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2012-02-15 14:17:24杨永莹李赐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骨干教师意愿

杨永莹,李赐平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杨永莹,李赐平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教师流动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中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规定:“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教师流动以及教师流动机制在历史的发展基础上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倡导全员流动机制的构建。本文将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构建的对策。

一、教师流动概述

(一)教师流动的内涵

目前,研究者对农村教师流动内涵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学术界对其他流动群体尤其是高校教师、民办教师等群体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教师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是教师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首先,从流动的方向看,教师流动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内的流动与教育系统外的流动,也可称为职业内流动和职业间流动。前者是指教师并没有离开教师岗位,只是从所任教的地区、部门、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地区、部门、学校,而后者则已经离开教师的岗位,转向另一职业[1]。其次,从流动机制看,教师流动分为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教师的刚性流动,是指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教师流动的相关文件,硬性规定教师流动的条件、流动年限、流动人员构成及流动程序等,甚少或根本不考虑流动教师的意愿。教师的柔性流动是指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打破城乡之间学校、区域、交通等对教师流动的限制,以促进教师资源均衡为核心,以支教、培训和相互流动等为纽带的教师流动模式[2]。

(二)教师流动机制

从目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来看,教师流动有两种运行机制,一种是“弱势补偿”机制。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城乡教师“对口支援”的交流方式,要求援助地区的学校要为受援地区的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3,p59],目前山东省就实行这一机制。第二种是全员流动机制,如日本、韩国等国实行的教师定期轮换制度。教师定期轮换制度是以制度的形式刚性地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在不同学校轮岗执教,以促进教师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均衡配置的一种教育人事制度[4]。弱势补偿机制与全员流动机制最大的区别:前者是单向的,通常情况下是从城市流入农村,具有单一性;后者是双向的,既有城市流入农村,又有农村流入城市,具有双向性、灵活性。

目前,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已形成了完备的教师定期轮换制,并将其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制度。我国不少学者对这种机制进行过研究,并提出我国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主张。

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现状

1.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不平衡性

研究者佛朝晖于2011年4月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修的第21期县市教育局长班全体学员进行的关于教师流动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呈现不平衡性,教师流动的比例较低。调查显示,88.9%的县域实行少部分教师流动,几乎不流动的占8.1%,实行大部分教师流动的地区仅有2%。在小部分流动的情况下,教师流动以骨干教师和新进教师为主,流动范围以县域为主;89.9%地区的教师流动在县域范围,跨县流动的比例很小,为10.1%,主要是东部对口支援西部的跨省支教活动[4]。除此总体状况以外,教师流动的不均衡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教师流动不均衡

根据教育部教育数据的分析,2003-2008年我国城市和县镇专任教师调出比率逐年降低,农村专任教师调出比率不断增强。2009年,全国城市小学专任教师调入51 108人,调出38 423人;全国县镇小学专任教师调入103 095人,调出62 181人;全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调入224 981人,调出255 732人,调出人数多于调入人数30 751人[5]。

(2)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虽然骨干教师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职称,对骨干教师的概念界定也并不标准,但他们大多教学技能娴熟,在教学中成绩突出,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欢,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根据近年我国教师流动统计数据,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动占教师流动总数的80%以上,可见,骨干教师的流失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原本捉襟见肘的师资队伍造成了更加不利的影响[6]。

(3)校际间校长轮岗不均衡

根据广东省对校际间校长轮岗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任期满两届必须轮岗,但是不分学校级别和区域而轮岗的仅占13.7%,采取统一城乡区域内轮岗的为25.6%,同一级别学校轮岗占7%,不进行轮岗的学校占29.4%[7]。

2.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意愿不同

关于教师流动意愿,本文综合分析了2007-2011年度较有代表的学位论文关于此项的调查数据,分为五个维度来考查,即地域(城乡)、职称、学历、年龄、性别,具体分析如下:

(1)不同地域群体的意愿与态度

不同地域的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的意愿与态度不同,农村的教师较城市的教师更支持教师流动,愿意流动到其他学校尤其是县级或地级市的学校。蔡明兰以安徽省为例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教师赞成(十分赞成和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农村教师总数的87%,城市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城市教师总数的32%[8]。曾天山等人的调查也显示,农村教师愿意流动的比例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0.48%,高于县级教师10.49%意愿流动的比例[9]。

(2)不同职称群体的意愿与态度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意愿受教师职称这一因素影响较大。蔡明兰调查显示农村初级职称教师赞成流动的比例最大,占被调查农村初级职称教师总数的93%,并且农村教师对教师流动的意愿随着职称的逐渐增高而减小,而城市教师的流动意愿随着职称的增高而增加[8]。周绍英对湖南省永州市的调查显示,小教一级、小教二级、小教三级的教师流动的意愿越来越大,而高级教师流动的意愿不大[10]。

(3)不同学历群体的意愿与态度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流动意愿。董京京的调查显示,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教师中,有流动意愿的占到了61.1%,而在大专学历的教师中,该比例为59.8%,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教师中,有转校意愿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41.3%。由此可见,随着教师文化程度的提高,其转校意愿也愈加强烈[11]。

(4)不同年龄群体的意愿与态度

年龄是考查义务阶段教师流动意愿的又一重要维度。蔡明兰的调查显示,35岁左右的教师赞成流动的比例占此年龄段教师的78%[8]。董京京的调查显示,中青年教师的转校意愿远远高于50岁的教师,31-40岁的教师转行意愿高达42.4%[12,p11]。

(5)不同性别群体的意愿与态度

农村男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高于女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城市男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也高于女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而且农村的比例高于城市的比例。蔡明兰的调查显示,农村男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96%,农村女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8%;城市男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6%,城市女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0%。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问题:一是单一化,在某些地区这种单一的流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也流于形式;二是城镇教师不愿意流动。对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1. 教育行政方面

首先,很多地区对教师交流工作认识不足,错误地将“支教”当做“教师下岗分流”、“变相惩罚”的一种形式,下派到农村的往往是业务能力较差、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其次,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首先满足“示范学校”或“重点”学校,不愿把城镇优秀的骨干教师调动到农村或其他薄弱学校。最后,对于教师流动的实践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2. 学校方面

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教师流动过程没有考虑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比如,受援学校需要英语老师而流动过来的是数学老师。

3. 教师方面

一方面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差别,根据2010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城镇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农村的区县占50%,城镇小学教职工平均工资福利支出高于农村初中的占52%,城镇初中教职工平均工资福利支出高于农村小学的区县占54%。小学教职工社会保障缴费校际差距最大,校际变异系数在1以上的区县占了55%,初中教职工社会保障缴费校际差距最大,变异系数在1以上的占34%[3,p159-161]。另外,学校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别使教师授课不适应,再就是教师“拖家带口”来到新的地方,一切都得重新适应,这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很大的挑战。

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的策略

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要在考虑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成因基础上,从政策入手,加强学校的执行力和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一)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均衡不等于平均,它包含教育领域方方面面的资源合理配置,教师流动有利于师资合理化。教育管理者要从教育的全局出发,树立科学的流动观,并坚持执行、监督。

(二)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

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实施主体,学校间要加强沟通,保证流动的教师是流入学校需要的,以使师资合理配置。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待遇

教师的待遇存在着差别,农村教师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改善教师的待遇应从农村教师入手。

1. 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

改变以前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建立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投入为主,以县乡财政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资费分担的职责,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以保证经费落到实处。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划分中央、省、县义务教育财政职责,明晰各级政府投入比例的标准,在政策制定上为教师流动提供有力的条件。

2. 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实行特殊津贴制度,使得不同地区的教师工资与当地的消费水平持平,进而鼓励城市的优秀教师流动到农村任教[8]。在保障县域内教师“同工同酬”,各学校教师大体相当的基础上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骨干教师带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并重点解决流动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切实关注教师的相关需求和专业发展,保障流动教师权益[3,p234-260]。

四、小结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发展状况和均衡配置程度影响着义务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需要政策的支持、观念的改变,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需要学校间沟通基础上的实打实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使教师流动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制度。

[1] 张馨芳.透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5).

[2] 张雷,李华臣.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模式探析——以山东省部分市地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7).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佛朝晖.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执行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变动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2/201012/11344.h tml.

[6]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7] 苏娜,黄崴.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基于广州市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5-11.

[8]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5.

[9] 曾天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10] 周绍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意向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Study on Teachers’ Turnover Mechanism in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YANG Yong-ying, LI Ci-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Education is the essence of kindness, while teacher i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Nowadays, compulsory education enjoys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this gives teachers new missions. They need to speed up mobility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education. However, teachers’ turnover dur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imbalanced which mainly reflects in the fields of different areas, academic titles, educations, ages and genders. There are some reasons attributing to the imbalance, such a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incorrect faith, inefficient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ols, teacher’s different reward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tc. Thu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eachers’ turnover mechanism in our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the education managers first should establish concept of balanc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Secondly, schools should have consistent execution ability. Thirdly, our policies incline to improve teachers’ wages through reforming investment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special allowance for those in village and needy schools. Only in this way, can teachers’ turnovers overall be norm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turnover; the mechanism of teachers’ turnover

G40-01

A

1009-9115(2012)04-0133-04

2012-03-14

杨永莹(1987-),女,满族,内蒙古锡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骨干教师意愿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少儿美术(2020年5期)2020-12-06 05:52:32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6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0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0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探索(2015年3期)2015-04-17 02:36:54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