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信息技术平台,助推网络校本教研进程

2012-02-15 13:20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向阳小学武连俊
天津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困生校本教研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向阳小学 武连俊

网络校本教研指在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为常规形态校本教研的运作空间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开放性地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可将日常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进行源源不断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使教研活动得以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架设信息技术平台,助推网络校本教研进程”的校本教研思路,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学习修炼的平台

1.完善的硬件设备与丰富的校园网络平台是网络校本教研的基础。

采用教育网和网通宽带共享的介入模式,双线路介入确保教师上网稳定,校园内设立单独的网络主控室,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架构,并配有路由器以及服务器专用的UPS 稳压电源,学校内部各个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网点介入,从而确保24 小时正常上网。此外,校内网络主控室共配有3 台专用web 服务器、1 台基于ubuntu-server 系统下的moodle 服务器、1 台专用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并在此服务器的基础上搭建了向阳小学信息化网络平台,其中包括向阳小学教育网、向阳小学Moodle 平台、向阳小学blog 平台、向阳小学网络存储系统、向阳小学多媒体预约系统、向阳小学VOD 点播系统、向阳资源库、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多个网络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从基础上保证了网络校本教研的运行。

2.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学校研究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如网络教研管理制度、教师网络学习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是简单形成条款,而是在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和举措。

制定“四定四有”的培训制度,保证培训效果。“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有效果。学校网管每周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培训。管理上做到培训方式“五级联动”,学习时间“两定一活”,学习内容“一博两专”。管理上做到灵活学习形式、时间与内容“一博两专”。“五级联动”即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培训,学校通识培训,学科组业务培训学习,教研组课标、课题、专题学习,教师自学,保证学习的全员化。“两定一活”即除周一、周四两节课后的固定时间外,由教研组、教师个人利用课余时间灵活掌握,确保学习的全程化。“一博两专”,“一博”即上级有关专业文件政策,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网络、杂志先进信息、前沿理论。“两专”一是学校教学重点、课题研究的专业理论,由学校、课题组成员选取内容;二是结合区教育局信息技术工程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学习。

3.灵活的学习形式是网络校本教研取得成效的依托。

倡导教师网上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典型课例,我们尝试了两种网络学习模式:一是走近专家。在网上搜集他们典型的事迹、教学实录,带领教师学习、探讨。二是理论引领。在校园网“学校教学”板块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教学中易发问题,定期更换,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校本教研的合作交流

1. 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级教研的形式。

(1)利用信息网络,“六课同竞”

结合教学月活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学段组牵头进行“六课同竞”。学校的四个教研组间周统一活动,每个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教研组长。学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活动步骤分五步:网上同备课(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网上共研);办公室同说课(介绍设计思路);电教室同上课(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互相听课);博客群同评课、议课(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上课教师答疑);博客论坛反思(个人、集体反思)。教研组按照预先要求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博客交流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模式。

(2)利用信息网络,个案共析

学校网络教研按照理论储备、个案解析、交流评析、教学反思、学习借鉴、互动互补的程序开展个案共析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使之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不仅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还感知到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获得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评价。

2. 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际教研形式。

合作与交流不是局限于校内,而是要走向社会、进入生活。“手拉手”互动是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活动,信息网络技术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我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传输,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手拉手”互动博客,使学习交流立体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常规教研学习网络化,预约教研常态化,丰富校际交流互动的形式,增强教师利用网络的意识能力,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校本专题研究职能

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改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要完成这些目标,“聚焦问题”、“聚焦课堂”是关键所在。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问题,解决疑难。

我们聚焦问题,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转化“暂困生”工作整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优质教育的切入点。

(1)开发电子校本课程,网络人文助困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文化底蕴,为“暂困生”创造“转困脱困”的良好环境氛围,限于纸质图书的数量少、内容单、借阅繁的缺点,我们开发了学生电子书库,选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三百句》、《学唐诗》等读本,从中外人文经典读物中精选近百部儿童文学名著,每周三、周五两次向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开展诵读积累活动。目的是:第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提高学校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转困”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二,通过经常性的诵读,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兴趣的培养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来,激发自觉“转困”的动力。第三,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气质,陶冶他们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人格,为“暂困生”“转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功能,科学、正确上网的意识与技能。学生诵于口,成于心,励其志,导其行,校园内书声朗朗。经过一段时间,各年级的学生分别有了不同程度的积累,“暂困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转变,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为学校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设“转困”博客,网络“助研析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我们把“师德建设月”、“生命教育课题研究”与““暂困生”转化”相结合,以师德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子”为切入点,有35 名教师与“暂困生”结成对子,并签立帮扶责任状。他们在生活上关心,解决疑难热心,了解情况细心,面对反复耐心。通过师生结对子,让“暂困生”重新找回失落的学习动力,分级目标的制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让“转困”工作专题化,充分发挥网络博客对教研助教、助学、助研、助管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交流、互动、共享,我们在校园网站开辟了“转困”随笔专栏,让每位教师注册博客,确定了学科组、学段组的“转困”研究专题,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矫正,智力潜能开发,激励评价方式,个性作业布置,课堂分层教学激趣等几方面开展研究。教师结合本学科、学段专题,结合帮扶“暂困生”的实际情况,每周撰写一篇“转困”心得上传网站。一是提高了教师“转困”的关注度;二是集腋成裘,从细节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形成详实的案例,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提升;三是锻炼了教师的网络使用技巧;四是丰富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形式,促成“实践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提升”“转困”格局的形成。具体操作是,每位教师与一名“暂困生”结成帮扶对子,教师每周在专栏中发帖,记述自己的心得、方法、困惑及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问题,商定策略。定期举办网络“转困”论坛,把一学期的周记录按时间整理,根据进展与阶段反思,总结归纳学期“转困”总结,形成完整案例,放到学校网站上,丰富了资料,展示了技巧,交流了心得,研讨了策略,分享了成果。

(3)开设专题论坛,网络“兴研转困”

课堂教学是“转困”的主渠道,“低负高效”课堂教学的创建为“转困”注入了新的活力。结合“三生”建设论坛,学校先后举办“探索新模式,打造新课堂”、“培养学生习惯,提高课堂效益”的转化“暂困生”学校网络论坛活动,着力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暂困生”转化的新策略、新举措。论坛每月举办一次,以“备、上、听、说、评、议”六种训练为活动内容,教师以“三精”、“三生”为基准,挖掘自身教学特点,努力诠释个人特色,诠释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内涵。活动本着交流、互动、共享、提高的原则,深化了干部教师对“三生”建设的理解,总结了经验,交流了成果,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校本教研中,每位教师都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都是活动的主人,通过同伴间彼此听课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一种比较先进的课堂研究平台——视频案例研究。每学年对每位教师的精讲课、公开课统一录播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教师随时浏览,或带着问题进行网上“课例回放”。这几种听课模式,既尊重了听课者,又符合教师身心发展规律,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研究活动有目标、有内容地开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困生校本教研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家困生的积极品质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德困源于心困
——小学德困生现象及心理辅导策略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如何转化品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