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 嵘
结识陈静早在十多年前,那时她是河东区大桥道小学青年数学教师,1988 年参加工作后,在教学师傅的指导帮助下,为师不久陈静即取得了一些成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后来听说陈静成为学校的副校长、校长,2004 年调到河东区教育中心,担任小幼教研主任、中心副主任工作。再次见面,感觉陈静依旧年轻,明亮的眼睛,目光中透着自信和淡定,谈话中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满怀热情,分析问题则更加理性和全面,在教研工作、小学数学教学上有许多真知灼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谦虚,她反复强调自己多年来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专业发展上的成长与进步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培养,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
2000 年,河东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为河东区教育中心,下设教研室、科研室和培训处等部门,十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三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逐渐完善。2004 年,陈静调到教育中心担任小幼教研主任,因为是从学校成长起来的干部,陈静知道学校的教研需求,知道怎样的教研工作效率高,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她对下校教研活动进行了改革:一是把整日下校活动改为半日,快节奏,提高效率;二是要求教研员早晨7:50 到校,全体教研员列队,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参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等,尽可能多地融入学校生活中,了解情况;三是教育中心教研员下校教研前,要主动和教育局其他科室进行沟通,整合安排,发挥团队作用,减轻学校负担。这些举措的实施树立了教研队伍新形象,教研团队增强了凝聚力。在现代化学校达标检查中,陈静带领教研员们和局督导室、小学科的领导一起到区所属的所有小学进行专访,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专项调研。下校教研时,陈静还按学校需求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教学辅导,培养指导了多名青年教师的近百节(次)课参加市级及其以上教学评比获奖。
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教研文化,提升教育研究水平,这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教研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围绕全面提升河东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总目标,河东区教育局把教研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优先突破的位置,教研被视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抓手,局领导的工作精力向教研倾斜,定期听取教育中心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陈静也在工作实践中研究着、思考着、探索着,本着“学生是教学与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追寻“基于问题,改进策略,促进专业发展”的教研发展之路,构建“两环三段四步五提”教学模式,形成了“三位一体”区域教研特色。他们的教研工作从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立足本区、本职、本岗,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将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同层面的“三位一体”,教研是教师主要的专业存在,是科研、培训的重要载体和生成点;科研是教研和培训的高位把握,能开掘教研的深度,提升培训的高度;培训是教学与研究实施的策略和手段,能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提高“教”与“研”的质量,三者互补互促,共赢共好,使教学、教研、科研的研究内容形成三位一体,而每位教研员都身兼数职,既是教研员,又是课题承担人和培训教师,在职能上形成三位一体。
经过一番实践探索后,陈静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入,她总结道:“‘三位一体’区域教研,强调教师对问题的关注、教师的参与、已有经验的利用和提升,遵循确立课题—制定计划—组织教研—总结反思的基本流程,校本教研是基础,区域教研是重点。个体研修、个体实践、个体反思、个体成果融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研究成果之中,教研员和教师携手走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之路上,在备、上、听、评等基础性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科研拉动、师训服务、教研落实’的理念,三方合力,形成一体,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均衡。‘三位一体’区域教研模式能发挥区域教育中心专业支持作用,大面积推进校本研训,有效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陈静常常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况,那时,学校里年轻教师少,老教师倾力指导和帮助,自己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老教师耐心解答,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但当时的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较少。现在学校里年轻教师多,学历高,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性强,有问题可以自己上网查信息或挖掘其他的资源,问的少,经验不足。对当今的青年教师,观察、跟踪、指导更为复杂,教研员不仅要关注他们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要了解教师。陈静指出:现在的教研工作和以前的任务不同,教科书也不是一成不变,教研员工作要求对教科书要学得好、学得透、学得深、学得宽、学得高,要像青年教师面对学生的感觉体会教学、体会教材呈现的内容,所以,教研工作的重心要下移,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提升学校的经验、解决学校的问题,同时,还要带着教师做研究。河东教育中心在教研工作中,把教师分层,由师傅带徒弟,过程是领导知情、教研员操作、教师体现、学生反馈。
“三位一体”区域教研模式的研究,提升了教研员的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研员,开展有文化的教研工作”已成为河东区小幼教研员们的共识。教研部门的职能是研究、指导和服务。那么,教研员的研究如何能站得高、看得远,给教师以指导呢?陈静进行了分析:尽管信息社会资源很丰厚,但教研员只靠一个人闷头研究不行,每个教研员更要担当起学科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补充教学能量的要求非常迫切,而作为培训者的教研员自己也是需要“营养”补给的,要使教研员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流动之水更加充沛、源源不断,就要向书本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甚至走出去,毕竟看到的体会更深。教研员还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和教师、同行、专家的交流获得更多的养料。除学习国内的经验外,也要了解国外的信息。陈静出国学访回来,带了重重的行李,里面放的不是女士喜爱的服装和化妆品,而是参观学校的教学资料,供教研员们学习参考。
陈静认为教研员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不研究就无法指导,更谈不上优质服务。有了好的教研员,才会有好的学科教师队伍,才能有学生较高的学习水平。教研员往往负责一个学科的一个学段,每个教研员面对二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深入课堂做研究。教研员还要有自己的研究队伍,除了必须有的教研中心组外,还要有与其他区县教研员间的相互促进,开放包容、互相交流才能获得更多。在“三位一体”的区域教研中,教研员不再只做教研,还承担培训授课、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教研员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复合型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河东区教育中心的教研活动展示不仅包括同学科的交流,也包括跨学科交流,参加这些教研展示活动后大家感触颇多。教研员说,我们必须要有提升,踏实工作干出成绩,“对得起老师的追寻、学校的期待、学生的需要”。
年轻的教师们往往有自己的博客和博客群,为了促进交流,河东区教育中心小学和学前教育16 名教研员建立了博客,建立了公共邮箱,教研员陈述教研安排和构思依据,请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评析,谈观点、举实例、作分析、释疑惑,肯定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同伴对话实现互利双赢,具有实效,并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陈静觉得教研工作是个良心活儿,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工作忙碌有序且有价值是她思考的课题,她以崭新的理念、饱满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卓越的实践成果诠释着自己对教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在教研团队中传递着正能量。
尽管工作任务重,陈静也一直没有丢掉她的老本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她深有感触和体会。
有人说创新是教育智慧的目标;也有人说,返璞归真是教育智慧,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无声的动作就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深度理解,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修养、教育机智、教育艺术以及知识学养等内容。”经过学习、反复实践并得益于多方指导,陈静把“善学明理、深思力行”作为自己追求并期望拥有的教育智慧。
在读写数的时候,我们一向强调四位一级,但现实生活中,像银行计数,像一本书的字数大约110 千字等,还有信息技术中的计数,都是三位一级,四位一级计数法是我们的传统,必须保持,而三位一级是国际惯例,也应该让学生掌握,两种方法并存是必然趋势。这说明,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一种智慧。而周密细致的分析也是一种智慧。教师执教认识乘法,“谁能一口气报出25 个4 相加的算式?”“4+4+4+4+…”一个学生开始报算式。教师打断,“你不觉得这样麻烦吗?”学生说“不麻烦!”教师无奈,只得进一步引导:“如果把25 个4 写在一起,你们觉得怎么样?”答:“很长,很好玩。”“难道你们还不觉得很麻烦吗?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来讲,一口气说出25 个4 相加的算式是一种挑战,他们有兴趣甚至有信心完成任务。再者,七八岁的孩子对麻不麻烦和累不累不会有成人那么深刻的体验,“很长、很好玩”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和体验是直观和具体的。如果教师稍作等待,让学生继续报算式,等他不清楚报了几个4 相加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这时引出乘法教学会水到渠成。这说明,耐心等待是一种智慧。而教学中的机智勇敢抉择也是一种智慧。陈静认为教师要善学明理,把丰富的教学思想变成智慧。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就应深思力行,用更高的智慧创造教学。
如何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陈静总结、提炼了三点思考成果:首先,要架构生活数学与“内行”数学之间的立交桥。我们强调生活数学,生活数学情景化,让学生把数学联系到其他领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可过于强调生活情境,课程内容就有可能趋于次要,教师不能用降低学生学业水平的代价来换取愉快学习,这也会损害学生学习的自主动机。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恰恰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数学素材,架构生活数学与“内行”数学之间的立交桥。其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组成,基本观点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并列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的内在联系,我们应以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去创造学生“听得深入,学得和谐,记得牢固,用得自然”的课堂,为学生架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才智的立交桥。再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将九年看作一个整体,教师要有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和把握小学知识体系,也要对中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训练角度有所了解,站在九年连续学习的高度,对待当下承担的学段教学任务,每一节课既注重知识的高度,又有意拓展知识的宽度,同时注意知识点处理的精度,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学生进入中学后,正确组织记忆过程,加强思维强度,开拓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做必要的铺垫,架构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立交桥。
陈静说:“我在寻求教育智慧中学会成长,也应该在拥有教育智慧中不断进步。我会用深思熟虑能扬长避短、内省自知可有进退的淡定,用经历过后的理智、潜心研修的从容,用‘善学明理、深思力行’的教育智慧去创造智慧的小学数学教育。”
“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陈静说她相信这句话,所以,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教24 年来,她坚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十余项,1995 年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2003 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她在研究中前行,于前行中思考。其实,教育工作也是一种积累,积累经验、学识和智慧;应是一种成长,生命的绽放,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发现、理解、建构、创生,然后,静待花开……
链接:陈静,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副主任,市级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期学员,天津市中小学“265 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模块授课教师。曾获得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分子、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杰出青年、天津市优秀知识分子和河东区首届名师等荣誉称号。在天津市第七届双优课评比活动中,所指导的教师获一等奖,她本人获数学学科指导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