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2)
郭彩峰 女,硕士,馆员。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影响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国外关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资源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涉及到了图书馆的诸多方面。Lizanne Payn全面调查了北美的学院和大学图书馆的分布、馆藏资源、存储设备以及存储空间,探索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图书馆存储空间紧张的解决方法[1]。美国的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Research Libraries)每年都对其成员馆的馆藏资源数量、费用支出、馆员、总借出数和总需求数等各项指标进行调查,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国内近年来对研究型图书馆资源的研究也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和整体性的调查研究。如张丽霞研究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职能[2];徐虹等就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培养做了探讨[3];陈超群提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建立信息共享空间[4]。笔者以《2010中国大学评价》列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调查和电话咨询的方法,对其中一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状况、资源利用情况、图书馆服务、现代化设备、人力资源状况等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存在状况、服务水平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优化资源、提升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策略。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研究型大学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全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服务于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资源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呈现明显的学术化。由于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工作是在多学科领域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将成果进一步应用于实践,所以师生普遍较关注新知识的增长及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新发展、新突破,这种高质量的用户群体造就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性特征。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必须不断丰富信息资源、研究用户需求及图书馆自身资源结构,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项目,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研究型大学的读者层次普遍较高,他们对信息资源的专业性、前沿性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对图书馆的依赖不仅仅是查阅和工作相关的文献资料,更主要的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因此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主要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化发掘来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以读者为导向从资源、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手段和服务效率方面优化组合,建立集成化的知识信息服务体系。
特色是一个图书馆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长期实践积累而成的、独特的、优秀的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特色是一个图书馆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包括馆藏特色、服务特色、学科特色等等。这些特色要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要有针对性、可利用性,要紧密围绕学校的学科设置,尤其是重点学科、尖端学科的设置来建设馆藏资源,并形成一些特色数据库。如上海交大图书馆的“机器人信息数据库”;天津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建筑文化特色资源”;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清华特色资源”等。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要求图书馆能快速、便捷、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资源,使他们可以通过个人网页、学科门户等迅速搜集到所需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非常必要。目前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大都已走向数字化。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大学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等都显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它既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研究型大学对信息资源的必然需求。
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馆的各方面总体状况。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其比例、学科结构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图书馆利用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总量增长迅速,研究型大学更是加大了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表1为研究型大学排行榜上排名前10位的大学图书馆资源状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的学术排名与图书馆资源状况是相关的。就传统资源数量而言,北京大学的馆藏量较高,达800万册,2010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被授予“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大图书馆和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量相对较少,这反映了大学的学科类型特征对其图书馆馆藏理念和资源收集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来讲理工类院校专业文献以图书、论文集和期刊为主,文献更新速度快,因此清华、上海交大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图书馆馆藏量较综合性大学的少。
表1 10大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统计
据调查,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大多由多个分馆组成,馆舍水平的提升为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馆大多以中心馆为主,专业馆为辅。主体馆藏的资源为全校读者服务,学科齐全,而更为专业的资源由各个分馆(部分为院系图书馆)来收藏,中心馆和专业馆相辅相成,使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由总馆、30余个分馆组成,2009年还建成了国内首例远程储存图书馆,面积近5000平米;有些大学图书馆的各分馆之间馆藏基本并行,如浙江大学图书馆的5座馆舍,其藏书及服务对象各有侧重,并根据学校校区设置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之一。“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各馆自报的数据表明:36所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中每个馆都拥有多台服务器,其中浙江大学图书馆167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25台;清华大学图书馆114台;北京大学图书馆88台;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82台。服务器的存储容量也不断扩大,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达到7万GB。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明显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设备成本、维护成本、运行成本和人员成本的增加。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各图书馆分别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服务外包、服务整合和虚拟化技术等,以此来控制服务器总体成本。
图书馆规模扩大后,诸多图书馆都在走特色化道路。特色化包含了馆藏特色和服务特色两方面。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博客——“图书馆视界”[5],目前有12个学科直接用新浪的博客平台与读者互动,内容非常丰富;图书馆还把网上北大师生的博文分主题重新整理成“北大博文”,成为图书馆的又一个特色资源。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了“学科服务平台”,与其原来的学科博客一起,成为为图书馆打造的学科服务特色。清华大学图书馆收集整理了分散在不同网络平台中的RSS地址[6],经过汇集整理后集中发布。目前已汇总23639种学术期刊的RSS地址,并提供“清华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RSS订阅服务”。清华大学等图书馆还推出了“手机图书馆”,在人人网上成立了第一个图书馆俱乐部——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目前已有近7000人申请成为俱乐部会员,其中本校学生占到40%。这些大学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学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实质是通过宣传、推荐和提供书刊,传递科学情报和文化知识,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服务工作,尽一切可能方便读者利用,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清华大学图书馆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图书馆数字资源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馆内各类资源快捷方便的“一站式”检索,电子资源远程访问系统使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方便地访问电子资源。2009年清华大学读者访问图书馆网站707万次,馆藏查询1123.75万次,通过学术信息资源门户访问电子资源325万次,登录校外访问系统使用电子资源451.41万人次。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旺盛需求反映了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浙江大学图书馆引进国外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系统Horizon,为读者开展新书目电邮服务、新到期刊即时邮件通知服务、E-mail图书催还服务、新刊目次推送服务等。近几年浙江大学图书馆年图书流通量均超过200万册,每天访问图书馆网站的用户量达6000多人次。武汉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是Aleph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2009年全年接待读者266万人次,借还图书192万余册次,图书馆网站首页访问量达586万人次,订购的各类数据库访问量达467万次。目前,这些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均实现了一站式检索,大大提高了读者检索信息的效率,方便了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资源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各图书馆的资源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资源购置量明显增加。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校资源购置趋同性较大,尤其是中外文电子资源,几乎每个图书馆都订购了知网、万方、维普、Springer、Elsevier等中外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耗资巨大,仅Elsevier每年14%的涨幅已让许多高校不堪重负,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的源头,图书馆要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费,使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与读者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图书馆不仅要在文献数量上想方设法满足学校各项教学与科研活动,而且还应注意保障文献资源的学术性、研究性及资源质量。图书馆要研究本校有哪些重点科研项目、课题;有哪些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了解学术研究人员对图书馆的特殊信息需求。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建设好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国内早在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就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其他高校也陆续推行,各高校的实践证明,学科馆员制度使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得以较为充分的揭示和有效的利用。学科馆员可以针对具体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为用户或课题组建立专门的“系统”界面,如提供动态的量身定做的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新闻服务,开发信息服务系统的个人化处理功能等,并将个性化界面和用户利用的其他服务集成起来,形成用户的“个人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加强馆际之间以及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资源产生更多的实际效应。事实证明,合作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手段。馆际之间的合作目前已有些地区初具规模,如湖南省2010年建立了“高等学校数字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将湖南省区域内各学校图书馆的各种中外文文献整合于同一平台上,统一检索。这样既能扩大各个图书馆馆藏的使用范围,又能缓解经费紧缺的压力。高校图书馆也应该转变观念,加强与社会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同当地社区、社会团体、新闻媒体、政府等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及经费保障,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实施高质量的图书馆资源共享,这同时也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1] Payne,Lizanne.Library Storage Facilities and the Future of Print Collections North America. http://www.oclc.org/research/publications/library/2007/2007-01.
[2] 张丽霞.基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服务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1):99-102.
[3] 徐虹,赵洪波,孙晓玲.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情报科学,2006(7):986-989.
[4] 陈超群.信息共享空间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J].现代情报,2007(9):186-188.
[5] 图书馆视界.[2011-04-20].http://blog.sina.com.cn/pkulibvision.
[6] RSS 订阅服务.[2011-04-20].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R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