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Web2.0时代,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我们都无法逃避信息时代,这些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来追求“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1]的境界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作者经过教学的尝试发现学案导学法对达到这种境界有一定的成效。“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等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2],而学案导学中的“导学案”的作用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前置到课堂以前,让学生先在心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再通过动手实践来补充其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一定的推广性。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学案导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利用导学案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
一个孩子有“争强好胜”的心态说明他有进取心,追求上进,因而老师要注意引导,防止孩子出现狭隘的嫉妒心态,好胜心理才会“利大于弊”[3],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孩子的这种心理,即在学案中设计体现竞争和奖励机制的例子。比如,在上《循环嵌套》一节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原理,我权衡了几天,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案。后来在看中央台的《开心词典》时灵机一动,何不借助这种智力抢答的形式把这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竞争中满足好胜心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无形地接受新知识。突破点找到了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尤为重要,善于思考的人,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对比归纳,这样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就更深刻了。因此,我在导学案中列入了本节课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然后按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智力抢答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方阵并自立组长,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切磋、思考,找出解题的思路。上课时,主持人(学生自己推荐的)宣布比赛规则,然后比赛从打印一个“*”开始一直进化到打印图形,各小组集思广益,先讨论后回答。当主持人喊“开始”,哪个小组先举手,就先回答,如果该小组回答不出,其他小组可接下去抢答。就这样这节课通过智力抢答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于每一个问题每小组都能对自己在预习时根据导学案总结出来的方案进行积极的思考、讨论、实践并及时修改补充,然后抢答,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并且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较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并做到举一反三。可以说整节课围绕着导学案,以开心课堂为主线,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昂情绪,不用老师参与,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利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在讲photoshop图像处理知识时,我尝试不面面俱到,只简单地介绍下一些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提前发的导学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操作进行学习,从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在导学案的支持下,对于滤镜的操作,也只向学生推荐了“历史记录”这个工具的妙用,并告诉学生处理的效果不满意没关系,你可以“反悔”,可以大胆地动手操作,不行大不了就借助“历史记录”来吃回“反悔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滤镜的作用和使用技巧,并且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显而易见,要想自己摸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去尝试、探索,从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而且在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敢唱就会红”。
三、利用导学案设置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还需要勇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的人。“好尝试”是发现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有问题产生。例如,在讲视频编辑中的文字处理时,由于提前一周拿到了导学案,学生了解了老师的意图,明白了自己的任务,就会在平常生活中不经意地观察身边的各种媒体中的文字运用,在头脑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点灵感闪现;有的学生还会主动找我来交流在网络上看到的有趣的文字。通过和学生交流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教学案例。上课时,我再结合具体的案例给学生讲解,课程进展自然很顺利,而且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在文字处理上的独到见解和建议,促进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双赢。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所以,当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4]。而学案的编写工作赋予学生适当的权利,还学生以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
四、利用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周只有两节课,一节课45分钟,每次上课都距离上一节课的时间有些久,所以课上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另外要保证每节课25分钟以上的操作时间,使得老师的新课内容讲解基本上只能在15分钟左右,而这15分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及课标上所说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的培养确实是捉襟见肘。面对这种困境,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学习中所浪费的时间,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前置,课下充分预习,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奠定了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为学生挤出了大量上机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锻炼动手技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摆在所有信息技术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所有任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导学案的设置可以很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导学案里学一些基础的,而对于有些基础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学些拓展性的内容,满足挑战自我的成就感,做到“一石二鸟”。这样,学生的负担变轻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喜欢学习,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内在美,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学案导学的前景还非常广阔,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研究,不断地思考,克服缺点,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学案的使用不仅利于学生资料的保存,便于复习巩固,而且电子版的学案保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共享。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精髓之所在,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学案导法这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共同塑造“工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导学法之探究.豆丁网.中学教育.
[2]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
[3]唐慧敏.游戏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福建电脑,2010(4)(注:本文作者).
[4]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