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策略

2012-02-16 02:12刘长安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刘长安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15)

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职院校作为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其服务社会的职能更为突出。社会服务已成为关系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职能。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则是高校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科研活动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性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本文所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主要为狭义范畴的社会服务概念。

作为技能教学型高校,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其内涵是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概括起来就是高职院校必须向所在区域和所涉及行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目前最为普遍的主要包括: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这三项服务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等不可替代性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必须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一命题仅仅以传统的高校“三大职能”的观点来阐述是不够的,特别对于我国高职教育,还必须从办学定位、自身需求和内涵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来思考。

1.高职院校办学属性的必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责。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具体要求上,也提出要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从业人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学习提供高等学历教育;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等等。因此,办学属性明确了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面向社会、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需。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职院校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和企业在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培养、培训的人才如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必然使本区域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受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就能得到来自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作用,承担社会服务职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3.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必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包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等,而师资力量决定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在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更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可以掌握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了解行业科技最新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更好地为各类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者提供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服务。

三、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主要因素

我国高职教育举办时间不长,大多由行业举办的中专学校或地区性的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因而当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仍受制于智力、环境和体制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智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学校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或者说师资的智力因素的影响,直接决定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技能,则是当前多数专业教师所缺乏的。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大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现任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数量不足外,水平往往也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困难重重。虽然目前采取教师进企业锻炼、担任访问工程师等措施,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规模普遍较大,教师普遍缺员所造成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很重,疲于应付校内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环境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应体现在社会服务方面。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实现的重要基础。而在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依然是普遍现象,更谈不上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或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重心往往与行业发展和现场的生产需要相脱节。同时,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使教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在事务性工作上,不愿直接为社区、为企业服务。不少教师只将自己看成是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为社区公众或企业提供服务并不是他们所应扮演的角色,这类活动还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观念和环境也影响了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3.体制因素的影响。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是激发教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不论是高职院校内部还是外部,都缺乏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奖惩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定,不少地方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格标准,有的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力度不大。在职称评审上,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依然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对公开发表论文、授课时数、参加课题都有详细规定,而对横向课题的要求不高,难以反映教师的企业联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评职称而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追求论文的数量,远离高职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轨道,从而对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缺乏动力。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策略

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智力、环境、体制三个因素中,体制建设是根本。只要重视和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是水到渠成。

1.把握高职定位,推进服务社会的体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动力保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应切实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尽快出台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规章制度。在高职院校内部考核激励所关注的领域除了人才培养工作以外,也应包括社会服务能力,如横向课题、技术研发、职业技术资格的获取等等。特别是在初期,更要注重建立导向和激励机制,使服务的方向与办学方向和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一致,由个体型服务向追求总体效益转变,把分散的合作汇聚成集中的合作。

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服务社会的良好环境。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服务的基础。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树立“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前景,更新知识、技术,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注重经验向知识的转化,提供及时的理论指导和技术示范。特别是要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团队,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增强创新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同时,要引导教师进行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学问,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而且要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经验和潜力。

3.发挥智力优势,拓展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和良好校企合作氛围的打造,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积极性,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形式和空间。一是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学历与非学历培训、长期和短期培训、全日制与业余培训以及员工分层次培训等各类的形式的培训,为行业、区域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二是科技服务的多样化。密切联系企业,实施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三是信息服务的多层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提炼、创新,提供调研服务、广告策划和决策参考等。四是文化服务的多面化。实行文化设施共享、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居民服务及校企文化的融合等工作。

总之,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只有为社会、企业提供更丰富、实用、直接的服务,才能在服务社会、企业的同时发展自己,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匡万利,徐丽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3).

[2]王丹利.高职院校构建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03).

[3]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03).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