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栋(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车站中学)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也确立了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俗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培养语感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基本途径来进行的,而朗读在构建语感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常常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朗读环节,带领学生在朗读的世界里驰骋,使语文课堂中传出唱诗班的声音。
以《山市》中的一小段为例: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直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我通过具体分析来启发学生朗读:平常的一天,一位孙公子和朋友们在酒楼喝酒(读出平常的语气),“忽见”是说眼前忽然出现,何等怪异之事(“忽见”二字要读得急促,让人警醒)。“惊现”何物呢?孤塔耸立,直插云霄,为世所罕见(语气中包含有:哇!何等壮观啊!惊奇莫名状)。这样的奇观,大家只有“相顾”,大眼瞪小眼。“惊疑”从心中油然而生,心中不觉犯嘀咕:“近中无此禅院”呀
(“我”常到此喝酒,怎么就从来没有见过?语气中狐疑顿起,不可名状)?
教师通过以上入情入景的分析,把学生们“拉”到山市前,让学生设身处地观察、感悟,这样一来,个性化朗读就不绝于耳。这时,学生们你体验一句,我体验一句,一会儿惊疑万状,一会儿故作镇静,妙不可言。
在《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的反复,强调“我”急切的心情,应重读,并且第二个“盼望”应再重一点,一声高过一声,有点急不可耐。“东风来了”,强调一个“来”字。“春天的脚步近了”,再强调一个“近”字。语气中透出无比欣喜之情。
又如《皇帝的新装》中,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应先让学生分清哪些是叙述部分,哪些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从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另外在语气上,可以用怪诞的口气叙述故事的荒诞不经,用调侃的口气读两个骗子的谎言,用夸张的语气读出皇帝的愚蠢和狡猾以及大臣们自欺欺人、丑恶可笑的嘴脸,最后用无比纯真的语气读出小孩惊奇的发现,让这出闹剧在学生们辛辣的笑声中结束。
以《纸船》示例: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一女生深情读,语气:珍惜),总是留着(一男生读)——留着(一女生舒缓读,小心翼翼),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男生齐读,语气:不辞辛劳),从船上抛下在海里(一女生舒缓读,寄托深情),有的被风吹卷到船中的窗里(男生齐读,纸船遭遇堪忧),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女生齐读:透出心碎之感)。“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一女生读,读出其矢志不渝的决心),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希望他到的地方去(全班齐读,信心依然)。母亲(一女生大声呼告,柔情喷薄而出),倘若你梦中见到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一男生读,告慰母亲),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一女生读,饱含女儿柔情)。万水千山(全班齐读,突出路途之遥远,思绪之绵长),求他载着他的爱(男生齐读,对母亲的无比眷恋之情)和悲哀归去……归去(女生齐读,母女不能团聚无尽伤感,行文结束时,再让一女生重复一下“归去”二字,语气悠长,显露出此情绵绵无绝期之感,让人惆怅满腹,欲罢不能)。
又如《紫藤萝瀑布》: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两句看似意思相同,都是表现“花们”的勃勃生机,然而它们所流露出的神态各有神韵:“笑”“嚷嚷”。我启发学生们,如何笑着说“我在开花”?一听这样说,大家便笑逐颜开,朗读中带着笑,有些甚至“咯咯”笑起来。我又问,如何用“嚷嚷”的语气朗读“我在开花!”话音刚落,学生们便你一句我一句“我在开花!”教室里朗读声此起彼伏,“花”们的欢声笑语荡漾在空气中,热闹非凡。
朗读《观沧海》时,可以这样创设情景:
东临碣石(站起,作登临状),以观沧海(面对“大海”,烟波浩渺)。水何澹澹(语气舒缓,可辅手势作波浪状),山岛竦峙(语调突起,手可由低过头,作凸起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陶醉之情在微闭双眼之时)。秋风萧瑟(秋风迎面,衣带飘起,凉意顿生),洪波涌起(冲天巨浪排山倒海,让人一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手指苍穹,语气在句尾上扬,极言大海之博大);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手向前伸展,在句尾时语气下沉,慨叹之时豁然顿悟)。幸甚志哉!歌以咏志(人生感悟尽在其中)。
在学习《白毛女》选段中黄世仁的一段独白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设想这个黄世仁在旧社会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要求大家用方言读出这个恶霸地主骄奢淫逸的生活现状。结果一个孝感籍的黄世仁活脱脱地站在学生们面前,既亲切又解恨,以致大家当场背下了这段台词。
以上关于朗读的片段,只是撷取了我教学中的几朵小浪花,由此总结出一点心得体会,粗鄙之处在所难免。教无定法,在朗读的世界里同样也无定法可言。在语文朗读中,只要我们不断摸索、大胆创新,自能创设一套适合学生的、科学的朗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