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健,杨德才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非经济性公共物品需求的实证检验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刘 健,杨德才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文章利用2003—2010年中国内地地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估计了4类非经济性公共物品居民需求函数,实证检验与公共支出需求相关的因素,并分析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匹配指数。实证结果显示:非经济性公共物品需求与人均收入,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比重正相关。收入增加对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偏好就越小,但从总体上来讲,非经济公共物品供给矛盾在逐步缓解。
公共支出需求函数;偏好显示;供给匹配指数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分权视角来解释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背后的奇迹。分权的合理性在于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具有信息优势,比中央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那么其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容易满足本地居民需求,从而能够提升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Tiebout,1956;Oates,1972)[1]。改革开放30年来,与骄人的经济增长数据相比,中国的经济性公共物品可能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当然不可否认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增长速度明显,但另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却滞后于居民的需求。对于供给相对比较充足的,公共物品本文称作为经济性公共物品;对于供给相对不足的,本文称作为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经济性公共物品也可以称作为生产性公共物品,其作用是直接促进地区短期经济增长,而非经济性公共物品又称作为消费性公共物品,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地区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没有直接联系。
国外学者最先从分权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角度出发,提出分权的优势。Dethier[2](1999)证明,分权将地方政府更直接地置于居民的监督之下,促使政府优化公共物品的供给。Baicker and Case(2005)[3]认为政府间的“标杆竞争”使得选民可以参考其他地区评价本地区的政府效率,这种自下而上的“标杆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够提高政府部门效率,节约管理成本,预防权力滥用。Beatriz Carrillo García(2008)[4]指出中国分权的成本是日益恶化的地区收入差异,城乡差异,地方政府之间的差异,地方政府官员存在追求政绩工程和晋升激励大背景下的忽视本地区居民的福利要求。
国内学者侧重于从分权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来分析。周黎安(2004)[5]指出地方政府为增加经济建设性支出而大大压缩了教育、医疗卫生等一般性公共物品的供给。邓可兵(2009)[6]证明“软”公共物品(用人均科教文卫生支出度量)的不足。王文甫、朱宝华(2010)[7]研究得出地方政府的积极财政支出政策,大规模增加生产性投入和减少消费性支出,将会导致中国的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调的程度加大。傅勇(2010)[8]研究表明分权导致地方政府的兴趣不在于提供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是由于非经济公共物品虽然能够提升辖区内居民福利,但却不是招商引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点。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纳入实证分析框架,通过测算公共服务需求,直接检验经济增长中,地方居民公共物品需求变动趋势。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效应最大化原则,推导出辖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函数,并对其进行估计;其次从估计公共支出需求函数,
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指数来分析影响居民公共需求的因素及其强度,为真实了解地方居民对非经济公共物品需求提供一种分析视角。
基本模型。根据上述思路,首先估计公共支出需求函数。本文借鉴Borcherding和Deacon(1972)、Bergstrom和Goodman(1973)[9]、公共支出需求函数模型,推导出公共需求的函数方程。
模型的前提假定是:(1)每单位公共服务的成本是固定不变的。;(2)消费者的税收负担与本地区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正比;(3)辖区居民的消费偏好具有同质性;(4)税收负担是可以知道,辖区内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测度;(5)辖区公共服务的供给量取决于中位数居民的需求量,而不是平均收入居民需求量;并且中位需求量与具有中位收入居民的需求量相一致(Bergstrom and Goodman,1973)[9]。
基于上述假定,我们假设居民消费两种物品,私人物品Ci和公共物品Xi,其效用函数为:
我么假设公共物品为纯公共物品,Xi是无差异的。如果公共物品的提供发生偏离,那么不同收入的居民享受到的公共物品是有偏向的。借鉴Mackay和Denzau(1976)[10]测度公共物品供给的偏向方法:
其中,Y*=/N,Yi代表居民收入,E表示公共物品支出,N表示公共物品覆盖人口,参数α1代表公共物品分配的均等程度。如果α1=0,所有公共物品覆盖均等;那么Xi=E/N,如果α1>0,公共物品分配偏向高收入人群;如果α1<0,公共物品分配偏向低收入人群;其次我们设定公共物品的生产函数,假设公共物品的生产符合C—D函数,那么其形式为:
其一阶条件为W=α3PX/L,R=(1-α3)PX/K,W表示公共部门的人均工资,P表示公共物品的相对价格,R表示资本品使用价格,并且假设是连续和规模报酬不变的。解出L,K并代入生产函数得到,其中,居民效用最大化满足其预约束:
参数β1是居民公共物品收入需求弹性,β2是公共物品的价格弹性,对于公共物品的拥挤问题,根据(2)式,我们做出调整:
参数α2代表公共物品的消费拥挤系数,如果α2=0,则公共服务为纯公共品。那么,无论α1如何变化,α2在变大过程中,公共物品将变得更加拥挤。在这里,我们可以用α1表示收入拥挤系数,α2人口拥挤系数。关于模型的参数做几点补充。我们无法得到把式(5)两边同乘上公共服务的价格P,并用代替,这里代表平均收入,调整以后两边取对数得出:β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共包括各29个省级行政单位(新疆、西藏除外)2003—2010年数据。
人均公共服务支出E/N。本文验证四大类非经济公共物品的需求,选取的数据包括:人均教育支出(edu),人均医疗卫生支出(heal),人均环境保护支出(envir)和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secur)。
居民收入(Yi)。借鉴Gramlich和Rubinfeld(1982)的估计方法,选择是中位数居民收入,本文选取的中位数居民收入根据居民收入的平均值的实证概率密度函数,发现中国省级单位人均收入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如图1所示,直方图表明,各个省份或市的人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0~30000元的范围。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表明,人均收入在30000元以内的省份占总数的90%。因此,在中国,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是最大化多数人的福利,那么就不能以平均收入居民的偏好为标准。中位投票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的重要前提就是,投票人的收入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中位收入投票人合意的公共服务水平由于平均收入投票人的合意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图2,本文选择各省份的0.20分位省份市的人均收入作为标准。
图1 2003—2010年各省级人均收入的平均值的实证概率密度函数
图2 2003—2010年各省级人均收入的平均值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公共部门的人均工资(W)。通常有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直接使用当地的人均工资;另一种是用当地教师工资来替代公共部门的人均工资。本文采取第二种,理由是教育部门同属于公共服务的提供部门,教师工资体现地区对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口(N)。采用居住地当年年末人口总量。关于人口特征变量Zi。本文人口特征的变量包括:65岁以上数量(pop65),城镇人口(pop urban),失业率(unemployed);各省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业人员总数的比例(third)。
在考虑估计方程经济含义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个公共支出需求函数采取单方程“逐步回归”法,以确定各个方程中包含的外生变量。进而,将各类支出的“有效”方程合并在一起,运用联立方程组估计进行联合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上看,4类公共支出需求函数的估计效果都相当不错。除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需求方程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66,0.59,其余支出方程的拟合优度都达到0.9左右;各个方程的Wald检验都显著地拒绝了所有系数联合为0的原假设,表明各个方程的系数都是联合显著的。
表1 公共支出需求联立方程组估计
具体而言,各省份0.20分位地级市的人均收入对4类非经济性公共支出都具有显著影响,如回归(1)~(4)所示,所有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都为正,表明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公共支出的需求就越大,公共服务需求具有明显的收入效应;税收份额变量的系数都为负,这与需求理论是一致的,即公共服务的价格越高,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偏好就越小。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支出两个方程中税收份额的系数最为显著,表明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价格效应;在4类支出的估计方程中,人口规模都与公共支出正相关,说明公共需求有着明显的规模效应,也证实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城市化偏向。
对于基础教育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需求就增加,人均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基础教育需求增加约1.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基础教育需求具有明显的收入效应;人口规模越大,对教育支出的需求越大,人口规模增加1个百分点,基础教育需求增加约1个百分点。至于税收负担,税收负担越重,对教育支出的需求也越大,说明即使税收负担提高,并且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居民愿意承担较高税负,这也与中国实际情况符合,大城市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但必须承担较高的税负,即使这样也挡不住居民向城市集中,为子女寻找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符号也在预期之内,对于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需求就增加,人均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分别增加约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对于收入增加是富有弹性的;人口规模越大,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需求越大,人口规模增加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分别增加约1.96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至于税收负担,税收负担越重,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下降,说明即使税收负担抑制居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需求。环境保护对于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需求就增加,人均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环境保护需求分别增加约1个百分点;人口规模越大,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越大,人口规模增加1个百分点,环境保护需求分别增加约0.98个百分点,环境需求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至于税收负担,税收负担越重,对环境保护需求下降,而且抑制效应明显,税收负担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环境保护需求的抑制也达到0.81个百分点。
再看外生人口特征变量的影响。城市人口比重对4类公共支出的影响都为正,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各省份城市人口越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就越大,这与通常的直觉是一致的,城市人口往往对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比农村人口具有更高的要求;65岁及以上人口越多,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需求就越大,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表明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和救济服务。
关于供给的匹配指数,本文借鉴世行在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努力指数时采取的方法。本文将将政府公共支出实际值看作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实际值,把根据模型得到的参数计算得到收入、税收价格,人口规模以及其他人口特征变量额变量的拟和值作为一个参照点,实际值与拟和值之间的残差便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政府提供的非经济公共物品与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公共物品之间的差异。
当然本文在构建偏好匹配指数时,并没有直接运用二者之间的差值来衡量政府非经济公共物品提供不匹配程度。而是首先设定一个临界值,两者之间差值只有大于这一临界值,我们把它认定为政府供给和居民需求的错配(错配可以是供给不足也可以是供给过度),反之,如果两者之间差值落在临界值之内,那么我们不能认为是错配。下面我们将首先给出供给匹配指数的公式:
表2 历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支出供需平衡、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度个数
从纵向来看:2003—2006年各地区主要表现为公共支出供需平衡和供给不足两种状态,供给过度省份的比例较低环境与社会保障大部分处于供给不足,这表明这几年大多数地区居民对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和环境改善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满足;2006年以后,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供给不足状况得到改善,可能与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本地居民对非公共物品的需求上升,增加这三项支出,但环境保护除外,社会保障供给失衡问题也在扭转,但是不如前三项扭转的迅速,可能与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有关,地方政府在非经济公共物品供给的先后循序有关,首先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总体来看4类非经济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问题得到较大的缓解,由供给不足向供需平衡在过渡,只不过环境和社会保障改善仍旧不容乐观,相比于2003年,4类支出供给不足地区的比重都显著降低,而供给过度地区的比重则明显上升,尤其是教育供给改善最突出。虽然各个具体年份供需匹配状况的波动比较大,但根据2010年数据的计算结果,我们发现,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支出供需平衡地区的占所有地区的70%~80%,其余20%~30%则是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度,供给不足的状态大于供给过度。总体上看,教育、医疗卫生供给过度地区的比重高于供给不足地区的比重;而医疗卫生、环境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供给不足地区的比重要略高于供给过度地区的比重,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问题。
本文运用中国内地地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影响居民对非经济公共物品需求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
(1)人均收入、人口规模、城市化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需求正相关。政府应该供给非经济公共物品是应首先考虑这些因素,否则供给水平将会低于居民实际偏好的需求水平的可能性将增大。
(2)中国式分权具有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的“二元”结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官员的晋升主要由上级政府决定,容易形成地方官员的向上负责。另一方面人大监管的空缺和基层民众的有效监督不足,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无法成为评价官员好坏的标准,这样容易导致官员忽视对辖区居民公共需求偏好的满足,从而导致非经济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的错配。
(3)分权下的地方政府可能具有信息优势,但是这并不能直接得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能更有效地供给公共物品,满足当地居民的偏好。分权的好处我们也已经看到:地方政府在推进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积极性,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面貌焕然一新。分权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地方政府在大规模推进基础建设的同时,忽视对但非经济公共物品领域的投入。可以说分权的给政府带来的收益是在递减的,而其带来的代价却是在不断增加。如何设计一个最优的分权程度可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Tiebout 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2]Dethier,Jean-Jacques.Govern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Survey[J].ZEF Discussion Paper on Development Policy,Bom: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1999,(5):63.
[3]Hofman B,Cordeira Guerra S.Ensuring Inter-Regional Equ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R].ISP Working Paper,Number 04-11,Andrew Young School of Policy Studies,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4.
[4]Baicker,Case Baicker K.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State Spend⁃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529-544.
[5]Beatriz Carrillo García Besley,Timothy,Stephen Coate.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2611-2637.
[6]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4,(4):33-40.
[7]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8,(7):78-89.
[8]丁文甫,朱宝华.政府支出的外部性和中国政府支出的宏观效应: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视角[J].经济科学,2010,(2):17-28.
[9]傅勇,张宴.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12.
[10]Borcherding T E,Deacon R T.The Demand for the Services of Non-Federal Government[J].The Americal Economic Re⁃views,1972,(62):891-901.
[11]Mackay,Denzau.Estimating the Publicness of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Alternative Congestion Function Specification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5,(61):614-627.
Empirical Test of the Demand for Non-economic Public Goods——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LIU Jian,YANG De-cai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This paper uses panel dates of 29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from 2003 to 2010,estimates four categories of residents of non-economic public goods demand function,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f public spending de⁃mand-related factors,and analyzes non-financial public government supply needs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items match the index.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economic public goods dem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per capita income,population size and urban scale.The increase in revenue on education,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creasing.Residents’tax burden increased,the preferences of the residents of public service is smaller,but on the whole,the non-economic public goods supply contradictions will relieve gradually.
public spending demand functions;preference display;supply match index
F271
A
1007—5097(2012)08—0127—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2.08.030
2012—03—03
刘 健(1982—),男,江苏扬中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杨德才(1965—),男,安徽当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程 靖]
●理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