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明
关于示范院校的建设
——示范院校如何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
□杨黎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国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教职成[2010]9号文件也指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并提出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等项重点任务。
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示范院校如何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
示范院校示范什么?这是示范院校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就是示范院校努力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没有明显的优势,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一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合就读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基本不首选职业教育,以前城市的孩子是这样的,现在农村的孩子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很显然,作为职业教育排头兵的示范院校,拥有相对最好的教学理念,相对最好的专业师资队伍,相对最好的专业教学经验,相对最好的专业教学场所,相对最好的专业教学设备,还有相对最好的生源质量,理应率先把解决这两大难题作为己任,给其他的相关职业院校作出榜样。如果职业教育的示范院校对此也无能为力的话,那么要其他职业院校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就更不可能了。当前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内容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等项目上。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又可细分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又可细分为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又可细分为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聘请行业专家,社会服务等方面。这些内容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这些示范内容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些示范内容都是为示范院校的毕业生拥有高质量的就业服务的,都是为示范院校的品牌建设服务的。
如何评价示范院校?这是示范院校建设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评价和检验示范院校的指标体系也应围绕着就业质量和吸引力来设计。
下面是某一示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点:1.预期目标:培养专业骨干教师3名。验收要点:到国内外职业院校(机构)交流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每人主持开展1门优质课程建设;参与校级科研课题1项;提升或拓展职业资格证书。2.预期目标:培养“双师”型教师3名。验收要点:提升或拓展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践时间2个月,到其他职业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参与优质课程建设。3.预期目标:培养青年教师4名。验收要点:企业实践1个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4.预期目标:聘用企业的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启动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创建人才出入库管理机制等管理制度,搭建校企人才资源管理平台。验收要点:聘用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的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10人为兼职教师,授课不少于100学时/年,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等等。客观地说,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紧扣主题的,也是可检验的,但总感觉不够踏实。因为即使全部都实现了预期目标和达到了验收要求,并不一定意味着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两大难题。因为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还有很多隐性的要求,比如,学科带头人自身,专业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所处的文化环境等等。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同样的问题,预期目标和验收要点:组建以国家级、省市级名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均为本科学历或以上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或以上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全体专业教师都有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显然后者的要求要比前者来得更高,实现起来更难,更能代表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其他预期目标和验收要点如:在本地区该示范院校的重点专业是学生首选的专业,重点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同类院校专业的30-50%,至少有10-15所职业院校使用示范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至少有5个以上的国际合作伙伴,等等。只有这样,示范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