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

2012-03-20 01:07牛小艾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通感英汉味觉

牛小艾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我们对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人类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来认知世界。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并且这两种体验都会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1]203作为人类主要味觉的“酸”也是存在隐喻的。人类相同的身体体验产生了对“酸”味觉相同或相似感知,因此英汉语中“酸”概念隐喻存在共同的投射域。对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隐喻系统怎么样对“酸”的概念进行隐喻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

一、通感隐喻

通感(synaesthesia)是指人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甲感官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通常,人们会想到典故“望梅止渴”,其中的视觉与味觉可以相通;还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缕缕荷香被比作歌声,其中的味觉与听觉可以相通,等等。通感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器官虽然各司其职,但却是相通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在日常经验里,眼耳舌鼻身各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轻重,气味似乎会有锋芒。”[2]25认知观认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们的体验和感知。Ricoeur[3]120也指出,通感感知转移(sensory transportation)是一个隐喻。在这类隐喻表达中,人们本能地将两个不同的感知域结合起来,并把他们的相似之处展现出来。人们结合不同的感知域,并展现其相似之处,以相似性联想为手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概念隐喻的源域通常是具体的、熟悉的经验,而目标域通常为抽象的概念。作为人们熟悉的味觉系统,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常用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如:“甜蜜的爱情”、“酸楚的泪”等。

二、英汉“酸”隐喻投射的共性

1.英汉“酸”隐喻投射共性的原因

“人类感官共同的生理机制和人类共同的感知经验和心理反应构成了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可以把这一认知过程反映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也就是依据感觉类似来描述情感。比如:酸属于味觉,其基本意义是指像醋一样的味道或气味,酸味觉就是指人类对这种味道或气味的感知。而且这种味觉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是刺激,由这类感官感受所引起的联想也令人不快的,自然就和表负面情感的悲哀联系在一起”。[4]112基于对“酸”概念共同的生理感知继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人们常常将“酸”概念源域投射到表负面情感或心理体验的目标域中。因此,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投射域不可避免地具有共性,如:“the sweet and sour of life”、“心里酸溜溜的”等。

2.英汉“酸”隐喻投射的共性

(1)味觉域——心理域

基于相同的身体体验和相同或相似的客观世界,人类通常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感知。“酸”产生的令人不快的刺激与人们嫉妒时心理的不快有着相同的感知,于是,味觉域中的“酸”常被投射到心理域中的“嫉妒”。因此,在西方,人们常常像寓言故事中的狐狸那样,贬低得不到的东西,以平衡心理。英语中常用sour grapes来指得不到的东西。如:“The loser’s scorn for the award is pure sour grapes”;在汉语中,人们也用“酸溜溜”来表达一种嫉妒心理,眼红别人。如:“看到其他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他心里酸溜溜的”。

(2)味觉域——性格域

“酸”这种令人不快的刺激常会引起令人不快的联想。基于人类对酸味觉相同的感受和日常生活体验的共性,英语中sour的和汉语中的“酸”都可以从味觉域投射到性格域,用来指不好的个性,如乖张、刻薄、易怒等。如:英语中有“Mr.Rouchester is really a sour man”、“Years of physical disease soured her disposition”等等;汉语中有“我们都不喜欢那个尖酸刻薄的人。”等。

(3)味觉域——人生体验域

虽然英汉两个民族存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但是人们会对某一事物产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如悲伤和忧伤的情感与味觉器官所感受到的酸味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酸味觉域被投射到人生体验域中,产生了汉语中的“酸”以及英语中的“sour”都可以指一种艰辛的人生体验,令人产生一种心酸的感觉。如:“Take the sweet with the sour”、“我们应该学会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等。

三、英汉“酸”隐喻投射的差异

1.英汉“酸”隐喻投射个性的原因

隐喻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传承文化的内容;同时,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根深蒂固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制约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想象、映射与认知。因此,不可避免地,即使对于相同的事物或概念,英汉民族的人们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联想。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酸”概念隐喻,在英汉语中却存在不同的投射域。

2.英汉“酸”隐喻投射的差异

(1)味觉域——心理域

虽然英汉语中的味觉域“酸”常被投射到心理域中的“嫉妒”,但是汉语中“酸”的心理投射域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嫉妒”,还拓展到男女之间的“爱情上的嫉妒心理”,这种拓展意义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吃醋”映射“恋人嫉妒”源于唐朝的历史典故:唐太宗曾赏赐名相房玄龄两名美女,房玄龄的夫人拒绝接受夫君纳妾,宁愿饮下唐太宗准备的“毒酒”,喝完后发现“毒酒”实际上是“酸醋”。于是,在汉语文化中,“吃醋”被认为是爱和关心的别样表现,是感情专属和害怕失去的一种保护。如:“他打翻了醋坛子。”、“她又吃醋了。”等。

(2)味觉域——天气域

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除夏季外,其它季节常年下雨,天气阴冷。心理学家已研究表明,恶劣的天气会扰乱人的心理和情绪平衡,而心理和情绪的失衡会使人口中产生酸味。因此英国人在对“酸”味觉的反复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用具体的概念“酸”来映射对阴冷天气抽象的感知。如:“We had a sour winter.”、“a sour day”等。而在汉语没有“酸”概念来映射天气,可见,自然环境不同,同样的体验扩展的隐喻投射也不同。

(3)味觉域——听觉域

中国古代的封建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他们大多一生只读古书诗词、八股文等,此外并无一技之长,生活拮据,形容枯瘦,所以在汉语中,常用酸腐来讥讽那些爱卖弄学问、迂腐的人。如:“酸秀才”、“做酸诗”、“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人”等。英国没有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所以英语中的“酸”味觉也无此类隐喻拓展。

四、结论

王文斌(2007)指出,词义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沃土,有些词义具有与其他语言中所对应的词的词义共性,是因为人类所认知的对象往往是具有相似性的客观世界,而有时却具有独特的个性,往往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形成的。[5]70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认知模式对相似的客观世界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感受,因此,英汉语中存在相同的概念映射系统。所以,酸味在口腔中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味觉感受使英汉两种语言中“酸”通感隐喻的映射具有共性,而且映射的都是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同时,英汉民族各自特有的文化因素又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特定的文化下,即使对于相同的概念,也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映射。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酸”通感隐喻的映射也具有差异性。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翻译研究等,从而促进和加强各国人们之间认知、文化等层面的交流。

[1]Lakoff,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3]Ricoeur,Paul.The Rule of Metaphor(La Metaphore vive)[M].Trans.Robert Czerny,etal.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86.

[4]岳好平.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2010.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通感英汉味觉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