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歆娜,张 靖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上好医学生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
陈歆娜,张 靖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医学生对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的排斥由来已久。如何改变医学生对卫生法学的认识偏见,上好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卫生法学“第一节课”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究上好卫生法学“第一节课”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期为高等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卫生法学;第一节课;教学技巧;方法
医学和法学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专业学科领域,精通医学者往往难以再精通法学,反之一样。然而只用“一只脚”走路,难以适应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1]。现在的医学生必须洞察这一现象,并感悟医乃“仁术”,更是“人术”[2]。
笔者总结5年多的卫生法学教学经验,认为卫生法学要想达到教学目的,除了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外,上好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也至关重要。
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均是以医学专业课为核心,对其他辅助课程如卫生法学要么不关心,要么关心不够。医学生在走进卫生法学课堂之前对卫生法学的认识仅限于“看规定”、“背法条”,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需要学习这门课,把卫生法学课堂当成其他医学课程的复习课,身在法学而心系医学。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由于他们不了解卫生法学的本质和宗旨,没有正确理解学习卫生法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卫生法学授课,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迅速、有效地扭转这种局面,上好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第一节课”的使命就是重塑学生对于卫生法学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让学生有意识地重新审视卫生法学这门课。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兴趣使人不怕吃苦,使人执著而愿意付出努力[3]。没有比“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时机了。教师要充分把握“第一节课”,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对卫生法学无限的憧憬而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其他学科争相仿效的典范。长期接受传统医学教育的医学生,习惯运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对于运用法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卫生法学课堂表现出来的“水土不服”不足为奇。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规律的科学,医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代表。自然科学现象不依赖人类的主观认识而存在。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学便是明证。我们不能影响自然规律,但我们却可以影响和利用社会规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和学习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科学讲求纵深发展,精益求精,而社会科学更注重集思广益,融会贯通。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有这样的论述:人文学没有意识到人类现象中的物理和生物的特征,自然科学没有觉察到它们是归属于一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因此,科学和人文的对话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医学与法学就是这样的关系,医学生不能欠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否则在医学实践中就会失去平衡,引发职业风险。“第一节课”要充分让学生感知法学思维的魅力和作用。
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卫生法学开课时必须明确为什么学习它?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它能为以后的医学工作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有些教师比较注重理论讲解,直接抛出“卫生法是什么”,“卫生法的概念”等问题。这样的理论讲解虽然重要,但不适合在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讲解,它会使学生更加坚持自己上课之前的想法,认为卫生法学就是枯燥的理论讲解。如果这一目的不明确,后续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如何讲好“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来实现。笔者采用案例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这部分的授课。首先将问题一分为二:一是从卫生法学的宗旨入手,告诉学生卫生法学与医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甚至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也涉及卫生法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医学和法学的紧密关系。随即进入第二部分,从学习卫生法学与实现医学生自我价值角度,明确卫生法学可以帮助医学生实现职业目标,有助于医生的执业维权。此阶段要注重案例的引入,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如讲解中国第一例安乐死案例中的医生行为,虽然医生的医疗行为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痛苦,但这属于违法行为。教师要罗列2~3个类似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学习卫生法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卫生法学之后,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卫生法学,即学习卫生法学的方法。法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医学的学习方法。卫生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施教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才能让其感同身受地理解卫生法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另外,实践比理论更生动、更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并被学生所接受。作为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切忌“满堂灌”,尤其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最初就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在讲解如何学习卫生法学时以“肖志军案件”为例,从涉及的法律条文到如何适用法律规定,再到对立法规定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质疑和思考,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全面地解释卫生法问题,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卫生法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证、质疑和批判的法律精神。
要实现卫生法学“第一节课”至关重要的教学目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笔者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第一节课”的讲授。“第一节课”起到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并不以深刻讲解知识为重点。所以,教师可尽量采用多种方式组合授课,以达到不断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的目的。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多种授课方式即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可在“第一节课”中使用。我们要以传统讲授法为基础,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导,以适当的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法为辅助,完成“第一节课”的讲授。
传统教学法是基础,任何教学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讲授,但是传统教学法存在使课堂沉闷、乏味、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弊端。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要达到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就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的可观性。对于法学而言,案例教学法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笔者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对183名学生随机调查。调查发现,72.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见,学生愿意并希望开展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学到更多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卫生法学的“第一节课”不能缺少案例,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此时的案例教学应异于卫生法学中后期开展的案例教学。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卫生法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教师最好将具有实践价值又相对简单的案例融入传统讲授中,如可以找到相关的视频案例进行播放可以适当地启发和互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进行了思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的医患关系也正发生着改变。不可否认,我国的医学教育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医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缺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4]。今天的医学生势必成长为明天的医生,如果缺失了患者权利意识,很可能导致手术台上的医生变为法庭上的被告。在彰显患者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必须给在校医学生补上“患者权利”这一课,强调“以人为本”,引导其逐渐树立以患者权利为中心的理念和意识。而这一实践目标必须贯穿于整个卫生法学教学中,特别是“第一节课”,要把功课做足,在授课之初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知道患者权利意识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的,也是一名医生远离被告身份的关键。
[1]姜柏生.卫生法学教育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40-341.
[2]王岳.医事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相悦丽,方芳,高晨光.卫生法学立体教学模式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99-100.
[4]王岳.人文教育悬空[J].中国医院院长,2012(3):88-89.
G 421
B
1671-1246(2012)19-0053-02
卫生职业教育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