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柱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80)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在人类社会化活动广泛分布的当今社会,在不同领域会形成不同文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而作为文化发源和引领的集中单元——校园,其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甚至是核心价值。
法国浪漫,英国绅士,德国严谨,美国自由,日本效忠,中国勤劳——每一个突出的种群,之所以被识别皆是因为这些文化区别。就大学而言,要在院校林立中秀出,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也是必然途经。我校近年来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进一步巩固了我校在石油系统、在地区的教育地位和影响力。比如,我校的女子打击乐队近年来异军突起,活跃在校内外,先后和吉林省歌舞团、中华全国总文工团、河北省歌舞团、天津友好使者艺术团合作,广泛交流演出,并多次获奖,用艺术推动了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大港油田文化生活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师生形象和学校形象,使本校的影响力广为传播,文化建设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这一文化现象能被进一步挖掘固化,则必将成为品牌而产生更大的无形价值。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经过一个更复杂和长期的过程才能成为体系,才能被定位识别。
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应当是这样一个建立过程,首先提出价值观和使命,这是本源,围绕本源形成理念、行为、形象的本源实施,通过实施行动,产生学生培养的特定结果。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建设要遵循于这一建设进程。以下逐一论述。
物态文化可以理解为物质文明。对于我国,曾经长期忽视物质文明建设而丧失了发展机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折射在校园,就是我国的大学校园硬件排名远不能和国际的同类院校相比,因此而使师生精神依赖匮乏,良禽择木而栖,人才不断外流。抛开物态文化片面强调精神文化是无本之水,难以长久,而这一点对于大学这样知识密集型、智慧密集型的团体,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更为巨大,大学的师生团体更富于思考和创造,认识事物更敏锐,对自身影响的正负面影响关注更强烈。因为,在各种硬件资源匮乏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更多的条件开展优质的研究和教学学习,从而影响了归属感。
(一)建立归属感
有这样一种现象,一般学生在高校择校时对所择校是没有较深的形象概念的,他只是根据外部信息描述以及自己的专业需求来做决定。所以,那时学生是谈不到“母校”这个亲切而敬意的概念的。但是身处校园后,他能在这个学校看到一种良好的建筑规划、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表征意义突出的雕塑、固定的宣传媒介设施、表述该校所获功业的展示等,内心的一种自豪体验心理被召唤出来,以实体价值而被识别,学校便获得了特定符号构建和虚拟价值的提升。这种虚拟价值的含义是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的社会地位。实体价值是赋予虚拟价值的一条很好通道,一旦意义被赋予,便会迅速的产生“共响”,让本校师生产生归属感。
(二)提升虚拟价值
当第一认同被硬件唤起之后,物态文化的第二次传播则会把虚拟价值与实体价值进行深度的整合,以产生一种新的物态文化,虚拟价值的提升将从这一阶段开始。学校实体价值将被学校的各种概念来解释。解释的核心是,学校的实体价值不是孤立存在于表面的,不仅是满足于师生的视觉识别带来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能适应于师生的精神需求。学校应设法让他们明白,硬件过硬是为了师生能受到很好的关爱,在今后的时间里学习和生活都会被不断关心,学校建设在不断升级、完善,这样便提升了学校的虚拟价值,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符号概念——以在本校就学而固化归属感。
(三)物态文化的新象征
随着学生认同观念的递进,他的心态将区别于其他团体,也就是物态文化对社会形成单元分割,有别于其他团体。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学校的价值取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传统的教学价值观注重求学、上进、诚实、果敢、集体荣誉这类团体共性价值取向,但是,现在的学生们也体现出要求思维独立、个性彰显、创新认同。因此,学校要积极地通过物态文化为传播纽带,与学生进行双向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这样校园文化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即当普遍的学生心理诉求被重视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选择,宁愿相信将来的就业困难、社会打拼不算什么,也不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体。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学校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师生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制规范的要求。制度文化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每一个人,学校的传统、仪式、校纪校规、教学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制度文化的内容。它使学校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学校秩序正常。因此,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好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一个完整的制度文化应该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它作为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师生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优秀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秩序保障类制度:比如礼仪规范、课堂纪律、财务预算审批制度、团体设立制度、人事任免制度等、集训培训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师生招收制度等。
1.生活保障类制度:比如卫生管理制度、餐饮管理制度、健康保护制度、校内交通工具管理制度。
2.物态管理类制度:设施设备维护操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3.考核奖惩类制度:纠纷处理制度、讲学教学助学金制度、违纪处罚制度、民主评议以及学术成果评议制度。
此外,根据变化的情况,学校应通过扬弃,保留传统的优良制度,改进和摒弃过时的制度。
(二)组织结构建设
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大学生群体在组织结构方面所体现的一些文化特征,班级、学生会、共青团以及那些跨系、跨专业的学生社团都是一些正式的学生组织,它是大学生文化不同于中学生文化和一般青年文化的显著标志。在完善这些团体的同时,学校要注意引导这些不同职能的团体发挥领域内的效能。总的方向是,制度作用于谁,谁就应该成为这个制度的运行的第一阵营。即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团队潜能,解决自己的事务。这就能充分培养自觉、自律、自主的校风。同理,校方事务,也必须有相应职能的校方组织机构来管理,同时,学校和学生两类组织中要形成共融共通关系。学生类组织要服从于校方组织的管理,但同时学生组织作为沟通校方与学生的桥梁,校方也要重视采纳学生组织的意见和支持他们的行动。总之,组织机构是否适应学校的管理的要求,对学校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组织机构,影响学校组织机构的不仅是领导体制,而且,校园文化中的环境、目标、科研技术及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等也是重要因素。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学校目标的实现。
在探讨学校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学校的组织文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一定的地域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构建组织的时候,也要相应考虑地域文化背景,避免校内机构不适应周边环境而导致学校被掣肘。
(三)团队建设
制度是否落实,机构是否有效,最终要靠人的执行力。因此,在学校制度建设中、制度内容、组织机构、团队建设中,队伍建设是核心。团队建设涉及领导体制,包括是学校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学校的领导制度,受学校实力和文化的双重制约,实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在学校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学校的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各个方面。所以,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卓越的领导体制就应当是统一、协调、通常的领导体制。在一个优秀的领导体制中,要有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学管理等优秀人员组成。无论是学校整体还是到每个系、教研组,其领导体制的基本结构应当是健全的。在学生团体中,队伍的建设也要不断更新完善。这样才能确保机构的活力,总的原则是,让那些尊重制度、乐于促进机构运行的的人充实到领导队伍中来。
行为文化即学校文化的行为层,它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价值观的折射。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任务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未来。具有好的行为文化建设的学校通常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如果一个学校学生风气弥漫厌学、悲观、暴力、散漫无秩序的行为状态,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社会口碑,也可以想见这个学校暗淡的前景。良好的师生行为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风。例如当年清华大学朱自清教授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一行为无疑印证着水木清华精神,对于水木清华精神的传播影响深远。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行为文化是学校风格、精神、价值观的折射。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集体行为,校园教师行为,校园模范人物的行为,学生的行为等。
(一)教师行为
教师是学校理念体系的建立者,精通人生、生活、工作、育人哲学,他们将自己的理念、信仰、知识反复向学生传播,形成巨大的文化力量;同时公正地行使规章制度的“执法”权力,并且在识人、用人、激励人等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爱护学生,并且在各方面广交朋友,为学生取必要的资源。在一定层面上,教师的价值观代表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观。
(二)模范人物的行为
模范人物使学校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师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学校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地体现学校价值观和精神的某个方面;所有的模范人物的集合体构成学校的模范群体,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校园精神的化身,是校园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有全面性,因此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所有师生的行为规范。
(三)学生群体行为
学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学校文明的程度,群体行为的塑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各种开发和激励措施,提高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勤奋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将学生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四)校园行为文化的塑造方法
通过行为培养,使学校理念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心里,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行为文化。这里重点谈一谈学生行为文化建设。
一是以行为规划为主渠道,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在品德修养方面,要以崇尚传统为基础,融入时代元素,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与独立意识不冲突,尊敬老师与独立思考不冲突,关心热爱集体与关爱自我不冲突,待人宽容与自身利益不冲突,不好勇斗狠与自强奋斗不冲突,不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与接触社会不冲突,学会自我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是抓学生常规管理、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学生求知习惯、学业合作交流习惯。从上课、自习、作业完成、考试考查方面严格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是发挥校内学生团体作用,加强政治引导。党支部、学生会、校团组织要保持对政治的敏感,根据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国内重大经济、政治、民生的问题、事件,组织学习、讨论、开展争鸣活动,活跃学生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以网络环境为开放空间,强化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互联网迅速普及并渗透到我们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也影响到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要引导学生践行网络文明,善于上网学习,分清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骂欺诈他人。提醒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预防网络犯罪,安排好上网和学业时间。
五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到社区、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规范学生的言行,启发道德的思考,培养责任意识和技能。学校要经常性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善良的本性和参与意识得到释放空间。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自2006年至今,参与校外文艺活动34次,不乏市级、石油系统、乃至国际间艺术交流。曾代表中国文联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团体一等奖。研发作品打击乐《古韵》获得天津市大学生器乐比赛一等奖和全国“群星奖”天津赛区金奖。这些活动即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由于社会对我学校艺术成果的认同,而进一步对我校和师生认同。近年来,艺术系学生毕业后被广泛招录或是能较快独立创业便是成果的具体体现。
心态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性格等主体因素的综合反映,它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当代学生的心态特点也反映出一定的变革取向。主要表现为,在商品经济的驱动下,学生价值文化心态从顺从走向自主自立,由一元走向多元。比如在择业方面,他们不再依赖分配,积极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寻求自我发展,形成多元的择业理念。物质利益文化心态方面,他们承认和理解贫富差别,个人差别,形成了互利合作、广泛交往的新品质。政治文化心态由消极无为转向乐于参与、人格平等。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展示自我,并获得认同,积累人生经验,积极进行自我锻造。道德文化心态由传统伦理向现代文明转变,逐渐形成了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敢想敢干、崇尚平等自由等现代道德文明的人格意志。文化心态由消极保守向进取转变。追求高质量、高水准的人生目标。现代学生文化心态的变化为学校开放式教育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从负值效应的角度审视,也需加以引导和调控。比如,由于功利思潮的激进,为了获得利益,有的会置规则而不顾,考试靠抄袭,办事靠不正当途径,奉行享乐,无视约束,唯我独尊。像药家鑫杀人案就典型折射出了大学生极端自我心态膨胀的恶果。现在我们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文化心态健康与协调发展。
(一)促进学校教学进步,为学生文化心态健康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教育进步是巩固和发展发展战略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心态的健康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的强有力支撑和保障。学校教育跟不上,学生感到虚度光阴,不能从知识、意志锻炼上有很好的收获,就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此,要解决好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即在教育内容、方式、教育投入、师资保障、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领域稳步改进,如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便获得了基本保证,出现心态偏颇,也容易得到纠正和扭转。
其次,社会需求也将促进学生心态的健康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因为周边社会的不断演化,信息的开放和透明,促使学生始终不断思考“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这个命题。因此,教育进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也关乎学生一生的人生设计。就是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同现代文明化相伴而行的。由此可见,教育进步必将促进学生文化心态的正向发展与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后,学校的生活坏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也将为学生心灵的美化、心态的优化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因为,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秩序对性情陶冶、内心和谐的打造无疑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既是前部所论述的物态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二)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积极健康心态营造优质的文化氛围
首先,学校要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为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文明班、文明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优良心态的稳步提高。为此,既要重视向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党、爱校教育,也要大力开展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从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态提供优质的土壤。其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推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警戒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无度上网、不正当恋爱观的心态。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课题。其出发点是要有机地融合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顺应时代发展。校园又是新思想的发祥地,要通过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反哺社会文化。其建设的实施方法是要由校方引导与学生参与,互动共同完成。其宗旨是要在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各方面进行完善,最终形成有校园特色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