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宏
培养问题意识 激活政治课堂
孙伟宏
传统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对于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在政治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唤起和培养,总结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政治课堂;问题意识;培养途径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倾向,我们将其称为问题意识。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的教学既要让学生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培养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让学生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杨雄里院士所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再追问一句“还有什么”。那么怎样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从营围、激发兴趣等5方面着手。
在政治课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想,更不敢多问,难以挖掘和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触发器,是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要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拉家常、交朋友,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2)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反复宣传“言者无罪”的思想,明确告诉学生盲目相信书本不好,老师喜欢学生“善疑”,从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3)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第四,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思考和提出更多学习中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在政治课中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课文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记得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消息传开那天,当我走进课堂就感觉出学生的情绪都非常激动,个个义愤填膺。在这种气氛中是难以把教学内容讲下去的,我站在学生中间说:“大家的爱国热情已通过挂在窗外的横幅表达出来了,这很好,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也不能容忍此类事件发生,但是爱国光靠喊口号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我觉得我们应该讨论一下,现阶段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爱国。”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各抒己见,我适时地进行总结概括。虽然这节课我没做任何准备,但却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讨论课。
政治课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设法让学生钻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愿意多提问题、思考问题,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例如,笔者在教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题时,就问到“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那么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吗?”同学们开始愣了一下,接着课堂像炸开了的锅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才总结得出结论“联系的普遍性具有条件性”。(3)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独占课堂45分钟,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对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不讲,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懂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一堂课都留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就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敢问,从少问到多问,从提低层次的问题到提高层次的问题是有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课题时,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先问“鸡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成小鸡?”“种蛋变成小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所起作用是否一样?”“用适当的温度孵石头是否会变成小鸡?”学生回答之后,再进一步问“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不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这样,学生掌握了基本观点之后,又进一步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冲突中去探索、去发展,学生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提出问题。另外,教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理解课本,掌握知识,这是理论武器。其次,要看新闻联播、报刊杂志,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然后把课本上讲的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相对照,看二者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由此发现问题。再多角度思考,进行联想,从某一事实入手,由此及彼,由现象入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并不表明学生就不要继续思考了,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点拨的办法,启发学生正确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适时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
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后,总希望获得即时、满意的答案,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故教师在平时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搞好综合教学,教师应该通晓相邻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首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论,研究考试大纲,拓宽和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认真学习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只要不断积累,教师知识结构就会充实和完善,对某些热点问题就能从政、史、地等角度娓娓道来。学生只有在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满意的回答,才能激发兴趣,经常思考政治问题,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培养问题能力。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学生只有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1]顾向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天津教育,2009(10).
[2]伍云.培养问题意识 激活课堂教学[J].深圳教育,2009(7).
[3]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孙伟宏,男,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政治教学、学校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2)09-0035-02
[责任编辑 晓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