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健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知”论析
陈云健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知己、知生、知书是思政教师在认知层面的具体表现。知己:思政教师准确、完整认知自己的角色要求和角色距离;知生:思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人文素养和对教学风格的崇尚;知书:思政教师建构合理、科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文知识结构
知己;知生;知书
知、情、意反映着行为人不同侧面的心理图景,三者的逻辑联系又概括了行为人完整的心理轨迹,并通过行为和语言外化为受众切切实实地感受,作用于受众的精神活动。因此,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情、意,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情、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是一个细致的、深奥的学术课题,本文限于篇幅,只能不揣愚陋,择其一探究之,从“知己、知生、知书、”三个层面对思政教师之“知”作一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分析。
知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要有清晰的认知。什么是角色?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1]当教师被赋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至高荣誉,教师这一特定身份便承担了国家和社会以及学生家长所寄予的净化、塑造学生灵魂的崇高职责,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更是这一特定身份中的特殊,因为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执行机构又把此项职责主要集中于这个群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行为期待必须有分殊性的明确认识。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知道,自己承担着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期待,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意识形态的人格化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际上就是代表国家和党执行培养的任务。其次,承担着学校对自己的行为期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国家和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及要求的兑现通过学校得以组织和实施,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这个主渠道的凿渠者,是这个主阵地的守卫者。渠道是否通畅、阵地是否坚固,直接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知程度。再次,承担着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期待,是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的思想导师。学生肩负着国家、社会、家庭和自身的期望。学校教育生活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预备,学生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期基本完成自己的社会化。政治思想社会化是学生社会化的首要内容。在国际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面前,特别是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干扰下,长期拘泥于刻板、封闭式传统政治教学模式的学生迫切希望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在自己面前打开一扇是非分明、理据清楚的政治思想之窗。
清晰认知了自己的角色属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实现该角色的行为期待。相反,角色表现与角色期待之间不可能完全重合,而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距,即角色距离的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经常省察自身的角色距离,找出其中原因,从而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行为接近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要求,满足国家、学校和学生的行为期待。一般而言,角色距离存在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行为人具备了角色所必需的业务素质,但对自己的角色属性、要求和期待缺乏准确而完整的认知,导致角色距离的出现。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进行课程培训和职业道德、职责的培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第二,行为人根本就不具备角色所需的基本素质,致使其角色表现必然无法实现角色期待。这样的角色距离在短期间无法缩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行为人调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岗位。第三,也是最严重的一点,行为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甚至非常严重的心理排斥。当行为人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时,角色距离必然就会出现。而且,由于行为人的心理排斥是基于行为人的理性之上,不但不可能缩短角色距离,反而有可能扩大角色距离,从而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散布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的言论,结果是误生误己。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矛盾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水平。解决矛盾必须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准确把握授课班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而事实上的情形要更为错综复杂。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水平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共时态的情境下,必是千人千面,各有所思,且所思皆异。在历时态的时境下,个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不可能长期滞留在某一特定的状态,因为外界泥沙俱下、真伪难辨的庞杂信息的刺激和自身的一些独特遭遇,学生政治思想产生波动、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知生,在此处固指教师应知道班级学生人数、学生姓名等形而下的情况,更指教师应准确把握授课班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具体的个体学生特殊的思想脉动等形而上的情况。
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准确把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生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自然对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求。当代教学作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任何一方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出现对角色行为的背离,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情绪、激情和兴趣。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人文素养相对较好的学生能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层次分明、并有一定的逻辑性,对素来被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盎然。身处如此教学情境当中,教师的激情不知不觉中就被激发出来,以至浑然忘我,教学水平超前发挥,教学潜能被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可深入深出、恣意挥洒。几十分钟的课堂时间一刹而过,还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基于文化素养的局限性而经常无法对教师的问题给以正确的反馈,则必然会弱化教师上课的激情,迫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的表达和传输方式,尽可能的深入浅出,甚至小心翼翼地浅入浅出。对一些才高八斗、才华横益的教师来说,其才华和能力被束缚,而学生也与良师失之交臂。
内容通过形式表达和输送,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风格主要包括教师的仪态、语言表达方式、个人性格、课堂礼仪、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组织方式、形象的自我塑造和维护、对社会主义和党的忠诚度等。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体特质,但作为一种形式的存在,它是由学生去直接感知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并非由教师自身去体验。经过美的形式包装之后的内容再现相对于枯燥的词句直接的生硬灌输,显然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所以,了解学生所崇尚的教学风格,投学生所好,自觉迎合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树立自己形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必做的功课。
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既有特定的严格规定,又具有宽泛的不确定指向。前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提出了精和深的知识要求;后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提出了博和广的知识要求。两者叠加,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但必须具备合理、科学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一定广度的人文素养。如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才能在面对学生诸多复杂的思想困惑时,真正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角色。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应知所授课程之书,必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之书,还要知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之书。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知所授课程之书。首先,应明确所授课程的价值指涉,这直接检验教师的政治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涉价值中立,而是有着鲜明、具体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政治伦理指向,这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活动的本质所在。一般而言,思想品德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普适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价值不在于史实,而是在于由史实得出的必然性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实为政策性课程和政治性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执政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实现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给予学生的应是方法论的启迪和思维方式的开发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其次,应能清晰梳理所授课程各章节间的结构逻辑,通过一定的逻辑脉络将教材各章有机地组织起来,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触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思维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思维方式的创新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能否有效地把握教材各章节的逻辑结构,关系到教师本人的思维方式的科学性,还能检验教师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第三,应对教材具体的知识点有着精深的涵养。教师对教材具体知识点的涵养程度体现了教师学识。具体来讲,对一个知识点,教师不仅应对它的现在能准确地背书,还应能对它的来龙去脉准确地进行描述。同时,能以点及面,以该知识点为中心,向相关知识点发散开来,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幅纵横交错的知识图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之书。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多门课程。不管课程的名称如何变换,其内容不外乎4个方面:思想品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仅承担1或2门课的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视阈不能仅限于这两门课。因为,具体内容尽管相异,但既然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必有相通相连之处。概括地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结果,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提炼和结论,是普适性道德伦理的精神升华。所以,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授视阈仅限于所授课程,必然切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联系,影响课程的效率效果,也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对学生也是有害无益。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还要知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之书。从知识渊源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主要渊源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涵盖社会科学、并包含部分自然科学知识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其经典著作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读书籍,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知书的宽泛要求。从现实语境看,思想政治理论实为治国之策。国政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其理论本就是行政体系和它背后庞大的知识体系交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在知识学的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必须具备一定广度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决定的。
知己、知生、知书,三者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教无类,才能真正达到不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还进学生头脑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最终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水平与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矛盾。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7.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G642.3
A
1673-8535(2012)05-0105-04
陈云健(1972-),男,江西人,梧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高坚)
2012-05-30
2009年度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梧州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w yjg2008B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