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金
(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郑州 451191)
多年的扩招和投资的不足,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下降[1]。这种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与创新建议。但是,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与投入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短期内是难以克服,单纯靠资源投入而不积极探索教学创新,长期而言无助于教育质量的改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学创新是唯一选择。
但是,教学创新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即“教学创新如何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程度”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技术限制,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现有研究,多属定性而非定量,缺乏可信度。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构建一个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从而为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寻求依据。
目前,关于本科教学质量的界定,尚未有统一性的说法。不过,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可从服务的角度来诠释本科教育质量。Gronroos认为服务质量由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两部分组成[2]。两个部分表明的是“顾客得到什么服务”和“顾客如何得到服务”。因此,本科教学质量也应包括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结果质量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的增长;过程质量指的是以什么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质量是目的,过程质量是手段。
国外研究者认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多维指标体系。Marsh构建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问卷SEEQ[5]。SEEQ包括九个涉及教学质量的维度: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大量实践表明,SEEQ是一可靠有效的教学质量度量工具。截至目前,SEEQ的使用已经超过20多年,经过100多万名学生,度量了500门课程,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
本研究将采用SEEQ的观点,从学习/价值感、知识宽度两个指标进行测量,而对过程质量将从教学热情、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功课量/难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九个维度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衡量。
本科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媒体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通用性;教学方法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低上,即学生低参与度和高参与度;教学媒体的创新则主要体现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程度。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做如下假设:H1: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方法也影响教学内容;H2:教学内容影响教学工具,同时教学工具也影响教学内容;H3:教学内容的创新影响教学结果质量,也影响过程质量;H4: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过程质量;H5:教学工具的创新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过程质量。
图1 初始模型拟合结果
根据上述假设,构建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之间关系的初始模型,参见图1。其中:η1:内潜变量,本科教学过程质量;η2:外潜变量,本科教学结果质量;ξ1:外潜变量,教学工具创新;ξ2:外潜变量,教学内容创新;ξ3:外潜变量,教学方法创新;Y:η的测量变量,分别表示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知识宽度,学习/价值感九个因素;X为ξ的测量变量,包括表征教学内容创新的实用性、前沿性和通用性;表征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学生的高参与度与低参与度,即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表征教学媒体创新的现代化程度高与低;λ:潜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效应系数矩阵;δ、ε、ζ为测量误差。
通过问卷调研获取原始数据,问卷设计采用Likert 5级量表,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抽样对象为在校本科大三、大四生;没涉及大一、大二生,是因为本研究认为他们对大学认识尚不全面深刻,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438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符合SEM样本数量要求。
将原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导入AMOS7.0进行处理,得到路径关系图1,及主要拟合统计量表1。除统计量NFI略微偏小(NFI>0.9为可接受)外,其他主要指标都符合模型满意度标准。统计量表明该模型拟合结果良好,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解释性;RMSEA=0.05≤0.08,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6-7]。
表1 模型整体拟合效果统计量
(1)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本科教学创新,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与通用性上。这正反映出我国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
(2)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提升速度与水平,并不能同等幅度的在教学质量提升中得以反映,两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较弱。
(3)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强相关说明,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积极转变为以学生讨论或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
据上述拟合结果,本研究认为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教学模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真正转变到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上来。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
(责任编辑杨文忠)
[1]李福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属性和评价[J].现代大学教育,2003,(2):17 -20.
[2]Gronroos,C.Service quality:the six criteria of goo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J].Review of business.1988:19 -33.
[3]Kolitch,E.,A.V.Dean.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 in the USA:Hidden assumptions and missing conceptions about'good?s teaching[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9,24(1):27 -42.
[4]Centra,J.A.Determining Faculty Effectiveness[J].Assessing Teaching,Research,and Service for Personnel Decisions and Improvement,1979:23-9.
[5]Cruickshank,D.R.,W.D.Armaline.Field experiences in teacher education:Consider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37(3):34 -40.
[6]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6-45.
[7]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