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朋
摘 要: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创设情境,激趣导学;关注差异,使其主动参与;点拨有方,曲折生姿。让学生在“乐”中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真正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关注差异 点拨有方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语文教学以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要满足学生的人生成长需求。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拓展学习思路,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在此,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激发起来。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对于教学真的很重要。即要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有的教师课上,学生能表现出充溢的激情、流畅的思维,自主地投入学习,有的则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仅老师累,学生也累。“万事开头难”,教师若想达到第一种效果,使学生有积极的参与热情、高涨的学习动机,就一定要设计一个新颖脱俗的开头。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时,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唱《千年等一回》:“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千次的回眸还得今生的相遇,相遇是缘,相识是缘,相知是缘,相爱是缘,所以爱情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老师问一下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你们,你眼中或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这样用简洁优美而又煽情的语言说到了缘,接着明确地提出爱情是什么,教学一开始就指向本堂课的重点所在,从而使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联系起来,新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一个妙趣横生的极佳的教学情境。
二、关注差异,主动参与
个别化差异教学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分成小组分角色朗读比赛,小组内成员都是演员,喜欢哪个角色就认真演好哪个角色,人人有份,都用自己的方式读文本。小演员们甚至都背了台词,个个表现积极,有模有样。接下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把课文讲的这个故事用小标题归纳情节。学生总结出: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从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然后,我适时抛出一系列问题,让小组合作探究,重点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由于每个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感受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可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演,,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渐入佳境,在“动”中把握文本,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妙不可言。因此,为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为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一定要关注差异,让每个同学都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真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他们最需满足的需要。
三、点拨有方,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把现在已经不使用的“龀”和“孀”两个词,运用迂回提问的方法很好地做了理解:“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文言文中的词语没有死记硬背,没有用讲析的方法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言在此而意在彼,反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词义。学生不仅没感到学习文言文枯燥,反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虽没有直奔目标,但旁敲侧击地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巧妙的课堂点拨,也能有新的课堂动态生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观念转变。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和范进是同时代的人,你会和他一样在科举的路上苦苦挣扎吗?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我不会和他一样,干吗非得科考?有学生不愿意了:你想,当时就是那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你进去也一样,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平步青云,都会那么做。同学们激烈地争论后,基本上统一了意见。然后,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要说,我绝对不会和他一样。”一句话,简直一石激起千层浪。“你怎么还不懂呢?”学生们都带着指责的口气。我说:“好了,让她说。”这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是女生,那个社会男尊女卑,女孩是不允许参加考试的。”我问:“同学们,她说得对吗?”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巧妙的一问,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去感悟、去体验,真正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真正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真正地体会到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真正地实现积累与课堂生成。
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伴相随地贯穿始终,学生喜欢学、有兴趣学,这种积极的情感一定会对认知发展起促进作用,对从事的活动起支持作用,对未来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有意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感,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真正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2]涂晔.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宋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上海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