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麦池,刘金保,董 彦,张 君
(1.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41)
基于SALL的ESP网络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陈麦池1,刘金保1,董 彦2,张 君1
(1.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41)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及自主学习的新趋势,有必要推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课程建设,面向学习对象,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包含案例、问题和任务的网络课程,建设专职ESP师资队伍和专业ESP网络课程开发设计团队,并加强ESP语料库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门用途英语;网络课程;自主学习;ESP语料库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往日益扩大,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改革应调整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并逐步推广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王守仁,2010),使教学重心朝这一方向转移(蔡基刚,2010),不再把基础英语作为必修课程,而是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双语教学和全英语课程(蔡基刚,2010)。这种趋势已在外语专业、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网络和远程教育中有了日益明朗的发展前景。
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学科与职业定位及全球视野,同时又具备国际工作环境下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式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高等教育司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目前,全面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和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规划和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迫在眉睫,应构建适应外语教学发展需求且基于资源库和网络的立体化教学和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
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较为薄弱,理论性不强,教学水平不高,特别是对课程和教材建设关注不够,网络课程探索与建设更是严重匮乏。
在教材建设方面,高校的ESP教材并不规范,质量良莠不齐,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深浅不一,大部分教材以知识理论为主,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和教学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在网络课程开发方面,高校仍遵循传统教育的流程,网络课程设计存在课程定位模糊、忽视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课程内容多以静态方式呈现,时效性差,网络学习环境不佳,学习情境设计不力,辅助学习资源缺乏。
如何提高ESP网络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ESP网络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是ESP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摆脱传统课程开发模式的束缚,ESP网络课程才能给学习者提供真正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
大学英语教学在方法论上应摆脱执著于单一最佳方法而进入多元互补的后教学法时代(戴俊霞,2006)。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动向的ESP网络课程建设要及时迎接这一挑战,以顺应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高阶能力培养、知行合一价值取向、双主体及互动对话关系、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弹性灵活递归教学设计、创新性学习、个性化培养和促进学习者发展教学评价等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走向(钟志贤,2008),根据国际动态、现实国情和教学实际,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倡导和推进ESP自主学习,从而深化并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校要达成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必须从语言工具论走向语言存在论,更新外语教学理念,不再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目的,而要以知识传授、兴趣激发与问题思考等互依互存为其复合目的。近年来,国外已抛弃分离式纯语言技能教学,把持续性学科或专业知识引入教学,并逐渐形成持续性学科知识语言教学模式(Donley&Reppen,2001)和学科性辅导教学模式,或称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其显著特点是摒弃人为分离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惯常做法,既注重持续性的学科知识,又强调语言教学(Murphy&Stoller,2001)。国外的这种教学潮流暗合了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实际教学需求,ESP教学与研究已经充分体系化,拥有众多研究专家和专著,并有专门研究ESP的学术期刊,许多国家开设了ESP课程,如在日本,ESP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是相对于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而言的,它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英语课程(Dudley-Evans&St John,1998),如电子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科技英语、英语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等,在我国也称为专业英语。ESP课程设置要考虑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内容上与某些特定学科、职业以及活动相关(Strevens,1977、1985);同时,着眼于起点和结果的目标需求分析及侧重于教学过程的学习需求分析是其关注的焦点。
目前,ESP教学没有得到高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师资选择和教学评估方式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教学和研究处于尴尬局面和停滞状态(束定芳,2004)。ESP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环节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研究视阈过于狭窄、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商榷(姜毅超、李娜,2010)。众多研究者纠缠于ESP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大学英语的衔接等问题,使研究浅显化、范围笼统化、实证经验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对ESP基础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立体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师资培养机制与培训系统的建立以及网络环境资源及课程设置、动态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是大学英语教师向ESP转型的有效工具,将项目型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课堂教学整合是实施ESP教学的有效方式(赵学,2010),网络课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产物。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来传递教学信息并开展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丰富性、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协作性和多维性等优势,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内容丰富、资源优良、便于共享、灵活开放、交互性强、注重自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从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超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渠道,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CALL)的开发和应用在理念和模式上取得了全面发展。对于外语教学和学习而言,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外语网络课程开发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与网络无缝链接,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学习交互性,使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融为一体。
网络化外语教学有助于以学生主体,进行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学习便是这种辅助性学习模式的特点之一。外语自主学习(SALL)源于学习者自主(Holec,1981)这一概念,它是一种主动的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Pintrich,2000),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地运用自我调节策略,并能监控、反馈和调整学习策略,进行自我定向(Zimmerman,1989、1990、1995)。自主学习具有自我驱动学习动机、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制定计划和管理学习时间、主动营造学习条件和自我评估学习结果等显著特征(庞维国,2003),在实践中表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形式(Kohonen,1992;Burke,2007)。
自主学习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外语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正从注重传授语言事实、规则和价值的传播模式,向为学习者创造条件和环境的体验模式转变(Nunan,1997;Hahn,1984、2000、2005),使其通过体验来发现、使用和内化语言规则。由此,学习成为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双向互动过程。建构主义支撑的外语学习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教师和同伴的协作帮助,利用情境、合作和会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效实现对当前外语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国外外语教学的发展来看,传统讲解、练习和输出的PPP教学模式已被证明不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外语教学正处于范式转变阶段(Willis&Willis,1996)。作为课程论领域的重要课程目标、教学论的重要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论中的有效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顺应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趋势的发展需要,已成为教育和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条件更是为其提供了新型教育方式、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外语教学,由教师、学习者、资源及媒体构建出动态的立体化交互网络,使学习者在意义协商过程中习得知识。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外语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优势(陈青松、许罗迈,2006)。创建理想的外语网络学习环境,对外语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条件下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具有高交互性、虚拟性、支持协作、开放性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多媒体性、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性、信息检索的超媒体性、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教学环境的兼容性等特征(王琦,2006)。良好的网络环境能够支持自主学习,开发和设计网络课程要考虑目标确定、适应性、可获取性、合作性、建构性、学习定位等因素(Mcloughlin&Oliver,2002)。
通过采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在ESP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网络教学资源、ESP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ESP的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创新的教学模式。
ESP教学需要网络课程教材,新的网络教材必须体现实用性、主题化、重内容、立体化、多样化、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等编写原则(蔡基刚、唐敏,2004)。ESP课程应使用真实交流的教学语言,注重语言的交互性、学习的自主性和社会的相关性(徐,2006)。ESP网络课程设计要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使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
1.面向学习对象、利于个性化自主与协作交互的设计原则。采用面向学习对象的方法设计是网络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自主学习的ESP网络课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自主性的激发与培养的角度进行设计。
ESP网络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自主学习展开,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学习资源,以多种形式来体现教学主题和目标,同时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反馈,使他们及时了解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其学习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针对同一学习主题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2.基于需求分析、学科整合模块化和灵活弹性的设计原则。应依据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Robinson,1991)以及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Hutchinson&Waters,1993)的需求分析原则,合理设置ESP相关课程,确定教学目标。
网络课程内容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照搬,而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ESP课程内容设计可采用模块化组织,设计为动态层次结构,保持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建立起相关模块间的关联,确保用户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跳转。
3.基于案例、问题和任务的网络课程设计原则。基于内容和过程的教学大纲是有意义学习的基本保障(Brown,1994;Nunan,2001),通过在指导实际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完成真实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运用信息技术评估学习(Warschauer,1996、1997),设计真实的ESP案例、问题和任务,让学习者利用真实的网络资料,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利用网络提供的大量真实的素材充实ESP课程教学内容,可以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动力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ESP知识与意义的目的。
目前的网络课程智能化程度不高,仅有助于接受能力的培养,而不适合于产出能力的培养。要实现ESP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配套化和系列化,必须通过引进、自制、合作开发等途径来充实和完善,以实现ESP网络课程组合教学的优化。
在远程学习网络环境下,Paquette(2004)提出整合了教学设计、软件工程和知识工程的教学工程,即建立在知识工程基础上,包含学习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和资料传输过程的知识建模,将成为教学工程的发展方向。应利用ESP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引入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注重ESP教师网络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在组织和实施ESP教学中,要根据真实语料,以学习目的为教学目标和学生自我学习为中心(Carver,1983),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目标,确定教学要求,收集真实语料,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方案,确定教学任务评估标准,评价和修订教学任务。
1.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ESP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支架或语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网络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围绕学科知识,而不是围绕语言形式、功能、情境或语言技能进行的,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在学习一些具体学科的过程中获得的。ESP网络课程应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教学话题、学科知识、语言材料及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和情感需要,并考虑个人兴趣和将来的职业需求。
2.强化交互与评价反馈支持功能。ESP网络课程能够提供相应的工具,支持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从可行性上考虑,以异步交互为主,如教师导学系统、FAQ、E-mail和BBS。网络课程中可设置多种自我评价方式,学习者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自我评价量表,对学习方法和效果进行自评,检查目标完成水平,并从中得到个性化指导,从而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3.建立专业开发、设计团队。开设ESP课程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专职ESP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ESP师资培养机制与模式。应与优秀制作团队合作,构建以ESP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项目为载体和平台、以ESP专职教师为主体、专业教师与ESP教师及软件技术开发制作人才合作的新机制。
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网络教学信息量大、教学高效、反馈及时、交互灵活、跨越时空。基于语料数据驱动和网络化英语教学的实施,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巨大变革,在教学范式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高旭阳,2006)。ESP网络课程需要开发自主式教学资源库,构建适合自主学习的多样化ESP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的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要求,也是教育部要求的“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具体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变革传统的ESP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先进性的基于语料库的课堂教学模式(秦平新,2010),支持并倡导ESP网络课程教学和自主学习。
ESP语料库是为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而专门建设的基础语言资源,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资源平台,也是保证新教改成功的先决条件,它能为今后的ESP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语料及有力的基础支持,其所特有的ESP语料库技术在培养学习者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等探索性学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ESP网络课程应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及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基于外语自主学习(SALL)的ESP网络课程设计与建设,旨在创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在网络课程规划设计过程中,能够持续推进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Gatehouse,Kristen.Key Issue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Curriculum Development[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1,12(10).
[2]Halat E.A Good Teaching Technique:Web Quest[J].Clearing House,2008(3):109-112.
[3]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Mcloughlin C,Oliver R.Using Networking Tools to Support Online Learning[C]//Lockwood F.Innovation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Online and E-Web-Based Learning.London:Rourledge,2000.
[5]Murphy J,Strller F.Sustained ContentLanguage Teaching:An Emerging Definition [J].TESOL Journal,2001(2/3):3-5.
[6]Nunan David.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Paquette Gilbert.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工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20.
[8]Pintrich P 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C]//Boekaerts M,Pintrich P R,Zeidner M.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2000:452-501.
[9]WarchauerM,KernR.Network-BasedLanguage Teaching:Concept and Practice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0]Zimmerman B J.Become a Self-Regulated Learner:An Overview[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1(2):64-70.
[1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12]蔡基刚,唐 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5-90.
[13]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6-308.
[14]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40-45.
[15]陈青松,许罗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6):16-23.
[16]戴俊霞.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8):78-80.
[17]董 彦,陈麦池.基于EGP教学改革的ESP网络教学创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125-128.
[18]高旭阳.基于语料库和网络支撑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背景、模式与省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64-166.
[19]姜毅超,李 娜.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2):104-109.
[20]米保富,袁平华.以学科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方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111-116.
[21]秦平新.基于语料库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19(3):66-68.
[2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0.
[25]王 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6-188.
[26]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7(2):4-7.
[28]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2-87.
[责任编辑:高 巍]
Analysis on the Designing Strategies of ESP Internet Curriculum Based on SALL
CHEN Mai-chi1,LIU Jin-bao1,DONG Yan2,ZHANG Jun1
(1.Foreign Language School,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243032;2.Teacher Education Dept.,Ma'anshan Normal College,Ma'anshan 243041,Chin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teaching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new tendency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personalized educational model and 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it is necessary to impel 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based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teach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bject and their demand analysis,design ESP internet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ESP cases,problems and tasks,build professional ESP teacher teams and developing designing teams of ESP internet curriculum,and strengthen the ESP corpus construc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internet curriculum;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SALL);ESP corpus construction
G642
A
2095-106X(2012)02-0021-05
2012-05-08
2010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181);2010年安徽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0jg36)
陈麦池(1975-),男,河南沈邱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跨文化传播、ESP教学;刘金保(1966-),男,安徽当涂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董 彦(1978-),女,上海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教师,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课程改革;张 君(1982-),女,山西大同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ESP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