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英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课堂 思维习惯 能力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本文所说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仅指在课堂上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将认真思维植入课堂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认真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找出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面,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认真思考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认真思考能使人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问题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如在上《七颗砖石》时,在研读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要认真阅读文本,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让给女儿——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母亲)关爱女儿——(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可见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能力,尤其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
二、将生活情境思维融入课堂的习惯
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从而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发现和联想到自己周围生活中有联系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如在教学《背影》这篇散文最后一环节时,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使课堂达到高潮。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价值,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不同的父爱,爱的方式各有不同。
学会感悟生活,不断体验生活,就是要学生将课堂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细细体味、认真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凡人常事.我们要引导他们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这些都是现在学生所缺乏的,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生活化语文的成功之处。
三、将主动思维带入课堂的习惯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并能坚持到最后。
如在讲《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将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中举前后对其岳父、张乡绅的变化在各小组交流发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范进在仕林中算不算老实人?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一位同学说道:“我觉得范进这个人应该算作老实人,怪可怜的。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是出人头地的社会里,范进热衷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一位同学说:“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唯一的路径。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三日未进食,五十多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三十多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这一点就可以判他个利欲熏心的罪名。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的丑态让人作呕。为了追逐名利,连自我人格都丧失了。这个人物,可憎、可恨、可鄙。”
阅读一篇课文,教师要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应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由此,推而广之,学生看一切事物、事件和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以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