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珊张宁
(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0)
江 珊 女,1977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信息组织与利用。
张 宁 女,1973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为全校师生提供有力的信息服务,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有了“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图书馆”之说[1]。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搜索引擎技术的精进,用户流失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图书馆的资源、环境和服务也在不断的生存竞争中得到了较大改善。尤其是大学图书馆,普遍拥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整合的免费资源,理论上仍然应该是师生们学习研究的首选之地,但通过分析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分馆近5年的读者咨询情况,我们发现实际却并非如此。为此,我们进一步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目的和对服务的了解情况
结果表明,很多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缺乏了解,往往还停留在简单的借还书层面;对数字资源的了解尤为欠缺,使用起来很盲目。同时,很多读者也已认识到这正是阻碍自己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针对图书馆使用的读者培训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每年都有针对新生的入馆培训和每周各分馆开设的90分钟专题讲座,全面介绍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以及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但是,参加培训的人数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无疑加剧了读者需求与对图书馆认知程度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图书馆的影响和竞争力,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通过目的明确、积极有效的培训手段挖掘潜在用户群,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程度,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早在1987年,Ginn DS等人就撰文建议使用各种反馈机制获取读者培训的教学案例和进度[2];Chris Atton提出以批判性思维作为读者培训的基础,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信息用户[3];Cox A[4]和 Kerns StephanieC[5]强调使用互联网和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如听众反馈系统、视频广播系统等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基本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广泛采用各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内容上主要围绕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同时也包括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常用知识,如隐私保护、法律常识等[6]。
我国也有不少针对这一工作的研究。麦淑平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在读者培训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师生制定不同培训方案等建议[7];艾春艳等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问题,建议突破现有模式,主动与读者进行多层次创新合作[8],这一点无疑对读者培训工作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在这一工作上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稳定的机制,结合了网络培训、视听讲座等若干形式。
然而,纵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研究的现状,针对扩大培训受众,提高和评估培训成效,并以此对培训工作进行全方位改进的研究尚不多见。
为了客观分析当前读者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了解读者对培训所持的态度入手,调查结果见图2。
图2 读者培训的必要性调查
结果表明,大部分读者对培训持肯定态度,但也有约1/5的读者认为参加培训没有必要或者无所谓,说明培训在内容上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对大量读者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如下情况:很多本科读者不追求高水平论文的写作,觉得搜索引擎已经足够使用;研究生、教师有较高的科研需求,但日常工作繁忙,难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培训信息;有些培训的内容或方式比较枯燥,如照本宣科的诵读图书馆规章制度,重复介绍已经十分普及的计算机检索方法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将目前读者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归结为以下4点:①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搜索引擎技术的精进,造成图书馆初级用户的流失;②培训内容枯燥,结构性和针对性不强;③宣传不到位,传播渠道少;④有限场次的培训对全校师生在时间上容易产生冲突且难以协调。
首先做好读者调研,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收集各类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遇到的问题,筛选出一些重要或有代表意义的作为讲座主题。这样保证了培训内容既能够从图书馆的目的出发,又能够站在读者立场,加强了结构性和针对性。
我们以这种方式对原有培训做了大量修改和重组,新增了一些原来没有的专题,如“找不到书,怎么办”、“图书馆的娱乐休闲之道”、“科技论文写作”等等。每场讲座结束时都进行读者访谈,根据读者反馈不断对培训的主题、内容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一种动态机制,切实满足读者的需要。
以读者调研时收集的素材为具体案例介绍图书馆的各类服务;开拓视野,大胆与搜索引擎、社会网站及其他信息机构进行比较,突出图书馆的优势,引导读者积极思考,提高其对图书馆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精神;增加现场操作和互动环节,保留一定的交流时间,让讲座气氛轻松愉快。
以全媒体理念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同时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力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体系。
传统上,图书馆主要通过门户网站和大厅宣传栏对培训进行宣传,这两种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无疑值得保留。但事实证明,光靠它们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读者不会主动关注门户网站,到馆读者也往往直奔主题,较少关注宣传栏。
在当前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培训要想做好宣传,不仅要积极考虑各种推送技术,还要走出馆外,深入校园,如到各个院系发放宣传资料;给辅导员发送电子邮件;建立由各学生团体骨干人员组成的读者QQ群等。同时,不断改进传统宣传方法。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分馆的宣传展板以前只是由工作人员简单书写的一个通知,内容是下一个讲座的主题与时间地点;现在则采取与学生团体联合制作的方式,不仅样式更加精美醒目,加强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还综合了一个学期的所有讲座专题,放置一个学期,使更多读者能够看到并安排时间。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进,参与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反馈的肯定度也有所提高。不过,与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必修课相比,人数无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究其原因,学分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如上文分析的时间、场地的限制等等。为了进一步消除这些障碍,我们提出采用“嵌入式”培训方案。
嵌入原本是IT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前,计算机只是供养在机房的庞然大物,直到微处理器出现,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微处理器使得计算机能够脱离原来的形态与通用功能,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去,从而导致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大分支:通用计算机系统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9]。迄今,嵌入式系统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手机、U盘、微波炉、电视机顶盒、汽车、ATM取款机等等,都属于嵌入式系统[10]。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史,无疑可以给我们带来借鉴和启示。“嵌入”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某些特定的功能集成到另一实用场景(系统),在用户需要时即时提供服务。这正好为我们消除图书馆读者培训的宣传、时间、场次障碍,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在高校,能够实行嵌入式培训方案的活动主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学校、院系、学生团体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②各院系老师申报的科研项目;③各院系老师开设的课程。其中,①、②两种类型我们都进行了实践。
实践1:某学院正在开展一场学习和娱乐并举的乐群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一系列非专业领域的讲座,涉及人文、社科、经济、政治、军事、礼仪等,鼓励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本学科最新动态。院系领导对该活动十分重视,已经做了大量宣传,众多学生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而本校图书馆在该领域学科方面的馆藏和信息服务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经过与活动组织者的交流,我们在该活动中插入了一场以介绍该院专业文献资源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实践2:某学院申请到一个国家973项目,并专门为此建立了学术工作组,成员包括院长、研究人员和大量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围绕项目的筹备和开展,不定期组织各种专门的学习讨论。经过交流,我们不仅安排了多次专场,向小组成员介绍相关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应用工具等,而且还获得了项目高端信息咨询的任务,深入到了学科服务层面。
以上两个案例代表了高校“嵌入式”读者培训的两种类型。第一类将图书馆培训作为一个专题嵌入到综合性主题活动中,体现了图书馆行业与社会文化、知识等众多领域的多相关性。这一特性可以作为第一种“嵌入”的理论基础,多加发掘,善加利用,能够扩大图书馆的影响。以这种方式进行“嵌入”,目的应以普及为主,内容多以图书馆的品牌和主打服务为宜,演讲方式则应轻松愉快。第二类往往有明确目标和具体任务,需要与服务对象开展持续深入的互动,不断按其研发进度开发出相应服务,及时推送到用户面前。这种方式更深刻地体现了“嵌入式”的精髓。两个案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参与人数得到高度保障,场场爆满,而且由于培训对象、目的和内容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与图书馆“节约读者的时间”理念相呼应,又与市场营销原理暗合,具有较高的实际效益,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口碑。
通过这两次实践,我们总结出开展嵌入式读者培训的几条经验:①平时要多关注学校、院系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培训找寻可嵌入的主体;②建立各种渠道收集并定期分析汇总读者反馈,不断组织和改进培训内容;③根据特定学科、特定目的(如科研、学习、休闲等)确定讲座主题,做好知识储备;④与主办方进行交流时必须提供具体方案,以便对方明确我们的目的,落实“嵌入”过程。在确定了读者培训的必要性后,就应该开拓思路,放手去做,采取传统与新型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资源进行各个层次的整合,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读者需求。
传播领域已发展到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体和渠道均呈现整合态势。报业、出版、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开拓新媒体业务,全方位、多渠道、跨时空地传播自己的信息和理念。多渠道融合的推广模式是大势所趋,内容依然是决胜的关键[11]。图书馆的各类服务也应思索并实践这种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嵌入式读者培训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在改良和融合各种宣传渠道,打造自己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载体的各类资源,细化信息粒度,更大程度地精炼内容,为图书馆展示和推广自己迈出了积极一步,也为进一步的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武金渭,许淳熙.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办不成一流的大学——试论高校图书馆与学校发展的关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3):9-11.
[2] Ginn D S,Pinkowski P E,Tylman W T.Evolution of an end-user training program[J].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1987(2):117-121.
[3] Chris A.Using critical thinking as a basis for library us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4(56):310-313.
[4] Cox A.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for library user education:a review article[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97(1):39-43.
[5] Kerns S C.Technological tools for library user education:one library’s experience.[J].Medical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2007(3):105-114.
[6] Free Training!Webinars Week of April 18-22,2011|Library Developments[Z].2012:2012.
[7] 麦淑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高读者培训工作质量的新思路[J].图书馆学研究,2008(9):99-100.
[8] 艾春艳,游越,刘素清.读者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模式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0-72.
[9] 何立民.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发展历史[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1):6-8.
[10] 张玢,孟开元,田泽.嵌入式系统定义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6-8.
[11] 清华教授尹鸿: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更具价值_CCTV.com_中国中央电视台[Z].201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