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传统社会中诞生、形成,但是当代社会却是开放的多元的现代社会,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便开始了全面改革,相继出台了“211工程”“985工程”等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社会变革一直在进行着,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不能停止,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1.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而信息技术又以革命、突变为基本特性。新的技术不单单在不停地变革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而且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变革,知识传授方式和接收方式都发生着变化,更使得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使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机遇与风险共存的态势。知识经济在现实层面催生的就是与知识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全球化。全球化不单单对经济领域产生强烈的冲击,同时对全球的知识、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如国际办学、国际文凭和资格证书的认证、留学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国际学术标准的借鉴等等,使教育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
2.教学质量核心发展模式是高校发展的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的迅速膨胀,使得相关教育环节发展、完善略显滞后,即高等教育体系的庞大规模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相应质量成为目前所有高校都必须关注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1.改革效果不明显。高等教育改革是业内共识,已经在短时期内得到广泛响应,但是改革的实质性措施仍然停留在准备阶段,改革的呼声远远大于实际行动。这一现状的改善必须将新鲜血液不断地输入高等院校,改变高校管理结构、变革高校管理体系、更新知识体系,重新修订各级各类教学大纲,制定出与全球接轨并适合本国发展的教育政策,打造开放式的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高等教育模式。
2.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纷繁复杂。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诸多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一个系统。高等教育改革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下承中小学,上接社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充分体现着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主要涉及三个层面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内容、模式和制度设计等操作层面问题;二是涉及教育理念、精神和学术风气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层面问题;三是涉及是否依法实施国家相关教育发展战略的法制层面问题。
高教体制改革首先要依法进行,构建、完善高教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其次需要制定高教发展的长远战略,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1.力主教与学的创新,改革传统教学目标和教育评价标准的一成不变。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分”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分数忽视素质,看重成绩轻视能力。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则需要潜力十足和个性鲜明地鲜活人才,因此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评定标准,要求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与理论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与此相适应,许多学校正在做出“学分制”“主辅双修”“社会实践课”“双学位”等方面诸多的积极探索,以期尽快、尽好地实现新体制下的教学新目标。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便是教学管理,它主导、制约着教育者和学习者对待教育的态度。传统教育管理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僵硬的应试管理模式,为了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必须转化为灵活自主的保障体系,但是也应该区别对待,将传统体系中诸如授课管理等方面的优良之处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采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和策略,实行学分制,给学生对不同知识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专业辅修课和辅修专业,实施自主学习获得学分和学历等方式来实现。同时必须彻底摒弃以分数的高低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分类的做法,建立课程学习态度与考试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定的课程评价模式,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对课程特征进行界定、分析,从而采取利于新教学目标实现的“开卷或闭卷”“口试或答辩”“笔试或操作”“小论文或大作业”等各种考核方式,建立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2.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相关边缘、交叉、综合学科的建设。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而过去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却鲜有交叉学科特色,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而在这一过程中切忌机械地将知识与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和堆砌,需要在专业化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视野。同时,地方院校因其服务于地方应以需要为导向,注重具有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要盲目追求学校高层次的发展。研究型、综合性的办学模式是一所高校的理想模式,但是对于地方性院校来说却不太适合,因其“地方性”所以要有“专业性”“操作性”。
3.健全高校质量监控体系。当前各高校普遍的发展趋势是在招生数量上的迅速膨胀,这就容易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是不足;同时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急需提高;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都需要进一步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相匹配。这都需要进一步对学校的质量监控系统和评价系统进行调整,确保以学校、学习为核心,确保质量监控体系的长效运行,保证质量监控系统各个环节的有效契合,发挥合力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因此及早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有效地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合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方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新时期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师是整个高等院校的活动主导,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是提升教师本身认同教师职业责任和使命。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将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指导和灵魂,而当前受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则备受冲击和影响,这就需要对教师及时提醒和灌输,使教师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不忘本身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更加趋向于人类灵魂工程师。(2)是需要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当今社会的功利不得不承认是个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在对教师进行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同时,不可以丢掉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所以各个学校都需要组织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评价体系,针对教师教学、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构建激励机制。(3)是确保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首先对教师的年龄和职称进行合理的调整,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三级学术梯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进行传帮带,发挥中年教师的学业优势,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其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较快,这需要教师及时对已经陈腐的知识进行更新,这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提高专业水准和业务水平的师资培训机会;再次需要把握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及时选拔、圈定、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优秀教师,使之成为学术骨干和专业学科带头工作者。
5.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教育从表象上看是项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办好教育需要经费的保障,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从多种途径筹措资金确保教育的投入。同时,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教学改革创条件。
[1] 清超,李克东.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4-17.
[2] 郭金刚,师国敏.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5):62-63.
[3] 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09(1):48-50.
[4] 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