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行业空间集聚、地区专业化分工与行业生产效率研究

2012-02-21 05:13胡利民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6期
关键词:本区分工专业化

胡利民

(西华师范大学 商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1 石油石化行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1.1 集聚的性状描述

(1)行业区域分布较不均匀,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状态。

从“海陆”地理位置看。我国陆上油气开发生产销售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为主体。其中,中石油以勘探开发见长,中石化以炼油见长,在两公司“南北分治”中,有相互渗透的趋势。海上油气开发主要以中海油集团公司为主,开采上与外资油企合作较多,企业布局在经济发达的华南、东南沿海一带,近年来该集团公司有向“产供销”垂直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从油气资源地理丰度看。我国西北以新疆、甘肃、陕西为主,西南以重庆和四川为主,华北以河北、天津为主,东北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主等,形成了较富集的陆上油气贮藏区域。围绕油气资源发展,较多地区形成了或正在形成油气产业集群。

从资源要素的区位流动情况看。我国油气资源主要生产地为偏远的内陆地区,而消费地则集中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目前已形成以西部开发为主、中东部消费为主的油品市场格局。天然气管网方面,主干供应网与支线供应网基本形成互联互通,整体呈现至西向东的延伸态势,把西部(包括与中亚诸国的网管接入)丰富的天然气运送到全国,从而利于住户消费和地区性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2)行业动态集聚水平逐步上升。

现今较流行的衡量产业空间分布的指数方法是Ellision和Glaeser提出来的,简称E-G指数,能较好地分析一国的产业地理集中度。E-G指数假设在m个地区分布有某一产业内的n个企业,则空间集聚程度可表示为:

式中,γ即为产业集中度的E-G指数,pi为第i个区域中该产业的就业人数与全部区域的就业人数之比,qi为第i区的就业人数与全部区域的就业人数之比,sj为第j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般而言,0<γ<0.02,表示该产业不存在区域集聚现象;0.02<γ<0.05时,表示该产业的区域分布较均匀;γ>0.05时飞,表示该产业处于明显的集聚状态。

根据行业E-G指数已有研究(张明倩,2006)和作者计算发现,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整体空间集聚动态水平不断上升。石油加工、焦炼加工和塑料制品业各年取值一直大于0.05,处于较明显的集聚状态;橡胶制品业以2003年为转折点,之前该产业的区域分布较均匀,之后超越均匀分布状态,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状态;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中2000年值为负值与E-G指数大于0相悖,表明现实的产业分布集聚程度尚未达到随机选择所能达到的程度,但2007年值为正说明其集聚程度在上升中。

1.2 石油石化行业空间集聚特征省区比较

1.2.1 指标解释

区位商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空间上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它是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该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产业、产品、人口等)占全国该项指标比重之比(庄志毅,1990)。数学表达公式如下:本文依据产值计算区位商,则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当计算值Q>1时,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Q<1或Q=1时,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

1.2.2 石油石化行业省区集聚的特点

我国油气行业区域集聚能力强弱分明,传统油区和新兴石油码头对行业的集聚产生较大效应。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区位商进行测算,可以得到如下结果:(1)油气生产和消耗省区不对称。其中,东部经济发达的三省浙江、广东和江苏在油气能源消耗排在前三位,而油气生产则主要集中在海域、西部、东北各省,这与我们的直观感受一直。(2)油气消耗区位商中,除东部三省的值稍高外(值在2左右),其他各省份的值差别较小(值基本大于1),说明我国油气能耗有全国趋同的趋势。(3)我国加上海域的15个区域油气生产区位商均大于1,油气工业呈现一定的区域集聚能力。其中,天津、吉林、四川、黑龙江、青海、新疆和重庆7个内陆区域的区位商均大于3,发展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专业化水平较高,构成我国油气工业的主要集聚区。(4)油气生产区位商中,海洋资源开发中油气资源开发占海洋总资源开发的超大份额;天津石油码头的建立加强了其油气生产加功能力;未来吉林、四川、黑龙江、青海、新疆、重庆等省份或直辖市仍是国内陆上油气资源供应的主要区域。

2 石油石化行业分工特征分析

2.1 分工特征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分工状况表现为天然气依赖型、石油(原油)依赖型和油气综合型三种分工类型。其中,天然气依赖型表现最突出的为四川、重庆,形成了天然气生产和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分工体系;石油依赖型主要为天津、吉林,形成了以石油为依托的石油生产、加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产业分工体系;油气综合型以新疆、黑龙江为主,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并举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分工局面。

2.2 分工效率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分工专业化对区域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下面主要讨论现有的区域油气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对地区生产效率的影响。其中,分工程度系数由地区产业专业化系数替代,地区产业专业化系数=1-1/区位商;油气生产分工效率由地区单位油气消耗产量产值替代,油气消耗分工效率由地区单位产值能耗替代。所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图像处理运用EVIEWS5.0。经过测算初步发现,油气生产专业化程度与本地区生产效率大致有四种关系:弱负相关性、弱正相关性、强正相关性和强负相关性(图1);而油气消耗专业化程度与本区生产效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油气专业化分工程度与本区总生产效率的四种关系,可以初步判断本区油气分工有内生性分工和外生性分工的不同。内生性油气分工,主要以本区生产、本区加工、本区销售、本区消耗等特征为主,且与本区的产业关联度大;外生性油气分工则是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的跨区域性,有些环节在本区完成,而其他环节在区外完成,且与本区产业关联度小,与省外产业关联较大。由此,内生性分工对本区生产效率由提升作用,而外生性分工对本区生产效率有压降作用。进一步,内生性分工强的区域总的生产效率高,而外生性分工强的区域则生产效率低。经整理得出内外生分工强弱不同的省区(表1):(1)我国传统核心油气生产区域包括海域,均呈现出弱内生分工特性。说明油气专业化分工在油气链条各个环节不够全面,有断环,且对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影响也较小。(2)内生性分工对本区生产效率起较大作用的包括天津、江苏、湖北、山东和辽宁五省。说明本区油气产业链条相对较全面,且对关联产业的影响较大。(3)油气区域强外生性分工的省份包括广东、海南和河南三省。说明油气专业化分工与本区关联度小,与区外关联度大,不利于本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有利于区外生产效率的提高。(4)油气区域弱外生性分工的省份包括云南、安徽和宁夏三省。说明本区油气专业化分工与本区关联度较小,与区外存在一定的关联度,但关联度也不大。

图1 油气生产专业化程度与单位油气消耗GDP关系

表1 生性分工和外生性分工油气区域

3 集聚经济、分工专业化与石油石化行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3.1 模型设计

建立统计模型验证集聚经济和专业化效应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效率的影响。我们以企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工业总产值(ql)来衡量企业的生产效率。将集聚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王俊松,2008)。分工专业化也有可能归属于集聚经济的一部分,因为集聚会导致专业化分工,分工专业化对集聚也有促进作用。

首先,考察内部规模经济对行业效率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石油行业区域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从而使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一般表示行业的规模一般用区域该行业的资产总数或人数表示,基于数据完整性,用区域油气行业的总资产(size)代表区域行业规模。

其次,考察城市化经济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城市分工更加细化,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油气企业可以共享多种服务设施和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油气企业将从城市化经济中获益,企业效率会随城市化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在此,选择本区油气产业生产区位商(lq)和省区城市人口密度(destiny)两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化经济。

再次,考察地方化经济对油气企业行业效率的影响。经济地理理论认为,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可以提升相关企业的效率,油气企业或产业在同一地区的地理集中,利于交流信息、共享共用设施,同时示范企业可以起到激励模仿和竞争。在此,选择油气产业专业化分工系数(index)来量化地方经济效应。

第四,考察专业化分工对油气企业行业效率的影响。遵循经典的分工理论,专业化分工对企业组织效率有正的促进作用,分工度越强对效率影响越明显。在此,隐含专业化分工系数代表地区行业的分工程度。另外,企业的人均资产反应企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度和技术水平,在此用本区人均资产(kl)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根据上述变量,本文设计如下模型: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

地方化经济中的专业化系数的取值为正数,有些省区的生产专业化系数为较大的负值,因而被舍象掉,直接用数据较全的省区油气消耗专业化系数替代。油气生产规模用2009年度各省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乘以各自年均价格,再把相应的石油产值和天然气产值加总,最终得到总的各省区油气生产规模,数据缺失的省区均用0表示。其他指标均可直接借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或计算得到。

3.3 统计结果

数据的相关系数显示(表2),除了控制变量kl与解释变量ql相关系数加大外,相关性接近96%,这也正好发挥了控制变量在方程中的稳定作用,利于考察其他指标微小变化对方程的影响。同时,其他变量相互之间存在较小的相关关系,因而可以直接对对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3)可以得到如下认识:(1)单独的规模经济或规模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结合对整体行业效率为正,即油气行业规模经济在此起到促进行业效率的作用,正与我们的常识性理解一致。(2)不论单独考察专业化系数还是结合其他指标一起考虑,其值均为较小的负值,专业化程度对本区油气行业效率起到些微的阻碍作用,这与上文讨论的本区外生性分工较强,而内生性分工较弱相吻合。(3)城市化经济中的lndestiny和ln1q取值较不稳定,在不考虑行业规模经济和地方经济作用下,二者的和始终对效率的影响为负值,只有牺牲掉专业化和集聚的双重作用,城市化经济对行业效率才有可靠的正的影响。

表2 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3 回归结果——石油石化行业集聚、专业化分工与效率

4 石油行业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通过以上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空间集聚、地区专业化特征以及对该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结论:该行业空间集聚分布不均且集聚程度成逐步上升的态势;省区集聚能力强弱分明,传统油区和新兴石油码头对行业的集聚产生较大影响。行业分工状况表现为天然气依赖型、石油(原油)依赖型和油气综合型三种分工类型;油气专业化分工程度与本区总生产效率差异较大。省区行业生产效率的实证结果显示集聚引致的规模经济对行业生产正向效率起较大作用,而分工专业化对行业生产效率影响不明显,略微显示出对行业生产效率的阻碍作用,该结论的合理性及解释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综合全文,在此提出优化石油石化行业空间结构的对策:第一,鉴于我国省区油气能源消耗的趋同性,保持油气供应网络的通畅性具有积极意义。主要应做好原油成品油的集输、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在供应量上保持东部和中西部的非对称性,东部供应量考虑充足,中东部供应量保持稳中有升。

第二,加大对海域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利用好现有的大型石油码头,加大重点油区的生产能力挖潜。海域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油气资源可大力开发,但首先得有自身技术的突破。天津石油码头发挥了我国进口原油的平台作用,今后发展更应该在管理上做文章。重点集聚油区的区位商已表明其发展的优势所在,应该依托地区特色延长油气产业链和相关服务,增加迂回报酬。第三,考虑地方分工特色,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巩固现有油气产业布局,同时在原有分工基础上做到分工精细化、深度化,并适当拓展分工的广度。首先,根据资源的丰度、交通成本、交易成本等因素决定地区的分工类型;其次,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油气生产和加工类别,通过技术、工艺、管理等手段来提升产业类别结构;再次,在绝对比较优势油气分工类别上,适当考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油气产业,以此来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最后,拓展油气服务业和增强油气产业与地区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内生性分工和内生性发展潜力。

第四,总的来说集聚对油气行业效率有促进作用,而专业化分工一般对本区效率有微小的阻碍作用。相对于整个城市化经济发展来说,油气行业的发展受自身规模经济和分工的影响较大,首先应该从行业自身规模和组织分工小处着手谋求自身发展,而后才能更多的依托城市的发展,即要保证油气行业发展速度比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要快,最终油气行业才能做到与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

[2]庄志毅,中国工业经济研究[J].中国地域分工原理探讨,1990.

[3]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4]胡健.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张淑英.基于传统因素决定的产业集群分析——以新疆油气产业集群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6).

[6]王俊松,集聚经济、外资溢出效应与中国汽车企业效率[D].2008年中国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8.

猜你喜欢
本区分工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干旱对羊肚菌自然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