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女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白族“苍洱境”理想家园的文化生态书写
朱安女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明代杨黼《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所描述的“苍洱境”,是白族民间对理想家园的文化生态书写。杨黼对“苍洱境”理想家园的建构既熔铸了白族赖以生存的苍洱山水独特的自然精神,又融合了儒家文化和谐精神与释家禅悦空灵的意趣,体现了白族民间文化对理想家园的殷切期待。
白族;《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理想家园;文化生态书写
儒家文化以“天下大同”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向往,佛家标举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信仰者心中的圣地,道家文化的理想社会以“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为代表。白族民间碑刻对理想家园的书写,以明代杨黼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最具代表性。碑中所描述的理想家园——“苍洱境”,被赋予了儒家文化的和谐精神与释家禅悦空灵的意趣,体现了白族民间文化对理想家园的期待。
杨黼《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为白族语书写,汉字记录。现将《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原文引录如下:
苍洱境锵翫不饱,造化工迹在阿物。南北金锁把天关,镇青龙白虎。山侵河处河镜倾,河侵山处山岭遶。屏面西十八溪,补东洱九曲。伽兰殿阁三千堂,兰若宫室八百谷。雪染点苍冬头白,洱河秋面皱。五华佀你霄充,三塔佀你穿天腹。凤山高凤凰栖,龙关龙王宿。夏云佉玉局山腰,春柳垂锦江道途。四季色花阿园园,风与阿触触。跳仙人出充逰遨,胜姮娥入宫伽舞。薮压蜀锦出名香峎无价宝。夺西天南国趣陶,占东土北阙称谱。秀雀翫景鸣轟,蝉吟声欲。金鸟馺散天上星,玉兔打开霄面雾。黄鸳白鹤阿双双,对飞喀啄啄。锺山川俊秀贤才,涵乾坤灵胎圣种。曾登位守道结庵,度生死病老。尽日勤功把节操,连夜观参修求好。大夫在处栽松柏,君子种梅竹。方丈丘烧三戒香,觉苑中点五更烛。云窗下扸大乘经,看公案语录。煴煊茶水呼着,直指心宗付嘱。菩提达磨做知音,迦叶做师主。盛国家覆世功名,食朝廷尊贵爵禄。慈悲治理众人民,才等周文武。恭承敬当母天地,孝养干子孙释儒。念礼不绝钟磬声,消灾难长福。行仁义礼上不轻,凶恶弊逆上不重。三教经书接推习,漕溪水阿嘝。长寻细月白风清,不贪摘花红柳绿。用颜回道譃浮身,得尧天法度。游翫在伪佉骨石,有去在威仪模草。风化经千古万代,传万代千古。阿部遇时宜心欢,阿部逢劫催浪秃。天堂是荣华新鲜,漂散成地狱。分数哽侔土成金,时运车舛金成土。聚散佀浮云空花,实阿芣不无。有之识景上头多,但于知心上头少。杨黼我空赞空,寄天涯地角〔1〕。
全诗运用“三七一五”的白族民歌山花体形式,以白语书写,是古代白族文学以白语书写的著名长诗。这里将周祜先生翻译的汉语版本引录如下:
苍洱景致赏不厌,天然胜迹万万千。南北有青龙白虎,镇上下两关。山影映入海面倾,山岭随波在转旋。山屏西泻十八溪,把九曲补满。三千堂伽兰殿
周祜先生的翻译较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原貌,下文对《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分析以周祜先生的翻译为蓝本。从周祜先生的汉语译文可知,《词记山花咏苍洱境》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从开头到“一双双黄鸳白鹤,在比翼飞鸣”,主要书写苍山洱海间秀美的风光,寄托作者山水家园之寓意;后半部则偏重描述“苍洱境”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图景。山水家园与和谐家园构成了“苍洱境”理想家园的双重意蕴。
白族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高原湖泊群边的土著居民之一”〔3〕,苍山洱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白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山水家园。在《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中展示了一个纯粹天然的“苍洱境”。
碑文开篇“苍洱景致赏不厌,天然胜迹万万千”两句中,“天然胜迹”成为对苍洱风光进行描摹的点睛之语,突出了苍洱风光得天独厚的特点。其后,碑文对苍洱山水家园的描摹都围绕这一特点展开。“南北有青龙白虎,镇上下两关。山影映入海面倾,山岭随波在转旋。山屏西泻十八溪,把九曲补满。”在这一段描写中,诗人以宏大的视野,突出了苍洱山川形胜的大势。上关和下关犹如青龙白虎将大理坝子守卫,苍山十九峰倒映在洱海的碧波间,十八溪水倾注洱海,苍洱间山峦之阳刚与海水之柔媚相映成趣,大理山环水绕的独特自然风貌跃然纸上。继而,作者将视角转向微观,具体描写“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苍洱间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美景。“冬来点苍头顶白”,写的是“苍山雪”,描绘出冬天苍山白雪皑皑的壮观景象。“洱海秋颜”,以秋天洱海水碧波荡漾侧面描写下关风的劲爽。“上关花”本指上关的花,因为花开得特别的娇美,所以成为历来人们对大理“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生活风情的指代。碑中“一园园四季鲜花,风雨中争妍”,生动地描述了大理到处花团锦簇的美景。“绰约仙子出游遨,胜过姮娥月宫舞”以月宫中的嫦娥指代洱海明月,突出月亮在洱海映衬之下的出尘秀美。接着,诗中还写了“凤羽山高凤凰栖,龙王宿龙关。夏云系玉局峰腰,春柳垂锦江大道”等美景,凤羽山的葱茏,苍山玉带云的婀娜多姿,翠柳簇拥的蜿蜒洱河,这一处处人间景致就连天界的仙子看了也会流连忘返。最后,作者将目光转向苍洱间自由自在的动物。“秀雀顾影叫喳喳,蝉鸣声幽幽。金鸟驱散天上星,玉兔冲出了云层。一双双黄鸳白鹤,在比翼飞鸣。”在这段诗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四种鸟类,分别是“秀雀”、“金鸟”、“黄鸳”、“白鹤”。诗言“秀雀”一边看着自己的影子,一边叽叽喳喳地欢叫,一副自由自在的状态;“金鸟”则是“驱散天上星”,直飞入云霄;“黄鸳”、“白鹤”对对双双,比翼齐飞。鸟儿的顾影欢叫,自由飞翔的欢闹场景与“蝉鸣声幽幽”幽静之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动物生活在苍洱环境中的自在自为,映衬出苍洱山水自然的生机与意趣。
在这部分的描写中,作者似乎也化身为一只天地间自由飞翔的鸟儿,以居高临下的视角,从天空中俯视大理坝子,勾勒出了苍洱风光的山川形胜,将苍洱大地的脱俗灵秀一览无余,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然万物在苍洱间悠游自在的和谐画面。在作者激情四溢的字里行间,包蕴了作者对“苍洱境”赤子般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怀。这幅理想的画卷中,万物的生存状态,其实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写照。“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的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4〕。从杨黼构筑的“苍洱境”山水家园中,作者借苍洱优美的自然与鸟兽们的自由生存的和谐统一,不但有力地突出了“苍洱境”的灵性秀美,而且寄寓了“天人合一”的家园意蕴。苍山洱海这一得天独厚的人间仙境孕育了白族这个独特的民族,“苍洱境”就是白族钟爱的山水家园。
作者将山水家园中“天人合一”的理想引申到人与人相处的社会中。在他看来,只有个体生命实现了内在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真正和谐,这正是杨黼“苍洱境”理想和谐社会的最美图景。
回观碑文前半段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其中夹杂了这样的诗句,“三千堂伽兰殿阁,八百处兰若宫观”、“五华楼直冲霄汉,三座塔耸入云间”、“几杵钟声出妙香,看俺无价宝”,其中除去“五华楼”之外,“伽兰殿阁”、“兰若宫观”、“三座塔”等均是具有佛教建筑,突出大理“妙香城”的特点。第一句中“三千堂”、“八百处”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大理佛寺遍布的情况。其后“几杵钟声出妙香”一句,点出了大理作为妙香佛国独特的气韵。“三座塔”指崇圣寺三塔,为崇圣寺标志性的建筑。“五华楼”为大理都城的地标。这些人文建筑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苍洱秀丽的自然风光当中,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优美画卷,为碑文后半部分展开对“苍洱境”理想和谐的社会的描述埋下伏笔。
作者对“苍洱境”理想的和谐社会中,个体内在的身心和谐乃社会和谐的基础。碑文言:
在这里建庵修道,度生老病死。整日勤苦把经诵,夤夜参拜祈福禄。大夫在处栽松柏,君子种梅竹。方丈尽烧三更香,静室燃点五更烛。云窗下拜大乘经,看公案语录。献上温馨的茶水,心中一直在祷嘱。菩提达摩做知音,迦叶做师傅。
从这段译文可见,作者将佛教的修行视为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形式。每天诵课祈福,对佛教修行的礼数一一遵行,通过学习佛家的经典语录,便可调养心性。而与修养佛性相违背的“贪念”要杜绝,在穷达面前要以平常心相对,淡定为真。
与此同时,杨黼亦认为应以文化兼容的心态,吸纳儒家的思想,促进个体修养的完善。其言“三教经书常传习”,倡导要常阅读儒释道三教的典籍,提高个体修养。“行仁义礼节不轻”,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与礼节不能轻视;“学颜回道德精神”、“虔诚敬父母天地,教子孙尊重释儒”,就是要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自己,孝敬父母、注重德行修养,这里提到的“释儒”,指的是精通儒学释教的阿叱力大师,他们兼具阿叱力僧人与儒者的双重身份与修养,要尊重学习,体现了杨黼对儒释文化兼容并举的观念。
碑文最后,作者言“杨黼我以空赞空,寄天涯地角”,总结了他对个体修养境界的期待。在作者看来,在个体的修养中释家的心性本觉、随缘自适的禅悦人生境界,辅之以儒家对现实生活的礼制要求,孕化出的“以空赞空”的平和、清净心性才是最重要的。在个体修养实现“以空赞空”的基础上,进而推及社会,实现国家的和谐,便要“慈悲治国众人民,才等周文武”,以佛家的慈悲之心治世,一样可实现像周文王、武王一样的盛世。
由以上分析可见,杨黼“苍洱境”理想家园中,尤其强调了以佛修身、以佛治世的重要性,这与杨黼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佛教在大理的传播历史悠久,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人心。杨黼一生喜好佛典,广泛研究佛典,曾到鸡足山、峨眉山参拜修行。因此,杨黼的“苍洱境”理想家园的图景中,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想国”大不相同。孔子的社会理想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5〕170。希望人们的生活处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82的状态。在《礼记·礼运》中则描绘出了大同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582。这段话提出了“公天下”的思想,汇集了儒家关于社会理想的大成。天下是众人的天下,人们各司其职,通过劳动创造生活;用人唯贤,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和睦共处,充满博爱精神,没有利益的冲突,社会安定和谐。《礼记》中对此进一步阐释为:“今大道旣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6〕583。“大同”之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便成为儒家理想社会的代名词。道教学派的理想国构想以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至德之世”为代表。《老子》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轝,无所乗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老子“小国寡民”理想国阐发“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8〕。在庄子的理想国中,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谋划、倾轧、贵贱高低之分,人性保持着敦厚纯真,知足而没有贪念,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此可见,老庄的理想国建构希望人们回到自然状态,生活简朴,自给自足。
通过对《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的分析,可以看出杨黼的“苍洱境”理想家园,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是“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而是白族文化中孕生的独特的民族理想国。杨黼对“苍洱境”山水和谐家园的构想,源于平淡清远秀美的苍洱自然环境,作者提出的“以空赞空”的禅悦精神又与大理长期以来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相契合,包含了其对“苍洱境”山水家园的空灵之美的体悟和对人性修养实现空明之境的关照。在他看来,无论是儒家思想或是佛家文化,均是实现个体内心世界的空明与苍洱自然环境真正和谐统一的途径。作者怀揣一颗澄明纯净的心,倡导以佛修心、儒释兼容的个人修养,为现实社会和“苍洱境”理想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苍洱境”的家园之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1〕杨世钰.大理丛书·金石篇(10):第一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8.
〔2〕周祜.大理古碑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85-108.
〔3〕张旭.大理白族史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
〔4〕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8.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7〕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7-309.
〔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445.
(责任编辑 杨朝霞)
Cultural Eco-Writing of Bai Nationality's Ideal Homeland of"Cangshan Erhai Realm"
ZHU An'nü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ideal homeland of"Cangshan Erhai Realm"which was described by YANG Fu in his Mountain Flower Stele in Ming Dynasty is a cultural eco-writing of Bai nationality's ideal homeland.The ideal homeland of"Cangshan Erhai Realm"merges not only the unique natural spirit of Cangshan Erhai region where Bai nationality live by,but also the harmonious spirit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unrestrained charm of Buddhism.The ideal homeland of"Cangshan Erhai Realm"embodies the earnest expectation for an ideal homeland in Bai folk culture.
Bai nationality;Mountain Flower Stele;ideal homeland;cultural eco-writing
K877.42
A
1672-2345(2012)02-0009-04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115)
2011-12-13
2011-12-28
朱安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民族学、文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