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口译教学设计*
刘建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以国家精品课程《商务现场口译》为例,借助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理论,从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口译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课程标准。
ARCS模型;学习动机;口译;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于2005年开设《商务现场口译》课程,在全国率先将口译课程纳入高职常规外语教学。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理论总结、教材编写、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全国许多兄弟院校同行的关注。
然而,在开课之初,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惑。许多同行甚至质疑是否有必要在高职阶段开设口译课。但是,该课程教学团队没有放弃努力。他们通过问卷以及访谈,掌握了高职学生口译学习动机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借助ARCS动机模型理论,课程组教师对口译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最终,他们走出了困境,成功地将该课程建设成了一门国家精品课程。
为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辐射效应,笔者对改革后的《商务现场口译》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口译教学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方面的设计思路,并拟从课程标准层面分析ARCS模型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 (John M.Keller)认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力(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 (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很好地诠释了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即:首先,要引起学习者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其次,要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本人密切相关;再次,要让他觉得自己有信心做好此事;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学实践表明,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独立思考,很少受外界干扰。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引起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长期兴趣和持续关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有很多。一般而言,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料、同班学生的现场表演、任课教师的示范与提问等,都能比较容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起来。因此,在设计口译课堂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材料的立体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切勿采用“满堂灌”或者“满堂练”等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应该既有教师讲解和示范,也有学生表演和讨论,还有现场视频与案例分析,把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
切身性指的是学习内容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力的源泉。现在的学生往往追求功利和实用,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往往会有自己的选择。在学习之前,他们当中许多人总要弄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材料。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帮助他们实现未来工作或生活的重要目标,他们的学习动力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要知晓学生的学习目标,充分考虑所选内容与学生未来目标的关联度。事实上,口译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与选取的材料密切相关。据调查,很多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最终失去对口译的兴趣,大部分是因为教师选取的素材要么难度太大,要么与学生的未来关系太远。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一本教材,而应结合本班学生以及当地的实际选取合适的材料,而不是一些非常宽泛甚至让人感觉遥远、一辈子也用不上、碰不到的内容。如果教师选取的材料瞄准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未来密切相关,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除了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产生切身性外,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并产生了切身性,他们也可能放弃学习。每个人都渴望学有所成,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时,他们就会觉得成功无望而感到沮丧,最终选择放弃。可见,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预期,考虑选材的难度和教学的循序性。对于口译课程而言,很多学生刚开始往往觉得好奇而兴趣盎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想办法让这种兴趣和好奇心长期延续下去。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有信心学下去并且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材料选取上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真实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降低难度,对材料进行改编,循序渐进,让学生觉得自己可以掌握。
信心是保持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感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因。如果行为的后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学生便会感到满足,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对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属成长需要,是人类最高级别的需求,将一直推动人去从事满足自我的行为。每个学生天生就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教师的任务是要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满意度设计纳入其中,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情景口译,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教学后期,还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和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或组织学生参加口译大赛以及口译证书考试,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口译教学实践表明,ARCS动机模型的应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口译学习动机,帮助教学团队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相关课程标准。《商务现场口译》课程团队在制定该课程的相关标准时,以满足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
第一,教学目标务实,瞄准学生切身需求。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水平、地方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等因素,确定了以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汉语和英语水平,为毕业后从事接待、陪同、洽谈等涉外商务口译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这样的目标让人觉得切身实在,不会遥不可及。该目标是基于以下两点实情制定的:第一,学生入校时的成绩普遍较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第二,深圳需要大量的能承担接待和陪同任务的基础口译人才。
第二,内容设置科学,使学生重拾信心。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课程组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理念的3P商务口译课程设计模式,将课程教学划分为职业训导 (Professional Training)、项目模拟(Projects Simulation)以及顶岗实习(Practical Work)三个层次。在职业训导阶段,依据口译的工作过程逐一开展听辨、记忆、笔记、表达、协调等口译技能训练;在项目模拟和顶岗实习阶段,依据商务口译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接待、推介、会谈、合作、拓展等项目教学和实践。每个层次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系,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单元素材取自学员未来可能涉足的岗位。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科学系统,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有收获,能学好。
第三,教学条件优越,聚合学生注意力。本课程将职业训导安排在配备先进翻译训练系统的语言实验室,项目模拟则安排在具有仿真效果的商务口译实训室进行,顶岗实习则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另外,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持有翻译资格证书或具备“双师”素质。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课程网站和语料库,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有如此优越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学生不由自主地会觉得骄傲和自豪,其注意力以及自信心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四,教学方法得当,铺就学生成功之路。依据循序渐进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将职业训导课堂分为技能准备(Preparation)、技能讲解(Presentation)和技能练习(Practice)三个教学环节;在项目模拟和顶岗实习阶段,按照项目准备(Preparing)、项目实施(Performing)和项目总结(Packaging)等三个阶段依次组织教学和训练。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示范、小组模拟、观摩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第五,考核方式多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平时,教师建立学生平时成绩档案,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小组模拟、平时测试、校外实践等表现。在期末考试中,采用现场翻译和小组模拟的形式考核,并邀请业界同行、外籍专家与主讲教师一同担任考官,既考查学生的实际口译水平,又考查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考核形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临时抱佛脚”与抄袭等不正之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认为,口译是一个“金领”职业,能结交达官显贵(nice people to meet)、参观风景名胜 (nice places to visit)、品尝美味佳肴(nice food to eat)以及赚取丰厚报酬(nice money to get)。口译的实用性往往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兴趣盎然。但是,最初的兴趣和好奇不足以支撑学生持久地进行口译这种难度较高的学习实践活动。学好口译,学生除了需要扎实的双语基础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记忆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口译技巧。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训练过程。不少学生中途会放弃。笔者认为,要使学生保持持久稳定的口译学习兴趣,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并在具体的教学和训练中加以落实。
[1]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马良诚.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建珠.基于工学结合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刘建珠(1974—),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口笔译。
2010年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中国高职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GWYJYJJ2010A41)
G712
A
1672-5727(2012)06-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