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之思考
黄健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积累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双师”培养方面呈现“短板”效应。
医学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和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1]。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承担着相关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相关医学殿堂领路人的角色,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建设一支“既能下临床、又能上讲台,既是行家能手、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双师型建设方面举措乏力,呈现明显的“短板”效应。
1.1 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医学院校教师的师范类高校,在卫生类高职院校中,讲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卫生类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很少有进入临床医疗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再从事教师行业的。
1.2 临床知识缺乏
高职院校现有的医学基础课教师医学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临床业务知识匮乏,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只能靠教师自身在医学院校中临床实习阶段积累的一些经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知识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目前基础医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大幅度提高,但临床实践机会不多,技能操作能力不强。
1.3 专业实践方式偏少
医学类高职院校一般缺少自身隶属的附属医院,基础医学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实践的时候,往往更多地采用在学校实验室、医学本科院校相应的教研室或科研院所进行实践,不能够真正到临床一线去专业实践,方式不够多元化。
2.1 改革固化的人才来源模式
(1)引进行业一线技术人才。卫生类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仅专业课教师要从行业第一线引进,而且应该加大从医疗卫生单位引进技术骨干充实到基础课教师队伍中来,改善人才来源的单一性。在人才引进的政策上作适当倾斜,重点引进具有较强专业拓展能力、科研能力的临床一线人员,充分发挥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在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实训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2)聘用行业一线兼职教师。采取灵活的政策将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通过聘任为兼职教师、特聘讲师、客座教授等形式请进学校,开展临床医务工作者与基础课教师集体备课、临床案例分析、学术讲座等,从而打造一支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学中坚力量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2.2 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
医学知识、生物技术现正处于飞速更新的时代,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在脱离了临床的继续学习后,理论知识容易跟临床实践相脱节,要教给医学生一碗水,教师本身需要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流动的一桶水,而不是多年静止不变的陈旧性知识。基础课教师在加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及时关注最新临床知识的发展,多参加临床技术的学术研讨会。
2.3 拓展专业实践的方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实践技能。卫生类高职院校在拓展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实践方式上应加快步伐,校内外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场所,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理想平台。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医院等校内外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技能。必须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不仅专业课教师定期要到临床一线实践,而且医学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临床一线去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
2.4 扩大校企合作办学
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2]。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办学网络,吸收医院、疾控中心、制药企业、医药研究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参加多元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上述医疗机构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广阔的双师培训空间,同时也解决了束缚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瓶颈”。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5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医学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应形成一套体系。部分医学高职院校在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分层次、分类别培养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3]。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定计划、分层次安排基础课教师参加临床轮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1)医学基础课新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医学高校毕业,针对这一特点,除组织参加各级岗前培训外,可安排半年以上时间到医院各科室轮转,进修通科培养,学习临床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在校内安排教学导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等方面加以业务指导。(2)骨干教师可以到医院专业对口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和科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紧跟临床发展的最新动态,形成固定的专业研究方向。(3)高层次基础医学专业教师可到临床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参加临床学术讲座、病例分析和学术交流,鼓励具有行业执业资格的教师担任医院相关科室的兼职医师,掌握临床发展的步伐。
2.6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建立职业院校新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实践后上岗任教的制度,完善“双师”培养激励制度。将专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对专业实践的指导、监督和考核。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科研项目申报、学术交流等。鼓励基础课教师参加卫生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证书,同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薪酬分配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总之,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不断发展,但距离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医学类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与探索基础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拓展培养方式,搭建培养平台,提供培养保障,使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双师”培养步伐保持一致,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60/ 201201/xxgk_129037.html,2012-2-2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 .html,2012-2-20.
[3]袁荣高.实施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8):33-35.
G640
A
1671-1246(2012)16-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