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文
(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 合作 747000)
不管是哪一类学校,还是哪一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几乎都离不开提问,虽然看起来教师都在提问,但提问的理念和效果却不尽相同。笔者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语文教学提问中,常采用以下提问技巧。
学习是“温故而知新”的事,不断复习、积累旧知识,才能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复习性提问有这样一些好处:首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深化。“在学习环节中,复述是基本的要求,学生只有对知识反复学习,才能达到记忆的效果[1]。”越是新近学的知识,就越应该复习巩固,巩固一段时间后就不容易遗忘了。在语文课上,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性提问,达到了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的目的;另外,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指导,就能将学生学得不透的东西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好。其次,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来说,一堂课刚开始,由于学生还未进入学习状态,课堂纪律往往有点乱。这时,如果教师提问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就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拉到课堂上;如果每节课都先复习提问,学生摸着“规律”了,在上课前就会为回答问题做准备,这样,复习提问就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再次,其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学生知道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提问,为了自己到时能主动回答问题,或者使自己在被教师提问时不丢面子,学生会更加认真听讲、做笔记。因此,复习提问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促进了课堂管理。
学生常常把课堂的学习氛围理解为对个人的关注、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彼此之间的威胁,从而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继而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产生违纪行为[2]。我校这样的现象尤为明显,上语文课时,很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但如果一位学生发言次数较多,个别学生就冷言冷语地开始挖苦。教师点名提问也一样,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要提问某个人就是对他的“特殊照顾”,就是要“整”他,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课堂正常学习的干扰。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笔者曾采用过“按座位提问法”,即从前排往后排,对每排学生进行提问。但这样提问形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知道教师下一次会被提问的大概就是某位学生,所以,当一个问题被提出后,有些知道自己将不会被提问到的学生就会懒于动脑,不积极进行思考,有些学生甚至对问题无动于衷。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采用了“抽签提问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在写有全班学生姓名的一叠纸张中随意抽签,因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被抽到的可能,所以,每位学生都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中去。
最后,笔者又采用了“抽签提问和点名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即若某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明显被抽到的次数多了,或一节课中已经抽到一次了,再被抽到时就放弃他(她)而继续再进行抽签;若某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总是没被抽到,到时就不用抽签,笔者直接点名提问,让他们得到应有的锻炼,同时也消解了他们的不满情绪。
课堂提问还可以以集体的形式进行。一方面,现在班级人数多,而一节课的发言机会却没有很多,如果多人同时发言,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让坐在一起的学生一起发言,习惯发言的学生就可以带动那些不习惯发言的学生,使那些不敢大胆单独发言的学生在习惯发言学生的影响下,“不经意间”得到锻炼,从而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但也不能经常进行集体发言,一直进行集体发言,就会有滥竽充数的学生,使发言中表现好的学生得不到显现,学习较差的学生进步了也得不到证明,这对学生发言积极性的鼓励,乃至整个班级学风的培养都是不利的,所以还是要将集体性提问与单个性提问结合起来才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参与,主动提问,主动学习。若在课堂上总是用“教师先提问、学生再被动回答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应该把学生被动回答与学生主动提问相结合,提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向书本请教,向同学请教,向教师请教,学习就是一个从未知到知,从知道的少到逐渐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差错甚至“失败”,但就是在这失败与成功交替发展的过程中,人的知识才逐渐得到丰富,人的能力才逐步得到提高。尤其对语文学习来说,注重的是学习、探究的过程,是对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参与不参与发言,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参与的多还是少,对这位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这方面,教师要给能够主动发言的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发言,班上主动发言的学生越多,那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是越好的。
不过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我校由于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等原因,虽然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主动发言,但在好些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唤起来以前,或者说在还有一些学生不能主动发言的情况下,若一味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而不采用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这种发言方式,也不行。要考虑到那些现在还不能主动发言的学生,要特别关照他们的学习习状况,要用教师提问的方式,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所以从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考虑,就需要把学生被动性回答与主动性提问结合起来,这样才更合理。
在我校,由于学生的汉语基础差别较大,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班上每位学生发言回答的质量往往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若不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对所有学生都按同一“标准答案”去要求评价,那就会打击到基础较差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发言的情况要尽量多地给予肯定,多引导,要避免简单否定,特别要避免用带有嘲讽性的语气去评价学生发言,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言语不慎,就很可能使这位学生再也不敢、不愿发言了,严重的可能还会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学生性格扭曲等严重后果。当然,对基础好、发言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的发言有较高要求,一般应让他们回答较有难度、能体现能力的问题,对发言的结果也应有较高要求的评价。问题太容易、要求太低会让学生觉得回答起来“没意思”,这对学得好的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也是一种无形的打击,同样不利于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要把对发言问题的普遍性要求与发言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既恰当地评价学生发言本身的情况,又能保护其发言的积极性。
当然,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不只这些,这里提出的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所形成的一些基本手段,具体实践中还需要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本身的实际,在整体上统筹兼顾,在细微处丰富完善。
[1]杨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杰伦迪·迪克西.有效的课堂管理[M].王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