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杨学刚
2000年,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出现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同年,孙腊梅大学毕业初为人师,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也许恰恰注定了她和研究性学习的不解之缘。历经信息技术教师、英语教师,班主任、学科组组长、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多重角色转换,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伴随着她对研究性学习更深入的探索与认知。通过研究性学习,孙腊梅坚定了自己教师事业的前进方向;通过研究性学习,孙腊梅让她的学生体会到了别具特色的成长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孙腊梅也让身边众多的教育同行认识到灵活多变的教学智慧所带来的事半功倍……
校园里的一枝梅
孙腊梅接触研究性学习时间较早,作为一所初中校,当时的中北中学并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孙腊梅看到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材料后,从心里感觉这将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敏锐的教学思想感受促使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国内外很多的相关材料,并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活动。当时的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主要做的无非是机械的打字、无聊的上网、简单的制作幻灯片,几堂课下来,最初的新鲜感荡然无存,很多学生在课上开始变得漫无目的。如何让学生活学活用呢,根据自己一段时间以来钻研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孙腊梅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设计了“曹庄花卉”、“探寻身边的历史”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花卉的特点、观察其成长过程,采访身边老人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貌似和信息技术课没有什么关系,而学生将亲自调查的内容记录在文档中及在制作幻灯片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时都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生还学会了在电脑上进行录音、录像内容的剪辑,上网查资料更有针对性。此后的信息技术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素材需要提炼、筛选,太多的细节需要孙老师的修正、指导。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曹庄花卉”和“探寻身边的历史”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时,孙腊梅解释道:“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重要的是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实践,最好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们的体验就是学习成果。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锻炼学生提问、调查、交流、合作、反思等能力,没有了成绩和硬性指标的束缚,学生才能毫无负担地轻松投入。”
清明、中秋、春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当问到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时,很多学生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许就是缺乏探究意识的麻木之情。针对这种现象,孙腊梅引导学生通过采访、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对中国六大传统节日进行研究,探索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传说、趣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功转型为英语教师后,孙腊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有效地整合。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挖掘,孙腊梅兴奋地找到了突破点,她创新性地将该课题之前的成果汇报拓展为英文形式。肃穆的清明、浪漫的七夕、红火的春节……这些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由学生自己用英语娓娓道来,这让每个学生都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孙老师,真是不查不知道,原来只想着放假能够多休息几天,殊不知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是这样的,你们每个人课下所找的、课堂上汇报的成果虽然只是一点点,内容不多,是不是足以让你们每个人记一辈子?”“孙老师,真没想到我这个水平还能用英语为大家介绍月饼的制作方法。”“只要用心去做,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你的。”……孙腊梅很欣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知,真诚地鼓励着学生。也许学生们最终的研究成果是稚嫩的、不成熟的、没有推广价值的,但关键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功和喜悦,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有了研究性学习在不同学科获得成功的范例,孙腊梅坚信研究性学习在各个学科都能渗透,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和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方面都留下了她不断探索的足迹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身教重于言教
班级活动是班集体管理的重要载体,班主任将教育内容寓于科学、有效的班级活动中,让学生于体验中有所感悟和提升。在对研究性学习不断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孙腊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很多研究性课题都需要实践的连续性,教师要清晰地规划好学生的成长路程,不同的阶段要确定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以横向、纵向充分挖掘出很多的子课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孙腊梅认为,要提高班级活动的有效性,班主任应该做到三个转变:从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变;从单一型向系统型转变;从校园型向社会型转变。孙腊梅对班会课完全放权,大胆交给学生去独立完成。每次班会课,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提前一周上交班会活动设计方案和主持人的发言稿由老师审核,老师把关通过后,再交由学生按照规定时间组织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班会课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生活化的活动更有助于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班会课变成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孙腊梅只需要静静地观察,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和学生共同挖掘更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
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经常会遇到“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的状况,但是孙腊梅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将学雷锋活动变成了一个常态化的行为。3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她在2月初就开始引导学生做出学雷锋活动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到公共场所调查,看看有多少人知道学雷锋活动的时间,大家对学雷锋活动的看法,有多少人会去学雷锋等。学生走入社会,通过自己的调查来分析总结学雷锋这一现象;再通过“汇报展示,走近雷锋”活动,讲雷锋故事,颂雷锋精神;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还要不要学雷锋?”、“怎么学雷锋?”,再细心地“寻找身边的雷锋”。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教师的善意引导,让学生有了正面积极的认知,实际上学雷锋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从小事着手,身边的好多同学都在做学雷锋的事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抛开心中的顾虑,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自然而然地会通过实际行动去学雷锋。一节主题班会课,在孙腊梅的指导下,变成了持续一个月、一学期甚至初中三年的一个延续性的活动,系统化的过程。学生们意识到学雷锋不止停留在几句口号上、几位学雷锋标兵身上,助人为乐的意识应该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关注身边事,关爱身边人。
“温馨时刻”是孙腊梅在开展感恩活动主题班会之前给学生布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一如既往,她不希望只给学生单纯的说教,而是继续开展一个系列活动。这个“温馨时刻”可以是为父母做一个拿手菜,或者哪怕仅仅是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自己去完成并做好记录。“孙老师,我帮爸爸扫地了,虽然他说我好多地方都没扫到,扫得不彻底,不怕您笑话,从小到大这还是我第一次主动扫地。我传的照片您收到了吗?”……孙腊梅能深深体会到学生对这件事情的参与热情。等到真正召开感恩活动的主题班会时,帮父母刷碗的、做卫生的、陪父母聊天的“温馨时刻”的定格,感恩父母的深情文字,早已将班会课变成了学生感恩父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孙腊梅绝不会在班会课上只挑出几个表现不错的学生汇报,而是全班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展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有的学生会说:“我根本就没为父母做什么,就是陪着妈妈聊聊天,讲讲身边事。”“可爱的孩子,这就已经很好了,你当时应该能体会到妈妈和你聊天时那种愉悦的心情,你带给妈妈的就是一段最平实质朴的‘温馨时刻’。感恩父母不一定要多么的轰轰烈烈,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涓涓细流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情回馈。”看着一张张充满温情的照片,聆听着一段段动人心弦的话语,孙腊梅静静地坐在教室最后面,感动着学生的感动,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身教重于言教,多少句教条性的话都没有一个亲身的行动所带来的感受深刻。看看照片中父母欣慰的笑脸,不用老师强调,学生自己就已经从心里发誓:感恩父母不会停留在一时一刻,而是一辈子的坚持。待到开家长会时,孙腊梅根据学生感恩活动内容和家长沟通时,家长们总是有说不尽的感动。“孩子升到初中后,校园环境变了,青春期也到了,和家长沟通越来越难了,但幸运的是遇到了孙老师,她就像一缕春风,轻轻柔柔地便化解了孩子们心中那叛逆的情绪。”……
硕果累累的“农场”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细心的孙腊梅发现个别学生合作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她在七年级就已经将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了一个基础,小组合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培训,每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全班总动员,一个都不会少,教师作为领路人适时点拨。看到很多学生都热衷于玩网上的QQ农场,借鉴这个创意,孙腊梅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这种分组可以是针对某一个活动,也可以是针对日常整体的学习生活,小组成员齐心合力去完成任务。任务完成过程被模仿为植物从种子—幼苗—长大—开花—结果的生长规律进行描绘,植物生长的质量和数量完全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程度,所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付出努力,避免拖小组后腿。活动中,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各自负责一两项内容,哪一方面做得不好,孙腊梅首先要找负责人,让他分析原因,锻炼他的分析能力。同时,每天都会有一名小组成员记录整个小组这一天的活动,做得好与不好都有记录,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方法。这种每个人互相牵制的过程也是互相合作的过程,促进了大家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每到学期末,看着教室后面黑板上硕果累累的农场园地,孙腊梅都会引导学生们一起回顾这一学期的收获,小组成员在农场园地前幸福地合影留念。这种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会激励他们努力争取下一阶段更大的成果。
“一个班级活动,一节班会课,千万不要热热闹闹活动过后就完了,最重要的是事后坐下来多花时间进行反思。”孙腊梅在梳理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不止一次提到“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传统的班级活动前期的准备不足,后期的反思没有。如果方法不得当,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阶段性的目标和系统性的规划,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良苦用心。孙腊梅在多年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后感悟到:生命因为智慧而精彩,体验让生命更鲜活。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指导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的体验提供平台,引领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在体验的不断累积中感受自己生命的成长历程,发展自己,从而有效地实现德育内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开放性,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身边热点问题灵活地设定主题,反思不足,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健康成长。在这一点上,就像学生们对于农场园地的维护,前期基础打好了,才会有后面的良好成长。
秉持一种执著的开拓精神,孙腊梅的研究性学习教学之路上鲜花与掌声常伴,但她时刻告诫自己:一次次成绩的取得,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新起点,是实现下一个新目标的动力。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之路上,从曾经毫无经验的一张白纸到如今浓墨重彩的一幅美景,宛如走在皑皑白雪覆盖的旷野之中,看那腊梅花一点一点由远及近,令人体味到坚持过后别具一格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