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动情点塑造“五步法”

2012-01-29 00:41:54江鑫梅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五步法抒情景物

■ 江鑫梅(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确实,“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沈德潜)是很难办到的事。作文一旦失去了真情实感,就好像一个人患了贫血症一样,将会显得苍白无力。俗话说:“言为心声。”只要感情发自心灵的深处,作文就会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中考作文命题趋势来看,紧扣生活,强调抒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已经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重点。据统计,2009年的中考作文题中,情感类考题占到了25%左右。“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要有自己的体验或感悟”之类的表述,也悄悄地出现在各类作文试题的“要求”里。既然感情真挚对于一篇中考作文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中考作文写得感情真挚呢?

一、直抒胸臆式表白法

直抒胸臆,顾名思义,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不借助于任何外物,不结合叙述、描写等表现手段,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直接地表达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大家的共鸣。

文中所抒的胸臆,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当作者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叙述完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役之后,情不自禁地写道:“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情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当作者感动地写完志愿军战士马玉祥奋不顾身、在烈火中勇救一名朝鲜儿童时,又激动地写道:“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喷薄而出,袒露无遗,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引导着大家去爱戴我们最可爱的人。

而在一些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不好直接抒发,需要借助作品中人物之口来表达,也就是直抒作品中人物的胸臆。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之口、海燕之魂,抒写了抗争时代黑暗势力的最强音。不过,作品中的人物之情都是作者之情,是借他人之口,抒写心中所感,这时的人物和作者是“人我合一”、不可分割的。

运用这种抒情法要注意:1.感情要真挚。只有情真才能意切,只有情挚才能感人。2.要讲究节奏。有真情但不能一下子和盘托出,要如溪水潺潺,娓娓道来。

二、缘事触发式借助法

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即借助事件对人的触动来抒发情感。如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这种抒情方式的典范,再如优秀作文《康乃馨的节日》(以“节日”为话题),借助一束送给教师的康乃馨,用小作者那双稚嫩的手把尤为珍贵的师生之情描绘得浓烈而淳朴、真挚而生动,让每一位读者感动不已。在许多写“教师节”的作文中一枝独秀,其关键便在于缘事触发的真切情感。

运用这种抒情法,必须注意叙事与抒情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由叙事到抒情承转自然,做到叙有基础,抒情真挚,最好有情感宣泄的凭借物,因为仅有真情还不足以写出好文章,应当找准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缘事触发也要结合最适宜表达自己情感的景、物、人、事,具体的描写,不能牵强附会,避免情感虚假。

三、触景生情式触发法

情景交融的文章往往是作者心中早已酝酿了一种情感,便带着这种情感去选择景物,借景物把这情感发散出来,因此从头至尾都饱含感情。而“触景生情”则是突然性的,作者事先往往没有准备什么情感,或者说作者的情感还处于潜意识状态,而一遇到某种景物,“临时性”地产生某种情感,或是唤醒了潜意识中隐藏的情感,从而随写作抒发出来。简而言之,作者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发产生某种感情冲动、并将其抒发出来的抒情法就是触景生情法。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开始便写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是的,洞庭湖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宏大气势,那“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非同凡响。于是,作者由岳阳楼及其周围景物的变化,联想到迁客骚人的种种感慨,进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当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既不是任何人游览之后能产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但是,如果没有这波澜壮阔的场景的触发,作者内心积蓄已久的情感就难以找到喷涌点,也就难以释放出来。

正所谓“景是情之媒,情是景之胚”。运用触景生情法,首先要有情感的触发点,有景才有情。同时,作者还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没有充沛的情感积淀,景观再壮丽,也难以撞出思想的火花。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四、托物言志式象征法

托物言志是借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物”一旦被固定下来,读者一看到它,就联想到某种形象甚至是某种精神或品格,那么这“物”就具有象征意味了。利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方法就是象征抒情法。

一提到“象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许多象征物。例如,灯光象征着光明与温暖,蜡烛象征着无私奉献,小草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鲜花象征着事业的成功等,不一而足。除了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象征物之外,一些作家还赋予特定的事物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牡丹象征着富贵,菊花象征着隐士,莲花象征着君子。冰心的《小橘灯》中,小橘灯不仅象征着光明,还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杨朔《荔枝蜜》中的小蜜蜂,则象征着勤劳不息、不求回报的农民的形象。鲁迅在《药》结尾处描写夏瑜坟上有一个红白相间的花环,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抒发作者希望革命后继有人的强烈感情。

有的作家还赋予一种事物一连串的象征意义: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鲜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形象不断变化,也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激情和心中的渴望。

不过,运用此法要注意:首先要选择好象征的本体,这是关键所在。其次是象征意义和象征本体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五、情景反差式反衬法

一般情况下,作者的感情基调与景物的色彩基调是和谐一致的。比如,景物色彩是明丽的,感情基调便是欢快高昂的;景物色彩是灰暗的,感情基调便是悲伤低沉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时候,心情往往是“感极而悲者矣”,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时候,心情又总会是“其喜洋洋者矣”。

但是,也有的时候,景物色彩依旧,而作者的心情、感受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明亮的景色不一定带来好的心情,阴暗的景色也不一定带来较差的心情,这样就形成情与景的反差。这种反差越突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反而越强烈、越深沉,真是别有一番洞天。

例如杜甫的《春望》,诗中所写之景有“草”有“木”,有“花”有“鸟”,是万物萌发、鸟语花香的大好季节,作者应该是激动而欢悦的。但适值“安史之乱”,恰逢“国破家亡”,作者的心情无论如何也兴奋不起来,相反,看见花开不禁泪流满面,听见鸟鸣倒觉伤心欲绝,真是“物是人非”,睹物伤怀,由衷地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绝唱。景物的明媚更反衬出心情的悲伤,这种反差不仅没有破坏诗的意境,反而让人感到情随景生、情景互动,使人拍案叫绝。

当然,这种情与景的反差并不是真的相反,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曲折的交融,切不可刻意而为,造成一种生涩之感。

猜你喜欢
五步法抒情景物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写写冬天的景物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谈写字教学“五步法”
“五步法”战胜公开发言恐慌症
国际公关(2016年6期)2017-01-11 15:31:38
谈谈师范生排演课本剧的“五步法”
IFRS15对通信行业收入处理的影响研究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08: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