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群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阅读的目的变得更加多元化,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迅速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已成为时代向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阅读效率的重视,已成为世界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加快了对速读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2001年颁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朗读、诵读、默读、研读”等一系列阅读方法。把“速读”提到与“精读、略读”并列的地位,这是空前的进步,是对传统“读法二分法”只提精读略读两种阅读方法的重大突破,弥补了传统阅读法在速度上的缺陷。
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很重,不可能专门在课堂上进行很多速读教学活动,课堂速读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进行广泛阅读。课堂速读教学一定要和语文常规教学、课外阅读、语文活动相结合,将速读训练融入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才是速读教学的长远之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速读训练要注意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速读教学和自读课文学习的关系。
现在中学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自读课文,这些课文大多数都可以作为速读的材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可以在学生读后适当检查阅读效果。根据学习目的,有的课文速读过一遍即可,有的课文在一节课内可安排多次速读,每次都应目的明确,如第一次速读,讲主要内容。第二次速读,抓重点句子。第三次速读,分辨主次内容,明确中心。这样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真正培养阅读能力。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费差“高耗低效的有效途径。
(2)处理好速读教学和精读教学的关系。
速读用在精读教学中,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有利于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更好的理解文本。系统论认为:只有在系统整体功能的背景下才能找到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准确位置。因此,要理解读物各构成要素的准确含义或是作用,就只有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得出可靠的,正确的结论。速读的特点正是侧重于摄取读物的主要信息,旨在把捏文章的主旨和重要细节,所以,速读在精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优化精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①用速读进行精读课文的预习。学生可根据课内所学的速读技巧,在审题后快速阅读全文,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文本。随时用笔记下疑难点,关键点和对自己有启发需要深思的地方。
②精读课文教学中的速读手段。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为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或概括段意可安排速读,
(3)处理好速读教学和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关系。
语文的积累非常重要,所以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速读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解决了阅读量要求与阅读时间的矛盾。同时,速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训练,只有将课外阅读当成速读练习的主战场,才能真正提高速读水平。
①语文教师应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可以提供特定配伍材料,指定学生速读练习哪些材料,老师指导课外速读练习最好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随机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随机训练,及时运用,快速提高。如学习《一个人的遭遇》时,老师可以提供以下的速读材料:《木兰诗》、《石壕吏》、电影《魂断蓝桥》《辛德勒名单》的情节介绍。学生通过速读,可以多角度思考战争、孩子、苦难、和平等与文本相关的话题。
②加强速读与其它各科的联系 ,将其它各科的学习材料当作速读材料。像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些文字信息量比较大的学科,老师不妨也引导学生编出不同类型的固定阅读程序,让学生依据程序阅读。这既可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巩固发展语文高效阅读训练的成果,形成互为补充,互为强化的整体效应。学生看到语文课学到的阅读技巧在历史、地理课得到应用,更提高了速读学习的积极性。
(4)常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
速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训练体系,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速读教学整合,速读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校园网速读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①利用高效阅读教学平台,可实现全程语音、视频教学,并配合动态板书,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速读训练的教材与师资问题;
②网络训练系统可实现速读训练中的计时、判分、计算数据(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和阅读速度、阅读效率两种进步曲线图的自动生成;
③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训练采用动画形式,使学生学习过程轻松、有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
④教师可随时查询全班学生训练的平均数据,并导出到EXCEL中形成曲线图,对全班学习效果及时掌握,进行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