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劲松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为例
朱劲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普遍存在定位不够准确、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亟需改善等问题。以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机电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机电专业建设的背景和存在问题,明确了机电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阐述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职业学校;机电专业;专业建设;改革措施
1986年,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开办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该专业成为当时试点推广专业之一,主要培养机电、机械专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2007年,该专业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示范专业,承担机电、机械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任务。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稳步发展,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张家港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格局,如: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台湾精密机械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和一大批规模型机械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机电工业;以友谊、春洲汽车和许多外资汽配企业为基础的汽车工业;以沙钢、永钢为核心的冶金工业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使社会人才需求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实用技能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机电专业建设调研小组,通过企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果表明,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生产一线服务人才和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高素质机电专业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市场需求。
尽管学校开设机电专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来自周边市场、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传统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从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机电专业教学目标基本上是按照“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的,是一种“机”和“电”的简单结合,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少,没有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的特点,容易造成所培养人才“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大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型”教师,例如,机械专业教师如果取得了车工或钳工高级工证书,那么,就可理解为“双师型”教师,这也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紧缺及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双师型”教师既应懂得教育教学理论,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学校实训工厂投入较大,拥有柔性系统、MPS生产流水线、传感器、液压气动、PLC等设备,但其中“机”、“电”方面的设备较多,而能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特色的设备却很少。此外,由于机电行业技术突飞猛进,教学实训的设施相对落后于企业设备,导致学生实践训练水平不高,训练内容与企业一线技能岗位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尽快改善实训条件,丰富实训内涵。
2006年,学校根据市场调研情况,结合传统机电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机电专业进行改革的设想,并成立了机电专业建设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明确了机电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目标,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培养21世纪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电气运行与控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控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三个专业方向,专业教学理念是:“又会又懂,会中学懂,懂中学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张家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创新、创优、创业精神,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初步的社会创业知识;具有计算机操作与绘图能力、机械加工、测量和机械拆装能力;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调试能力、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维修、测试,机电产品加工等方面工艺、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从而建立一个专业领域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平台。
根据必备能力、必须技能及必要训练要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主体框架思路包括:(1)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办法。(2)对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讨论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4)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基于以上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
1.综合化系列课程。图1所示为综合化系列课程体系的构成分析。
2.专门化模块课程。根据学校机电专业开设的电气运行与控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控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三个专业方向,结合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设置专门化模块课程。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其特点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向他们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为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学校还组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并组织专业教师编制了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数控编程、车工实习模块、钳工实习模块、维修电工实习模块、PLC考核模块等校本教材。
此外,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的45%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进度上应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以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随着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图1 综合化系列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要求进行学习或实践,实现了课堂和车间的一体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一体化、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使实训教学由传统的四阶段教学法向应用性项目培训法过渡,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者、讲解者的角色,而主要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1.完善实训条件。学校现有实训场所面积6 090m2,配备了钳工实习室、车工实习室、数控车、数控模拟及维修室、CAD/CAM室、液压气动实验室、自动控制室、电工、电子室、PLC室、单片机室、电机控制室、制图测绘室等主要实习场所,拥有数控车床、车床、钻床、液压气动实验台、数控设备故障维修及各类软件系统、自动化流水线、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电工实验台、电机控制系统、电子实验台、示波器、函数发生器、三菱系列编程器、电机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达到了年培训3 000余名数控专业人才的规模。在这些硬件设施的保证下,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学任务的需要,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又具备相关岗位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和今后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稳定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江苏沙钢集团、江苏维达机械集团、江苏长江润发集团、江苏牡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宏宝机械集团、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江苏海陆锅炉集团等22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派遣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授课,学校带领学生下企业参观见习,开展有效互访活动;企业优先录用毕业生,并及时向学校反馈毕业生的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改进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科学设置实训场景。为使学生“又会又懂,会中学懂,懂中学会”,实训场景的设置尤为重要。要打破原来规模型、阵列式的实训模式,科学设置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场景,实现“七合一”实训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合一;车间和教室的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和创收合一。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引进、招聘等方式,增强机电专业师资力量,使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确立学科带头人,成立名师工作室,对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劳动部门或行业组织的技师、高级工、工艺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
2.定期委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和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定岗轮训。
3.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4.从企业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
5.聘请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
学校初步建立了学生“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施模式。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人才市场走向,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自主创业意识和提高就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或创业搭建平台。
1.学校职业指导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实施全程渗透式就业指导教育。(2)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让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唤起学生积极就业、大胆创业的人生豪情。(3)设立就业咨询平台,全天候为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服务。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2.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双证书”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2)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3)在校内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主要由学生实行自主管理,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三创”(创新、创优和创业)能力。
学校定期组织调研活动,以便深入了解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提高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水平,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1.反馈表调研。在《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情况反馈信息调查表》中,就以下方面进行调查:人际交往能力,顾全大局意识,勇于承担责任,踏实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创造力,工作主动性,表达、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
2.与用人单位、毕业生座谈,面对面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了解到,企业对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能适应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生产一线工作,能吃苦耐劳,深受好评;有扎实全面的实践技能基础,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实际工作,与其它同类学校甚至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有较大竞争优势;知识面宽,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强,能不断适应新变化。
在机电专业改革建设的实践中,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积极探索,努力实践,锐意进取,得到了江苏省专家组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学校机电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品牌专业和课改实验点。这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继续努力,力争将机电专业办成名副其实的示范专业,真正让学生“进得来,出得去,学得着,用得上”,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朱劲松,男,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2)09-0070-04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