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通过对中北路城市设计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实效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探讨指导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规划实施与管理;实效
Abstract: based on the road in urban design cas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raised the urban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actual effect and function and recognition and thin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ance of design el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urban design; Design specifica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ctu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国内诸多城市对城市重要区域如城市中央商务区、广场周边、滨水区等地区都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但在后期的实施建设中,出现了最终形成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原初的设计构想走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让人们对城市设计描绘的美好蓝图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也对城市设计工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城市设计成果方面的认识较为不足,将城市设计的成果与传统终端式的规划成果混为一谈,认为城市设计成果就是一些绚丽的城市景观效果图。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的缺失和现行城市设计实践在技术手段上的匾乏和失效。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中北路城市设计”项目的编制,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实效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探讨指导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2、中北路沿线城市设计项目编制的背景
为提升和强化城市空间活力和空间特色,优化景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武汉市以新一轮总体规划为契机,结合分区规划和控规导则编制工作的开展,将城市设计作为法定规划体系的深化和补充,建立了与法定规划相衔接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完成了整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并且在整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针对二环线以内城市功能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地区,开展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中北路是武昌区重要的核心发展轴线及交通要道,全长约4.1公里,南、北连接中南、徐东两大商圈,两大商圈的繁荣经济对中北路有良好的积极牵引作用。东、西依临东湖、沙湖两大生态湖泊景区,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湖泊景观资源。武昌经济总部区对中北路的建设需求为打造江南现代服务业中心,用地功能以商务办公、商业金融、酒店、居住、文化休闲为主,并严格控制中北路与沙湖的视线通道。但从用地建设情况来看,现状用地功能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区域内现状建筑以多层、高层混杂为主,建筑后退参差不齐,建筑体量差异较大,缺乏整体的界面控制。沿街绿化系统不完善,缺乏高品质开敞空间。由于部分道路未按规划形成,缺乏与两湖之间的联系,与水的可看性与可达性较差。人行过街方式相对单一,多为地面过街方式,缺乏人行交通的规划和引导,结合轨道交通的地下空间利用不明确。
为了树立武昌总部区门户形象,展示城市更新风貌,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城市道路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将设计意图落实到各建设地块中,合理引导中北路沿线建设项目,使中北路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复合多元、空间疏密有致、交通高效便捷、设施配套完善,独具滨湖特色的高新商务大道。
3、中北路城市设计的目标取向
3.1、基于公共利益的街道空间形态的塑造
⑴ 确保街道的环境品质
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推敲和设计,将抽象的容积率等数字要点与好的建筑体量相对接,进行整合地块和建筑形态有序化的工作。道路沿线的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和建筑材质等建筑形式协调统一,对道路各段的建筑后退根据车行和人行的视觉美学要求做严格的限定,结合街头绿地、小型街头广场的设置形成统一而有变化的街道连续性界面。既提升城市空间景观品质, 改善了道路空间的车行、步行、散步的环境,又营造出舒适的环境感受。
⑵ 有效利用并保护滨水资源
建设总部广场和亲水广场,形成与沙湖视线景观的渗透,体现中北路两湖环抱的滨水城市特色。沿岸建设滨水绿化、散步道、亲水广场和游艇码头等绿化休闲设施,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对滨水绿化采取硬质、软质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方式,让植物群落、水体、硬质景观等元素相融合,形成滨湖生态绿化,突出可达性和可视性。并结合驳岸设计配置绿化植物,运用多种植物种植类型,结合水位变化选择适应不同水位条件的植物,注重固定沙壤,保护湖岸。
⑶ 形成积极的城市活动,增加道路沿线的公共开放空间
街道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小型活动场所和行人驻足点, 强化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从空间高度、平面形式、植物种类等增添不同的绿化方式, 创造层次丰富、富有连续节奏的景观界面,并与街道家具、小品相结合,形成意义丰富的空间。合理地设置绿地开敞空间并配置必要的设施,满足行人休闲、游憩等需要,使人们的多种活动成为可能。
3.2、协助规范土地经营开发的重要规划管理手段
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设计已渐渐发展成为协助规范土地经营开发的重要规划管理手段。通过城市设计对上位规划提出的强度分区、绿线控制等进行细化和优化,利用数字三维模型分析、重要视点景观模拟等分析手段,在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街坊内部用地的空间形态及使用强度,将抽象的容积率等数字和设计要点提前转化成建筑体量,对法定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加强城市设计要点的可预见性,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真正引导和控制,为下一步用地管理阶段中建设强度的指标控制的确定和建管阶段的方案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4、探索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管理要素
4.1、形成良好空间形态的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要素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构成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⑴ 道路的本体:是形成道路空间景观的基本性要素,道路的特征、方向性、连续性、韵律与节奏、道路线型的配合及断面形式特点构成了这一要素的基本内涵。
⑵ 道路的边界:指一个空间得以界定、区别于另一空间的视觉形态要素,道路两侧的边界可以是水面、山体、建筑、廣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元素的组合体。
⑶ 道路的区域:道路的区域特征可以由地形、建筑、路面特征、边界要素等特征形成,主要表现在色彩、质感、规模、建筑物风格、植物、边界轮廓线的连续性等具体方面。
⑷ 道路的结点:道路的结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公园、广场、雕塑等),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同时也形成了区域的分界点。
4.2、设计要素向规划管理要素的转换
通过城市设计将这些要素具体到规划管理中来,对未来项目的空间形态和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的指导和控制,演变成为城市设计的规划管理要素,从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建筑高度分区、建筑形态及道路界面五个体系进行分析,形成可服务于规划管理的技术文件—城市设计导则,对中北路沿线提出整体设计准则、分地块导则两个部分,其中在整体设计准则中,对中北路沿线提出整体设计的要求,为各地块制定设计导则提供标准;在分地块导则中,对沿线存量地块提出设计指导和建议。
5、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管理程序的结合
5.1、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规划的结合
结合上层次规划的城市设计要求和区域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北路沿线内的空间景观特征和空间结构。将中北路沿线用地按功能结构分段,提出各区段功能类型、景观特征及区段主导用地性质,划分出规划景观结构和重要景观节点。
在优化控规和法定规划的控制要求的同时,重点为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主要通过控制建筑的风格形式、后退红线、建筑高度、建筑色彩等具体手段来实现,重点地段还可控制主体建筑控制线、建筑基地线、裙房控制线等,采用城市设计附图形式明确表达控制意图,提出不同深度的控制性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5.2、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设计条件的结合
城市设计中分地块导则里提出对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界面控制、地下空间等指导性的控制要求,可作为规划设计条件里建筑设计要求的补充说明,为重点地区项目从用地条件阶段开始提供技术支撑,对新建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提出建议和指导,加强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5.3、城市设计导则与建管审批的结合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在建管审批中应针对城市空间秩序的影响划分不同控制要求,从而增加设计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如城市空间轴线、主要界面、交通出入口及建筑退让等影响力较强的要素予以严格控制,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抽查依据。对于影响力较弱的要素,如建筑立面、屋顶形式等,局部变化后不会损害公共价值,反而增加其品质,在管理中不宜控制过于严格,应以引导为主要管理手段。
对于特殊类型的城市设计必须对特定要素进行补充控制,如中北路城市设计中存在滨水的特征,因此结合用地结构划分的开放空间控制可作为影响设计整体性的关键内容纳入严格控制要素,但在其他新建地区可作为一般要素进行引导。这样在保证基本城市空间品质的同时,利于多样性城市景观的形成。
结语
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设计成果与现行法定规划的转化没有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导则编制方法和管理实施手段之间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将技术层面的内容转化为管理要素的控制内容和控制形式,将城市设计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规范、标准来体现,并且通过规划管理来实现对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真正引导和控制,使城市设计的构想成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共同的城市空间价值观,从根本上强化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⑴皱德慈 城市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⑵陈亚斌 城市设计管理要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⑶王世福 運动中的秩序—对城市设计实效的认识;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999
⑷王建国 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