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岳海 杜雪莲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娄岳海 杜雪莲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东风,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依托产学合作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大力开展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携手育人,旨在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制造业培养懂工艺、会操作、具备工艺实施能力和数控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一本位的回归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全面推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年来,借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东风,我院遵循“满足需求、贴近专业、稳定基地、全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产学合作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浙江省制造业的特征是块状经济明显,各地围绕特定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产业形态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对分散在全省各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实习的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院机械工程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利用遍布全省的校友资源、校友企业,先后设立了“产学合作滨江工作站”、“产学合作衢州工作站”、“产学合作绍兴工作站”、“产学合作台州工作站”、“产学合作富阳工作站”、“产学合作桐庐工作站”、“产学合作临安工作站”,并制定了“产学合作区域工作站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工作站挂靠在当地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成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建立了一个窗口,使学生在对企业的选择上不再盲目,顶岗实习真正有了依托;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和学生,更放心地接纳我校毕业生;三是为院校提供了一个“哨所”,学校能够借此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大量开发实习基地,从而获得更多的顶岗实习岗位,解决多个专业大批量学生的顶岗实习难题。三年来,依托院校15个产学合作工作站,利用教师下企业调研、学生下企业实习、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途径,不断加强了与本省企业的合作,我院在原有的1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106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8家合作企业。其中,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机公司、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台州新立模塑有限公司等更是成为我院的紧密型合作伙伴,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机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联动,四方受益。
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的核心就是要密切校企合作,为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开辟新的教学实践途径,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搭建桥梁。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7~8月,我院机制0511班、数控0511班96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2008年5~8月、2009年5~8月、2010年5~8月,我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8级共1542名学生下企业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学生顶岗实习总结提纲和考核标准,完善和充实了学生《实习手册》内容,加强了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组建了由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四方参与的产学研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指导下的校院二级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产学合作办公室;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实行校企双元的“双导师制”——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定期指导、辅导;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实习成绩。三年来,我们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边完善,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采用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学生下厂实习与单一企业安置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并总结出了“企业学院”、“区域集中、企业分散”、“企业集中、岗位轮换”、“半工半读”等主要实践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模式的全面运行,促进了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参与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使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贴合,我院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聘请了35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作为校外专家,参与机制和数控专业的专业群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67名兼职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又壮大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师资结构,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 “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我院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有:《数控切削加工》(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冲压模具工艺及设备》(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夹具应用技术》(2005年省精品课程)、《机械加工工艺与实施》(2007年省精品课程)、《机械CAD综合实训》(2008年省精品课程)、《机械基础综合实训》(2009年省精品课程)、《零件三维建模与制造》(2010年省精品课程)等,重点专业主干课程有:《传动轴制造》、《主轴制造》、《箱体制造》、《异形件制造》(2010年省精品课程),共同编撰的特色教材有:《CAPP技术与实施》、《机械装置拆装测绘实训》、《Principl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C Machine Tools(现代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数控高速加工与工艺》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极大地丰富了机制专业及专业群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来自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涵,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无缝”链接。
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学校教师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我院教师在各项政策鼓励下,积极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联合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过去三年中,我院教师成功申报立项省科技厅纵向课题5项,杭州市科技局项目3项,衢州市科技局项目1项,累计课题经费106万元;申报省级工业新产品5项;与1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横向课题17项,实际到位金额408万元;三年来,我院教师共申报专利14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
继续为企业及社会开展职业培训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我院继续坚持“挖掘优势资源潜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建设人才结构,打造特色公众品牌”的指导思想,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本着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长期坚持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企业分享学校资源优势。机制专业开发制定了机械制造工艺师标准 (该标准于2010年经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立项),编制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鉴定点、培训教材、试题库,为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工艺师职称评审创造了条件。在浙江省率先开展了针对企业在岗职工的“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面向企业定向招生,教学点设在企业,校企共同制定针对企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管理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与技师证书。2007年在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试行,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将“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广到全省21所高职院校,为浙江省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校内实训室开展培训工作方面,我院过去三年中先后完成了4个班级、200名学生、约计220学时的夹具实训,完成了2个班级、约120课时的机床实训任务;完成了4个班级、约200人的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现场教学,开展了1450人次的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钳工等种类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了100人次的ATC技能考证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和各类职业培训,真正做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不但给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岗位,而且热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实现了校企“双赢”。
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合作、携手育人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和形式。目前,我院产学合作工作站运行初见成效,校外实习基地蓬勃发展,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发挥了有效作用。“数控技术专业‘学工交替、能力递进'教改实践与资源辐射”项目在2009年获得浙江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制造业培养更多懂工艺、会操作、具备工艺实施能力和数控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管平,胡家秀.适合浙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产学合作工作站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2-83.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娄岳海,陈云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模式探讨[J].机电技术,2010,(1):155-156,161.
[4]毛全有,屠立,姚荣庆.基于工艺实施过程的高职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0-32.
[5]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40-42.
[6]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172-173.
[7]黎刚,曾柳宁.高职院校服务企业一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49-50.
多国专家在清华探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近日,“2012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流职业发展教育专家,以及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以“职业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为主题,分别从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与最新实践、职业指导工具开发、创新领导力发展、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教育等12个主题,进行分论坛的深入交流与研讨。
杜玉波指出,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政府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推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迈出了新步伐。杜玉波强调,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与创新。胡和平介绍了清华大学在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方面的实践和成效,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当从高校育人使命以及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改进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引导工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美国雇主与大学联盟(NACE)前主席托马斯·德夫林代表国外专家致辞。他充分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表达了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高校深入合作的意愿。
当天,杜玉波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田淑兰共同为全国首家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基金 “锦程致远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基金”揭牌。
(中国广播网)
G712
A
1672-5727(2012)06-0030-02
娄岳海(1964—),男,浙江绍兴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机械工程学院产学办主任,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
杜雪莲(1966—),女,浙江衢县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机械工程学院院办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基于产学合作工作站的工学结合运行模式研究》(课题编号:570522,课题主持人:娄岳海)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