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果,付湘晋
(1.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生物与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紫薯,学名为川山紫,是我国科技人员从日本川崎农场引进繁育成功的甘薯新品种,其薯皮紫红近黑色,薯肉紫红色。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发出新的紫薯品种,紫薯的产量日益提高,但是利用率仍很低,鲜食占到60%~80%[1]。紫薯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甘薯。据日本农产品检测中心分析,川山紫红薯淀粉含量为18%,出干率25%,其赖氨酸、铜、锰、钾、锌的含量高于一般红薯3 倍~8 倍[2],紫薯含有多种氨基酸,含量均较高,含有除色氨酸外的8 种必需氨基酸[3]。紫薯除具有普通甘薯的营养成分和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润肠、通便等功能外,还富含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硒元素、花色素等。紫薯天然红色素色泽鲜艳、耐热性、耐光性能好,稳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4]。紫薯花色素以C6-C3-C6 为基本骨架,属黄酮类化合物,其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碱度的增加,花色素的色泽由红变紫、变蓝,在pH≤5 时,呈稳定的红色,而在pH>5 时则由红变紫再变蓝[2,5-6]。
紫薯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廉,色素色泽鲜艳且兼具一定的保健功能[7],因此紫薯是良好的酿酒原料。本研究以市售的紫薯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以酒精度、红色素保留量、原酒质量等为指标研究紫薯酒发酵的工艺条件,研制出的紫薯酒色泽鲜艳,酒香突出,酸味柔和,为紫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途径。
市售紫薯:新鲜、无虫害、无损伤、无霉变;安琪高活性酒精干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a-淀粉酶(0.33×10-3Kat):湖南津市鸿鹰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糖化酶(0.83×10-3Kat):上海瑞丰生物有限公司;柠檬酸(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蔗糖(分析纯):广东省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苋菜红(分析纯):天津多福源实业有限公司。
500 mL 酒精蒸馏装置:上海标仪仪器有限公司;UV1600 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阿贝折光仪:上海虹益仪器有限公司;DH-360 型电热恒温培养箱: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
新鲜紫薯→洗净、切丁→加水蒸煮→捣碎→冷却至室温→液化→糖化→调整糖度→添加活化后活性干酵母发酵→过滤去渣→成品
蒸煮:将新鲜紫薯充分洗净去除泥沙等杂质,切丁,取1 200 g 加入3 600 mL 水于100 ℃下蒸煮30 min,蒸煮过程中不断搅拌使受热均匀。
液化:加入а-淀粉酶液化,调节pH 至6.0 水浴温度70 ℃,添加量0.1%,液化时间40 min。
糖化:液化后的紫薯浆降温后,加入糖化酶,调节pH 至4.4 水浴温度65 ℃,添加量0.1 %,糖化时间60 min。
活性干酵母活化:准确称取10 g 安琪高活性酒精干酵母加入200 mL 2 %蔗糖溶液中,35 ℃下活化20 min,温度降至室温继续活化2 h。
糖度调整:用阿贝折光仪测量酶解后醪液糖度,添加一定量的蔗糖,调整糖度为22 波美度。
发酵:定时观察发酵情况并测量各组发酵液中的糖度,残余糖度为3~5 波美度时停止发酵。
发酵工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分别对影响紫薯发酵的3 个主要因素,酵母接种量、发酵醪液pH、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
活性干酵母添加量的影响:醪液[料液比=1 ∶3(g/mL),pH 为3.6]分别以1%、3%、5%、7%(体积分数)的接种量接入安琪高活性酒精干酵母,置于20 ℃下发酵。
醪液pH 的影响:调整醪液[料液比=1∶3(g/mL)]pH为3.2、3.6、4.0、4.4;然后按3%接种量接入安琪高活性酒精干酵母,在20 ℃下进行发酵。
温度的影响:醪液[料液比=1∶3(g/mL),活性干酵母接入量为3 %,醪液pH 为3.6]分别在14、20、26、32 ℃恒温培养箱中发酵。
1.6.1 紫薯红色素含量
苋菜红标准曲线:根据国内外[8-10]常用作法,以合成苋菜红为标准品(紫薯红色素和苋菜红的最大吸收波长都是522 nm),制作苋菜红标准曲线。
酶解前的紫甘薯液用蒸馏水做参比,发酵后的发酵液用0.1%(体积分数)的a-淀粉酶溶液做参比,再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其含量。
1.6.2 酒度测量
酒精计法[11],乙醇浓度以体积分数计,且均校正为20 ℃下酒精度。
1.6.3 糖度测量
阿贝折光仪法[12]。
1.6.4 感官评价指标
主要从紫薯酒的色泽、香味和口感等方面评价。色泽:紫红色,均一有光泽;香气:有紫薯特有风味,酒香突出;口感:酸味柔和,酒味醇厚,无涩味、异味。
以合成苋菜红为基准物(紫甘薯红色素和苋菜红的最大吸收波长都是522 nm),制作苋菜红标准曲线,如图1 所示。
图1 苋菜红标准曲线Fig.1 Amaranth standard curve
由图1 可知,在所选苋菜红浓度范围内,苋菜红含量与吸光度值成正比,且紫薯红色素和苋菜红颜色类似,在522 nm 处均有最大吸收波长,故可由苋菜红标准曲线得到紫薯液和紫薯酒中红色素含量。
紫薯液A 值为3.472 5,得其含量为0.131 3 mg/mL。
发酵过程酵母添加量对紫薯发酵酒质量影响较大,添加量过大,发酵醪液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消耗在酵母菌的生长繁殖上,用于发酵的底物量就相对减少[13],降低了发酵后紫薯酒质量。活性干酵母添加量过小时,底物发酵不完全,降低底物利用度。由表1 可见,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为1%、3%、5%时紫薯酒酒精度相差不大,但1%添加量下,发酵时间长。比较不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下红色素的保留量,3%添加量下红色素保留量最高,达75.17%。对不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下红色素保留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不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下红色素保留量有所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紫薯酒红色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综合比较不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下酒精度、红色素保留量和原酒质量,得出3%添加量下紫薯酒品质较好。
表1 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紫薯发酵酒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active dry yeast on the quality of purple sweet potato wine
不同pH 条件下酵母菌的发酵情况不同,酸性条件下酵母菌的代谢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微酸性环境(3≤pH≤4)有利于甘油和高级醇的形成,且对杂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3]。选择合适的pH 能提高紫薯酒质量。
表2 pH 对紫薯发酵酒影响Table 2 Effect of pH on the quality of purple sweet potato wine
由表2 可见,pH 为3.6 时紫薯发酵酒的酒精度为9.8%,远大于pH 为3.2 时的酒精度8.9%,但和pH 为4.0 时差别不是很大,红色素保留量在几个pH 中相差也不是很大,对不同pH 下红色素保留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不同pH 下红色素保留量有所差异,但差异不明显。pH 为3.6 时,紫薯酒酒精度为9.8%,红色素保留量为75.19%,紫薯发酵酒整体质量相对较好,故选择发酵pH 为3.6。
表3 可见,不同发酵温度下,紫薯发酵酒酒精度差异比较明显。
表3 发酵温度对紫薯发酵酒影响Table 3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quality of purple sweet potato wine
14 ℃和32 ℃温度下得到的紫薯酒酒精度低、酒味淡薄,且14 ℃低温下发酵时间长,说明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紫薯酒的发酵。对不同发酵温度下红色素保留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红色素保留量有所差异,差异比较显著,说明发酵温度发酵紫薯酒质量影响较大。20 ℃下得到紫薯酒品质较好,酒精度为9.8%(体积分数),红色素保留量为75.20%。
研究温度、pH 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紫薯酒的影响。温度对紫薯酒酿制影响最大,不同温度下酿制的紫薯酒酒精度差别相对较大,低温和高温得到的紫薯酒酒味淡薄。红色素保留量受温度影响相对也较大,发酵pH 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紫薯红色素影响较小。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紫薯酒红色素含量保留量相差不大,均高于74%,最高为75.20%。
研究获得的紫薯酒酿制最佳工艺是:pH3.6,活性干酵母添加3%(体积分数),发酵温度20 ℃,酿制的紫薯酒色泽鲜艳,酒香突出,酸味柔和,酒精度为9.8%(体积分数),红色素保留量为75.20%。紫薯酒特有的色泽和风味及红色素特有的保健功效,赋予了紫薯特有的酿酒价值,增加了紫薯的利用途径。
[1] 贾登三,李成青.紫薯市场潜力大依据用途选良种[J].北京农业,2004(6):38
[2] 张明晶.紫心甘薯的研究进展与综合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4):51-53
[3] 明兴加,李坤培,张明,等.紫色甘薯的开发前景[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6(1):55-59
[4] 杨贤松,杨占苗,高峰.紫色甘薯色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94-97
[5] 高彦祥,许正虹.紫甘薯色素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1):1-6.
[6] 明兴加, 李坤培.紫色甘薯的生理活性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7):144-147
[7] 岳静,方宏筠,黄红光.紫甘薯红色素的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3(5):22-25
[8] 陆国权,蓝小明,楼小波,等.紫心甘薯红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3):308-311
[9] 陆国权,史锋,邬建敏,等.紫心甘薯花青苷的提取和纯化及其组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3):48-51
[10] 陆国权. 紫心甘薯的理化品质及加工适应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0,15(1):45-62
[11] 王福荣.酿酒与分析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5:102
[12] 杜金华,金玉红.果酒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16-217
[13] 楚文靖,滕建文.紫甘薯酒发酵工艺条件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8):686-688