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琳
摘 要:“以练为主”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动脑、动口的训练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人性,陶冶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发展潜能,使语文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以练为主;点拨;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9-02
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人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过去,我们那种以解析课文为目的的“目中无人”的注入式教学,确确实实没有给这些21世纪成才的种子创造“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以训练为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参与活动,以培养各种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学习研究,我探究总结出一套“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口头训练
授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口头训练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定内容,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观点明确,语言通顺流畅,词语运用正确,叙事完整,声音洪亮。内容可配合教材确定,说一个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风景,说明一个道理都可。说的好坏,师生进行评论,对学生口头训练情况,小组长做好记录。同一班级学生的口语基础不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程度去确定训练内容,力争使每位学生在练习后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开展小组活动是较为理想的练习方式。小组训练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力争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程度相近,他们会反映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对个别学生辅导,就能使全组学生受益。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能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纠正读音,说好普通话,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展现学生人性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情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很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因此,先用精心设计、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在不拘一格、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或指导学生找出本文的学习目标,进行动脑训练,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要求,在变更要求 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础知识
学生用5~8分钟完成下列内容:1写出作者主要作品,出处,文章体裁,并通过默读记住(动手写的训练);2默读课文提示,了解写作背景(动脑的训练);3运用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个人解决不了的,可小组讨论(动手、动口训练)。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全由他们自己解决,真正的“物”归原主,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在学生自己反复的默读中体会问题,体会语感,体会作品的内容。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成,只能在对各种语言作品的反复体味过程中习得。语感产生于人们的自身实践,任何人无法代替,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教师要善于调控筹划,适时组织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实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引导学生从言语形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言语品格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样才能培育出建立在坚实语言基础上的语感,才能升华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 。
四、阅读分析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生动的字词,并说出理由;
3.分析文章结构,中心的表达与运用的方法等。
以上几个问题都属引导学生动脑、动口的训练,可采用老师设计思考训练题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解答。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思考训练题质量的高低。“讨论要点或讨论提纲都得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叶圣陶语)讨论提纲像一条线索,既要贯穿于教材,又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它凸显教材的目标和各知识点。训练题设计的难度,以中等生为着眼点,三个左右题目为宜。如为《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设计的训练题:
(1)作者表明观点提出主张是文中哪句话?(即文中的中心论点)(2)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主张,应从几个方面理解?(即道理论据)(3)文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论证过程)问题提出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反馈纠正。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也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心理潜能。中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较强的探求心理,会不时闪烁出一种创造性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给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对课文进行猜读,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在发言时和习作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人独特的感悟,努力把作文变成“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
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能力训练,可用类比方法,系统梳理所学的知识。如:让学生完成下列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1.与学过的课文相比较,找出异同点;2.说出对本篇课文的看法和学习收获;3.运用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或结构框架说一段话;4.说出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我表现如何?
以上五个部分总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教师提示,学生练习;阅读理解:师生质疑,讨论解答;知识迁移:扣紧目标,集中训练。
以上做法,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做法,如划分层次,分析段落,讲析课文,总结主题,归纳写作特点等,条条框框的教学没有了,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老师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有一种新鲜感,怀着极大兴趣进行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脑、口、手并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练为主,并不否认教师的“讲”,这种讲要少而精,所起到的作用是点拨、是启发,而不是面面俱到。只有如此,才算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算是既提高了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又培养了各种非智力因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中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也有学好语文的许多潜能。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引导,尽力开发这些潜能,使之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力”。这样使语文学习不再是中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成为充满乐趣的过程。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