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

2012-03-19 01:16:08赵海琳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免疫学隐性病原

赵海琳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

赵海琳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隐性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教材中的知识和思想、学生经验、教学活动方式等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学生知识经验、教材中隐含的思想资源等[1]。隐性课程资源对教学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由于隐蔽,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缺乏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多而杂,系统性不强,教学中若能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众多的隐性课程资源中,教材内容、学生经验、教学活动方式的开发与利用具有较大空间,因此,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实践与探索。

1 教材内容的开发与利用

1.1 教材中的知识资源

教材知识资源的开发包括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开发[2]。横向知识开发是指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索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达到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除自身的知识结构外,还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并隐含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如分析抗原的抗原性强弱时要用到化学知识,分析细菌的生长规律时要用到数学的对数知识,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时会用到语文的逻辑知识等。所以,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巧妙地把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淡化学科意识,避免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医学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纵向知识开发是指对该门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和扩展。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不一样,其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决定讲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临床专业学生更关注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及疾病诊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适当深入和展开;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则可在消毒灭菌、标本采集等方面去扩展。因材施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课程资源纵向知识开发便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1.2 教材中的思想资源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少,情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对年轻人的情感培养也就越来越重要。情感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发利用榜样、楷模等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真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从表面看似乎是免疫学、微生物及寄生虫学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而一旦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很多有利于情感培养、道德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各种资源。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因而也就很少关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免疫学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器官移植问题,通过播放肝移植病人的真实录像,开发学生情感资源,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爱心,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分析菌群失调原因时,强调滥用抗生素的后果,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好医师。在学习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时,结合乙肝病毒抵抗力强且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特点,强调消毒灭菌的重要性,为避免医源性乙肝传播做好准备。通过对教材中隐藏的思想资源的充分挖掘,让学生在学校里便养成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生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是教和学的组合,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被忽视,处于从属地位,学生没有表达情感的机会,教师的一些可资利用的知识经验进不了课堂。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交谈等形式获取学生信息,并适时将其引入课堂,让教学变得鲜活而富有人情味,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和人格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超敏反应时,让发生过超敏反应的学生讲述其经历、体会,并引导学生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这样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超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还会感受到书本知识是那么贴近生活,从而增强了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在讲授人工自动免疫时,可引入学生接种疫苗的经验;讲授病原性球菌时,可引入学生的细菌感染史;在学习寄生虫时,可引入学生的蛔虫感染史等。

为把学生头脑中隐藏的知识、经验或思想挖掘出来,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开发学生的知识、思想及经验资源。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纠正。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通过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例如,在细菌革兰氏染色之后,针对出现的不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细菌染色的讨论,如为什么要染色,如何染色,怎样改进染色方法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3 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发

从课程资源角度看,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如果教学活动仅局限于对教材的讲授,不让学生亲自实践,则容易使教学陷入模式单一、机械的境地,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例如:抗体模型、寄生虫标本制作;对青霉素过敏、乙肝疫苗接种、蛔虫感染率等问题的调查;在讲授寄生虫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蠕虫卵自检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其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于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方法途径等,如今尚未形成较有效的可资借鉴的模式,教师应遵循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把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相结合,围绕教学目标,主次分明、伸缩有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

[1]王重力,卢建筠.生物新课程的评价与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3):23.

G421

B

1671-1246(2012)07-0073-02

猜你喜欢
免疫学隐性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5期)2021-10-11 00:30:24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2期)2021-04-01 03:08:56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0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