张闻天的青年理想观[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22-25.
[86]孟云梅. 苏东坡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J]. 科技信息,2006, (5): 76.
[87]宋广文, 陈霞. 儒家“立德立功”观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J]. 中国德育, 2006, (10): 53-55.
[88]廖明. 大学生理想教育创新性案例库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138-141.
[89]吕毅. 柔性管理与中学理想教育[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90]彭继华. 论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领域[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1]郭俊汝. 青少年理想心理问题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48-51.
[92]秦四齐, 尹妍妍, 奉飞. 当代学生理想及学业行为调查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5):129-132.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Ideal Problem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MENG Dan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617000 China)
DAI Gang-sh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he study of ideal problems is always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study of ideal problem is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which meet the need of our p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that the study reached include rich contents, various types,multiple-perspectives, a wide range of receivers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s. There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more differences and less innovations and more theoretical counterplots and les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future study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in depth and width.
ideal problem; study; review; prospect
G41
A
1008-8105(2012)02-0089-07
2011 -12 - 01
蒙丹 (1974 - )女,攀枝花学院思政部教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戴钢书(1954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
编辑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