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艳
摘要:文学反映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产物。文学反映源于生活,具有受动性;但却又高于生活,具有能动性。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法和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地认识二者。
关键词:文学反映;受动性;能动性;矛盾分析;唯物辩证
Abstract: literature reflects is a man's main body to the object's knowledge and reflect, is certain social life in the mind of the product. Literature reflect from lif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sex; But it is higher than the life, has the initiative. The move reflected by literary sex and initiative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contradictory unity of each other.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tradiction analysis and unified view, materialist dialectic understanding to both.
Keywords: literature reflects; By moving sex; Initiative, Contradictions analysis;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中圖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文学史上每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嬗变,背后无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要深入地研究文学的发展规律,不得不把追寻的路径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反映论则是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反映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产物。
一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是指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从这点上来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学反映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人民的社会生活则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这就从哲学角度,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学的受动性。
那么,为什么文学反映具有受动性即源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呢?
首先,社会生活中的劳动为文学活动、文学反映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活动,是一切其它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它活动,另一方面就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①
其次,社会生活产生了文学活动、文学反映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黑格尔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不仅在于人的需要的种类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还在于对人来说每一种具体的需要又都可以生发出更加细微和更加特殊的需要。其中,对文学活动、文学反映的需要则是人的一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正如黑格尔所说 “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②。 人要改变外在世界,在外在事物中复现自己的冲动即自由创造的冲动。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鲁迅先生曾对此作过通俗化的解释,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③ 这一表述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中的需要直接促成了文学的产生。
再次,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他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但生动地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由此可看出,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
最后,社会生活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二,文学反映的能动性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热烈,更理想,因此就更带着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学反映可以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这种能动性又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文学反映中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文学反映作为社会存在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因而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从生理特征方面来看,文学写作家的天赋,资质对于其文学创作活动的影响显然是不能低估的。不过,另一方面是必须强调的,影响主体文学反映的主要因素仍是它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马克思说过:“像拉斐尔这样的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④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到何种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文学活动,根本上是由后天的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其次,文学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社会生活中对象的选择,加工和改造。主体要选择怎样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文学反映的对象,与之建立怎样的关系,都是与他的文学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符合主体文学反映的对象才会被其纳入到文学活动中来,否则就难以引起文学活动主体的注意。
第二,文学反映可以能動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由于文学反映是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一种产物,而反映主体即人,又具有差异性。因此,对社会生活的文学反应就必须会有正确与错误与错误,如实反映与歪曲反映之分。首先,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如实的文学反映对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会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陶冶人的性情和品德,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错误的,不健康的,消极的文学反映则会阻碍社会生活的的健康稳步发展,对于其消极的阻碍作用,在历史上有无数事实为证,在这里自不必细说。因此,对文学反映的这种能动的反作用,我们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如实的文学反映,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二者既互相区别,但同时又互相统一于文学反映中,二者是互相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在研究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时,我们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对二者进行剖析,但同时又须从统一的角度,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③鲁 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