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

2012-02-15 13:39:34杨利清
图书馆学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分馆服务体系苏州

杨利清

(苏州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002)

杨利清 女,1982年生。硕士,苏州图书馆金阊分馆馆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论述到,当人类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很大满足,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3]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公益事业的一部分,与时俱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正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品牌与文明的标志。

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模式

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并且不断探寻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之道,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实现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一些图书馆打破原有的条条块块和体制的束缚,拓展图书馆事业;有些图书馆努力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吸引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有些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协作整合等,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广东模式”、“苏州模式”、“嘉兴模式”、“协作图书馆”模式等应运而生。这些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开拓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促进了区域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为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1.1 “广东模式”

“广东模式”即广州省立中山图书馆于2003年11月23日启动的“流动图书馆”模式,该模式是以“大物流”概念启动图书馆协作网络,省财政从2004年起每年单列下拨50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及配套资金,由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购置一定数量适合基层群众阅览的图书,分别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盟的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交换一次,最终回流省立中山图书馆,截至2009年1月10日,广东流动图书馆已有61个分馆。广东流动图书馆实现了省内边远地区基层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实现了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跨越式的均衡发展,实现了广东省文化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成功实践”。[4]

1.2 “苏州模式”

苏州图书馆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2005年始,苏州图书馆通过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协议,合作开展社区分馆建设,截至2011年底,苏州图书馆已有36个分馆对外免费开放,总分馆实现两级结构扁平化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并实现“通借通还”、资源共享,“苏州模式”被业界称为是“最与国际接轨”的模式。苏州图书馆在推进总分馆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功能,延伸服务区域,使图书馆这一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苏州图书馆为使分馆的服务与其相协调,制订了《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建设标准》。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不仅方便了市民,满足了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而且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苏州图书馆“总分馆—社区分馆”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5]2011年,苏州市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之一,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3 “协作图书馆”模式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速度虽不及东部,但也努力探索寻求发展。吉林、黑龙江、甘肃、重庆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长春市图书馆2005年创立的“协作图书馆”模式。其以长春图书馆为总馆,县(市)区图书馆为分馆,街道、社区、乡村等为基层服务网点而形成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长春图书馆在全面推进总分馆制发展过程中,将区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农民夜校、农家文化大院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容纳在一个体系之中,从而促进了市、县(区)、街道(社区)、乡镇(村)图书馆的高度融合,延伸了服务领域,拓展了服务空间,提高了服务能力,为构建长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6-7]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的原因

2.1 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满足,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社会大众的热切愿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教育、文化、公共设施等不断完善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窗口,集学习、教育、娱乐、保存、传播等于一身,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可以反映一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名片”和“城市文明窗口”的提法,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2.2 社会认同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可度不高。新世纪以来,经过图书馆从业人员以及热爱图书馆人士的共同努力,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象征。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职业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与尊重,它不仅增强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更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同时,图书馆员温馨、热情、周到的服务,会让大众更加依赖图书馆,使图书馆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2.3 政府重视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加大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文化教育、公共设施等的投资。公共图书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府的倡导支持下,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应运而生,如“广东模式”、“协作图书馆”模式等。一些地区虽然最初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经过图书馆人自身的努力,最终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如“苏州模式”。“苏州模式”社区分馆建设于2006年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为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2011年,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的展开,“苏州模式”实现政府推动,不仅更好地推动了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而且也使“苏州模式”更为规模化和规范化。可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2.4 大众需求

由于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让大众体会到“身边图书馆”的便利,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公共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人性化的服务,也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最后,就是竞争带给人们的疲惫与紧张,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惬意的环境让大众放松自己,而现在图书馆打造的“市民大书房”等温馨、人性的设计,使图书馆成为市民选择放松的最佳场所之一。总之,市民对图书馆的需求与依赖,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2.5 领导能力

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除上述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领导者的能力,这里尤指总分馆建设中中心馆的一馆之长,其作为模式构建的掌舵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中心馆馆长不仅要做好与各分馆的沟通、协调,更要做好长期与近期发展规划,审时度势、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的发展,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3 现有模式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已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1 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但要努力丰富现有服务项目,以优质的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声誉,更要努力打造图书馆自己的品牌,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让市民真正体验到图书馆带来的实惠。这就需要图书馆人不断开拓、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为图书馆的未来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如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宁波图书馆的“天一讲堂”等,不仅让市民免费享受到了图书馆的服务,而且也树立了图书馆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经济原因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不能因此而墨守成规,不求发展,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通过宣传、公关等多种途径,吸引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援助,扩大资金来源,拓展图书馆的发展路径,最大化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3.2 吸引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政府的投资与政策倾斜,则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近些年,东部及沿海地区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当地公共图书馆也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案,用事实说明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与深远意义,使政府认识到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争取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投资,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

3.3 图书馆自身的“作为”

在中西部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还相对比较落后,大众很难享受到应有的、平等的图书馆服务。长久以来,经济都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图书馆应该尽力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最大化的社会化服务,运用各种手段,让社会认识、了解图书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努力营造一种“图书馆家园”的氛围,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使图书馆的发展能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3.4 培养大众的“图书馆意识”

东部沿海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培育了大众较强的图书馆意识,闲暇时间到图书馆阅读、放松,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不高,大众的图书馆意识还很薄弱,故图书馆的使用率普遍不高。中西部地区要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图书馆多元、人性化的服务,让“图书馆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总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相关政府的重视及投资,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自身要努力“作为”,不断开拓自己的服务范围,用有限的资金为图书馆创造无限的社会效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国家对文化公益事业的重视与关注,为全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公共图书馆也要借此春风,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借鉴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经验,努力寻求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1] 谈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2009-03-18].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talk-about-maslows-theory-required-levels.html.

[2]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2009-05-04].http://www.cs.com.cn/csnews/20021118/300508.asp.

[3]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9-05-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4]“广东流动图书馆揭西分馆”挂牌揭幕仪式在揭西县隆重举行.http://eweb.zslib.com.cn/com/gdldtsg/ns_detail.php?id=2196&nowmenuid=96&cpath=&catid=0.

[5] 苏州图书馆公共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苏州模式”.[2009-03-18].http://www.xcb.suzhou.gov.cn/xinxiyuan08/xxc/ 08022906ws.html.

[6]李超.长春图书馆创建的总分馆制发展模式荣获长春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03-23].http://www.lsc.org.cn/CN/News/2009-03/EnableSite_Read News1923528971236182400.html.

[7] 长春市实施“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工程.[2009-03-15].http://www.lib.cc.jl.cn/ccxztsg/dt/xztsggc.htm.

猜你喜欢
分馆服务体系苏州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文化产业(2020年15期)2020-01-02 19:07:28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8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出版人(2017年3期)2017-04-14 12:46:12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