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艺术中学 何 洋
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天津市和平艺术中学 何 洋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人教版初中《语文》选入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朴实无华。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散文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看来,散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的感受,在美学概念中称作“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鉴赏散文的一条重要标准。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指表现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当“意”和“境”相融合,就会形成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
比如丰子恺的《竹影》,写的是几个小伙伴,“谈天”,“望月”,“描人影”,“描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后来,父亲登场,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营造了一种温馨、恬淡的意境。
再如冰心的《谈生命》,作者在文中通过描绘“一江春水”奔流不息、百折不挠,“一棵小树”充满希望、宁静怡悦,营造了一种“情思邈远、意味深长”的意境,不由得让人折服。文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冰心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她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与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眼”便是文章的窗户,通过“文眼”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在散文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散文中有时会借助安设“文眼”的方法来突出主题,创造意境,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阅读散文,从而把握住散文的中心。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开头便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其中的“爱”字,便是“文眼”,即全文总帽,统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对花的“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篇末点题。在儿时的鲁迅眼中,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摆“大”字睡相、在元旦的清晨往鲁迅口中塞冰冷的福橘。就是这样一位不识字的长妈妈,却买来了“三哼经”(阿长对《山海经》的叫法),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作者通过对这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位朴实、平凡的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著名作家秦牧曾经这样形容散文的线索:“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线索便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阅读散文时,如果抓住了线索,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自然就会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散文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王鼎钧的《那树》。文章以“那树”生长的不同时期为线索,描写一棵长年造福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与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二是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从……到……”就已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作为散文线索的。
三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为线索,写了“盼春、绘春、赞春”。
四是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以紫藤萝花为线索,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散文之被称为“美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不同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
比如教学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他语言的奔放: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再如冰心的散文《谈生命》,让学生感受她语言的委婉明丽: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文质兼美的散文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鲁迅语言的精炼深邃、朱自清语言的清新隽永、王鼎钧语言的质朴、莫怀戚语言的精巧……体味不同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所谓“神聚”,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最终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散文特点来阅读散文。
学生初读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很容易读不懂。似乎觉得这是一篇很“散”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就开始讽刺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接着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有关:清国留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虽然是日本人,却没有丝毫狭隘的民族偏见,反而对“我”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藤野先生给予“我”不倦的教诲。这篇文章中的记叙和抒情,其实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进行构思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文章中涉及哪些题材?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联?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的角度来解读文章,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老舍《济南的冬天》,也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文章谋篇布局层次分明。第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对比写济南的冬天,突出它的“温晴”,赞美济南是个“宝地”。这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这个“温晴”相联系的。第二段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作者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接着,文章用两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的绿,用来衬托水的澄澈。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济南温暖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散文阅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向例文学习,最终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写作练习;学生通过写作练习,可以将散文阅读的知识转变为技能。这样读写结合,相信学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邓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