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光 姣,王 甫 成,栗 进 才,夏 成 凯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周 光 姣,王 甫 成,栗 进 才,夏 成 凯
分析了当前“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一是以能力为本位,结合社会背景进行课程定位;二是立足岗位技能需求,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模式;三是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四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工作过程
“中药制剂技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该课程是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与应用专业人才的专业核心课程。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传统教学中普遍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训练,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对脱节,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中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亟需进行改革。为了适应我国中药专业国际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趋势,满足培养中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水平,而且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学以够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改变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提高“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职业型人才。[1-2]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改革模式和方法,意在凸显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进一步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使课程教学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1.课程地位。我国为中药的种植、生产和使用大国,中药制剂被国家及地方政府定为中药生产中的支柱性产业。随着中药制药产业的发展,中药应用层次不断提高,相关的中药制剂龙头企业不断增多,社会急需大量懂理论、会技术、善经营的实用型人才。“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和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前导课程有“中药种植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提取技术”等,这些课程分别提供了中成药生产前准备、中药识别与鉴定、中药前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后续课程有“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和“药品质量管理技术”,这2门课程主要是对中成药生产环节和成品进行质量控制,服务于中药制剂生产。
2.课程目标。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要求能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按照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岗位操作法、设备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一系列剂型的制备;能对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并能正确填写各项生产记录。此外,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要求他们遵循“质量第一、依法制药、科学严谨”的原则,注重其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为更好地体现“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的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还应要求其获得由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工种考试的技能证书,即获得直接从事中药制剂生产的“上岗证”。
在课程教学中,紧扣中药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中药制药技能为主线,通过调研中药制药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生产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明确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关键技术和综合技能,以真实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优化,最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剂技术”教学模式。[3]
以“颗粒剂”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即工作过程将颗粒剂生成过程分为生产前准备、生产前处理、颗粒制备、颗粒检验、颗粒包装等几个学习情境;其次,根据企业具体岗位对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制定该内容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再次,将学生分组(10人左右为一组),以板蓝根颗粒制备为项目,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接到下达的生产指令,按学习情境动手操作,逐步完成板蓝根颗粒的生产、包装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起诱导学生分析问题、指导操作和点评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而转变为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仿真实训的行动导向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突破口,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围绕该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动手实验、实训操作等教学环节,将“教、学、做”一体化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在GMP仿真车间或企业生产车间组织教学,实现“工”与“学”的契合与对接。教学方法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相辅相成。
1.采用引导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一个项目问题,让他们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再分组讨论,从而得到较为合理的答案或解决方法。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中药制药生产中成功与失败的典型例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得出答案。
3.采用角色扮演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阐述见解、归纳中心内容、设计作业题等活动。
4.采用任务法、项目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对于操作性强的技能,可分解成任务或项目,由学生在实训车间完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担任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的角色,对生产指令的工作过程进行方案设计、讨论决策,并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教师则发挥指导与点评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以及任务驱动下,充分体现职场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5.采用能力递进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合理安排参观学习、专项技能实验、综合技能实训、实习基地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使之环环相扣,做到实践教学不断线;同时,在实践教学的深度上呈现层层递进,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方案。
6.用多媒体演示法建立虚拟生产现场。将中药制药生产技术的操作过程通过仿真课件、动态视频操作、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仿真工作过程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观认识。此外,用网络建立自学、自测及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学校网络中心及精品课程的网站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及网上辅导提供便利条件。
建立符合“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一直过分偏重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考核,教学评价带有严重的“精英主义”、“淘汰主义”的倾向,脱离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致使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结果均体现出不完善性。
为使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甄别功能,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实际摸索,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建立了多元化(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多层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全过程(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评价结果由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50%)和平时成绩(占50%)组成,平时成绩又包括技能考核(占50%)、职业素养评价(30%)和小组评价(占20%)。技能考核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随堂考核结果、实验实训等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打分;职业素养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时的态度、纪律、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职业道德等方面表现确定;小组评价主要由各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分工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及表现而定,教师则根据全班各组项目完成情况对小组长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该多元化评价体系相对公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4]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共识。“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改革应与时俱进,以行业、企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为标准,找准教学与市场接轨的切入点,进而突出培养特色,优化培养方案,为行业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1]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32-35.
[2]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9-21.
[3]李宇伟,连瑞丽,李利红,等.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设计[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2):51-52.
[4]程斌,夏苗芬,周爱珍.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0,16(4):132-133.
安徽省特色专业“中药制药技术”项目(项目编号:No.20101448)
周光姣,女,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执业药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王甫成,男,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提取研究;栗进才,男,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剂分析;夏成凯,男,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制剂。
G712
A
1674-7747(2012)09-0016-03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